分享

如何用“七步成诗法 三好模型”读懂上市公司

 山下白鱼 2022-10-16 发布于河南

10月13号(周四),应奥马哈价值投资读书会的邀请,我分享了自己刚出版的新书《七步读懂财务报表》,在本次分享中,我讲了两个比较干货的东西:

  • 快速读懂财务报表的“七步成诗法”到底是什么?
  • 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必须符合哪“三好”特征?

本次分享本是一个内部活动,没想到当天同时在线50多人,有不少来自社群外的朋友,而且大家几乎都从头到尾听完了(谢谢老铁)。更让我意外的是,我的PPT居然都被分享到北大EMBA的群里了,看来我的分享确实让很多人觉得有用。我师父,新生资本奥马哈价值投资社群的宋思勤老师问我,能不能把那天分享的内容,写成一篇文章分享出来,我欣然应允。

1、用“定位理论”,写一本不一样的财务书籍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财务书籍已经很多了,你为什么还要再写一本?

我说一个缘起。

2016年,我与樊登读书旗下的“一书一课”合作,成了他们的书稿作者,那几年颇为空闲,加上自己本就是个书虫,于是便将大把的时光花在读书、拆书、写稿上,虽然没赚几个子儿,但非常开心,以至于有一年的阅读量超过100本。加上工作需要,我也读了很多财务类的书籍,可以说豆瓣上的高分书都被我撸过了,但读完之后,我发现2个痛点。

一个是太枯燥和太专业,可能源于财务人员性格的严谨性,他们希望能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写一本书,于是就有了类似如下的文字:“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这啥玩意儿?负债不就是欠钱么?

是的,但你从学术的角度说,不能这么随意,于是才有了上面那拗口但“严谨”的定义。这样写虽然科学、严谨,但增加了我们的理解成本,我想说负债就是欠钱,虽然这种说法难登学术界的大雅之堂。于是每一本财务书,我都得反复读个几遍才能理解。

另一个是没有落地的工具可以使用。我很喜欢唐朝那本《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他用尽可能通俗的话把财报说清楚了,但“懂了”跟“会用”是两码事,我希望有个套路,让读者能直接切入,掌握分析财报的具体方法,而不是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中。

于是我找到了这本书的定位:一本针对非专业人士的,基于投资者视角的,通俗易懂的,而且还能马上用得上的书。

市面上确实不缺一本财务书籍,但确实很缺这样一本能上手的工具书。

2,首先熟悉各个科目,但不同科目确实有不同的重要性

三大报表拿出来,上面各个名词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应收账款?什么是商誉?什么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弄懂这些,是学习财报的第一步,为了能够通俗不拗口地解释这些名词,我想了想,决定在书里编个小明同学的创业故事来进行解释,小明还有个相爱相杀的朋友叫安洁,经常买东西不给钱,于是就形成了应收账款,后来她又经常给小明提要求,否则不签收,这又形成了合同负债。至于为什么是小明同学,就是一个非常自然而然的想法,至于为什么他朋友叫安洁(angela),懂的都懂。

在我的书里,我把会计科目进行了区分,一种是常见的,一种是不常见的,这也是我的学员们经常问的问题。以下框出来的科目是较为常见的。

由于篇幅有限,我无法对这些科目一一解释,而且也只能讲讲最复杂的资产负债表。事实上每个科目都是重要的,但并不是每个科目都常见,如果要详细了解的话只能劳烦各位去看书了,各大平台都有,还有很多电子书,在BAT的某个读书平台上都还是免费的,我写书本来就是为了分享,免费无所谓,读者觉得有用给个好评就行。

3,读懂财报的七步成诗法

这本书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用七步法则读懂财务报表,至于为什么刚好是七步,而不是六步、八步,确实也有拍脑袋的成分,至于为什么又取了“七步成诗法”这个名字,说起来颇为尴尬。和君里面有好几个七步成诗法,有门课就叫《解决问题的七步成诗法》,是一个用于咨询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我当时就觉得这名字很上头,因此记忆深刻。后来在和君的董秘邦,也有个讲师提出了“读招股书的七步成诗法”,我一听更上头了。我对取名字本就不擅长,等我自己写书的时候,这个“七步成诗法”一下子上来了,于是又有了个“读财报的七步成诗法”,后来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开口说这个名字,经常以“七步法”简称之。

七步法其实源自杜邦分析法,这是一个常识性的分析框架,然而其他书籍都没有告诉你杜邦分析法具体怎么用。我知道要看净利率、周转率、杠杆率,可它们要多少才算好?要看什么指标?譬如菜谱,只教你“加盐少许,大火爆炒至合适即可”,这是没用的。少许是多少?什么火候叫合适?

于是在我总结了个人的经验,提炼了7个具体步骤:

第一步:看扣非ROE

ROE肯定是第一个要看的,这是常识,但我强调要看的是扣非ROE,直接把非经常性损益太多的公司给排除掉。比如片仔癀的扣非ROE在最近10年间一直在增长,而云南白药则一直在减少,两者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第二步:看营业收入

营收部分,我比较注重两个方面:营收的规模(含增速)以及现金收入比率。

如图,片仔癀的营收约80亿,而云南白药364亿,差4倍多,可一查市值发现,白药的市值只有片仔癀的一半。这种差距是由不同的业务结构所决定的,云南白药(右边饼状图)的省医药公司(从事商业流通)营收占比接近60%,而片仔癀的医药商业刚接近一半。

第三步:看毛利率

毛利率体现了一家公司的产品竞争力,但光看综合毛利率也是不行的,白药综合毛利率低是因为省医药占比太大(毛利率6.41%),拉低了整体水平。相比之下,片仔癀的医药商业毛利率11.53%。如果对比两家公司的主打产品(片仔癀药锭、云南白药产品),其毛利率都在80%左右,可见云南白药公司的低毛利率是业务结构影响所致。

第四步:看净利润

净利润层面,我看三个指标:净利率、扣非占比、净利润现金含量。

为什么看净利率而不是扣非净利率?因为前面看了扣非ROE,所以这里我倾向于看不扣非的净利率,才能体会到两者的差距,然后辅以扣非占比,这样分析起来更直观一些,当然这是我个人偏好,读者可自己调整。其实最近我也偷懒到直接看扣非净利率了。

如图,片仔癀的净利率越来越好,而白药出现显著下跌,这可能也期间费用有关,篇幅有限不赘述了。

扣非占比方面,出现了第一个异常:云南白药的扣非占比变化剧烈,2019、2020年居然只有一半,也就是它所谓的净利润里,有一半来自于不经常发生的、不靠正经经营赚来的钱。这些钱是什么呢?炒股。

接下来是净利润现金含量方面,反而是片仔癀不行,这么回事呢?查询年报明细发现,片仔癀有个奇怪的习惯,每年都要存定期存款,如下图,就是“受限的货币资金”。定期存款因为通常流动性大于1年,便不能被视为现金及其等价物,所以要从现金流量表里扣除。这正常吗?很正常。

所以七步法类似一个步骤、筛子,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一步一步过下去,发现异常后再通过阅读明细去解决,这就是七步法的作用。

第五步:看总资产周转率

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对周转率的重点也不同。在书中我又拿小明出来举例:小明开了一家建材店,他的店若是开在建材城里,卖给散客的,这就是2C的商业模式,那么他一定要在货架上摆满东西,存货周转率是研究的重点。如果他的模式是2B的,卖给万科、万达这些大客户,那么大客户一定会要求账期,应收账款周转率是重点。注意这里的应收账款是广义的,包含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款项融资。

于是又有人问:“为啥你要给小明设定为建材店老板?”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写着写着,我脑子里就莫名奇妙浮现出厦门江头的那个建材城,于是我顺理成章地这么设定了。

如图,白药和片仔癀的周转率最近都差不多,不同的是一个在进步,一个在下降。白药的周转率是拖累ROE的重要因素,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白药的资产负债表其实是在改善的!货币资金的占比在提高,这就像当年巴菲特收购了登普斯特风车制造公司之后的作为一样,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优化。但另一方面,这些货币资金无处安放,趴在账上拖累了周转率,这说明白药的资金运用效率不高。

第六步:看杠杆率

我很反对看资产负债率,因为这个指标没有区分有息负债、无息负债,容易误导人,然而在几乎所有财务书籍里,资产负债率不但人气高而且大行其道,所以我会看有息负债率,同时用“现金及其等价物/有息负债”来判断杠杆的安全性。

这个指标是一个极端情况下的压力测试,即:如果小明的债主们同一天上门要求小明还钱,小明能否还得起?如果这个指标大于1,那么小明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何况债主们不可能同一天上门要求小明还钱。

第七步:做总结和判断

我之前很纠结的是,要不要加入这个所谓的第七步,好像前面该分析的都分析完了,但我最终决定留下这个步骤,做个总结毕竟聊胜于无,否则“七步成诗”就要变成“六脉神剑”了。

用七步法分析完会发现,片仔癀的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因为毛利率、净利率上升明显,周转率也持续改善,杠杆率不是问题,它最大风险是现金流,但我们已经知道原因了,是存定期所致,因为定期存款≠现金及其等价物,故作为现金流出扣除。而云南白药的问题在于周转率下降拖累了ROE,同时扣非占比太多,主要是钱被拿去炒股了。

七步法只是个工具、入口,不能代替深度的、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用七步法看完后,我一般还是会看看三大报表本身,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七步法作为一个套路,是很有价值的。

4,一家好公司应具备“三好”特征

因为我的书是基于投资者的视角来写的,于是出版社便要求增加一些财务知识之外的内容,也就是如何用财务分析来辅助投资决策。于是在书的最后,我增加了一些定性判断的内容。

我有一句名言:好成绩是好公司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这跟三好学生一样,三好学生须满足好成绩、好身体、好品德,光有好成绩还不行,理由不充分。但三好学生必然具备好成绩,所以我们可以先用学习成绩为标准,筛出一批学生来,然后再从中挑选三好学生。这也是我们自下而上选股的逻辑所在,很多投资人喜欢以ROE、毛利率、净利率等为参考,用财务数据先筛出一批公司,再从里面做筛选,就是这个逻辑。

基于这个逻辑,我在书中整理了好公司的“三好”模型,即好行业、好公司、好成绩。后来有人提到还要加个“好价格”,这固然没错,但一方面我喜欢硬凑一个“三好”,另一方面,好价格属于交易层面的东西,不管是500块还是3000块,茅台都是好公司,价格不影响公司基本面,所以我的“三好模型”主要是针对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判断。

这里一扯又要一大堆,所以我简单讲一下。

好行业:行业分析很复杂,要看的指标很多,我比较关注规模及增速、竞争格局、渗透率。渗透率和竞争格局可以判断一个行业的生命周期,比如渗透率在10%以下的就太早,什么元宇宙、氢能源,现在谈这个就跟谈火星移民一样没必要,但渗透率一旦过了50%,就进入衰退期,小心掉入价值陷阱。

竞争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说比行业规模和增速更重要,邱国鹭的名言是“宁数月亮,不数星星”,宁可等到行业格局稍微明朗之后再出手,而且竞争格局一旦明朗,其实要打破就很难,太多人喜欢找黑马,但事实上强者恒强才是大概率事件。

关于邱国鹭的投资框架,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看完12万字的邱国鹭文集,我整理了他的投研方法》。

好公司如何判断,很多书都讲烂了,但大多基于业务层面,比如产品有没有竞争力,业务有没有护城河,有没有核心技术等,但是在我的书里,我觉得比较有亮点的是讲到如何对人进行判断,我将大股东分为5类:

  • 国有资产:最安全最放心,很多大咖如林园、陈发树等就偏好国有资产,但代价是缺乏狼性。
  • 巴菲特说的“你愿意把女儿嫁给他的”企业家:比如曹德旺、任正非之类,你绝对信得过的人。
  • 有大基金参股的公司:比如迈瑞,我不认识李西廷和徐航,但迈瑞上市的时候已有不少大基金参股,这种公司会有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乱来的成本比较高。
  • 家族企业:我不太相信家族企业会为外人考虑,所以一般不怎么投。
  • 其他大多数私企:绝大多数私企都不是以上4类,比如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创业,然后做到上市,这一类企业真是五花八门,不好判断,有目标远大的,有喜欢打小算盘的,有谦虚的,有自以为是的,所以很多投资者喜欢等个3-5年再去投资,因为一旦有什么问题,3-5年也会暴露出来。在书中,我也给了一些方法,比如查询老板过去的行为作风等,不赘述。

5,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一个多小时的分享,难以用文字全部写出,本文只是一个纪要,精华都在这了。如果你对我的书感兴趣,还是那句话,BAT旗下某个读书平台上应该是有免费的,读者们觉得好,给个好评,当时给我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