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0百科--道教v 大英百科全书-道教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taoism

 庆祝我447 2022-10-16 发布于北京

Laozi, sculpture located north of Quanzhou, Fujian province, China.

https://www./topic/Daoism

What is Daoism?什么是道教?

Daoism is a philosophy, a religion, and a way of life that arose in the 6th century BCE in what is now the eastern Chinese province of Henan. It has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culture and religious life of China and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ever since.道教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一种生活方式,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现在是中国东部的河南省。从那时起,它强烈地影响了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文化和宗教生活。

What does dao mean? 道是什么意思?

The term dao predates the rise of Daoism and is used in all schoo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cluding Confucianism. Its literal meanings include “way,” “path,” “road,” “course,” “speech,” and “method,” among others.“道”一词早于道教的兴起,用于包括儒家在内的所有中国哲学流派。它的字面意思是包括“道路”,“路径”,“道路”,“路线”,“言语”和“方法”等。

What are the basic teachings of Daoism?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The concept of dao is broad and plays various roles in Daoist philosophy. The Cosmic Dao, or the Way of the Cosmos, is an indeterminate force or principle that latently contains all things and spontaneously generates the universe through its constant rhythmic fluctuations. Humanity will flourish only if its dao, or “way,” is attuned with this natural order. The wise ruler or self-cultivated sage is so attuned to the Dao that his actions leave no traces of themselves and so pass completely unnoticed.道的概念很宽泛,在道教哲学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宇宙道,或宇宙之道,是一种不确定的力量或原理,它潜伏着万物,并通过其恒定的节奏波动自发地产生宇宙。

Who were the great teachers of Daoism? 谁是道教的伟大导师?

The founding figure is Laozi, who flourished in the 6th century BCE but about whom little else is known. The Daodejing (“Classic of the Way to Power”), the earliest work of Daoist philosophy, is traditionally attributed to him but was probably composed after his death by many authors. Zhuangzi (“Master Zhuan”), who lived from 369 to 286 BCE, was a major interpreter of Daoism. His work, the Zhuangzi, partly composed by his disciples, is considered more comprehensive than the Daodejing.开国元勋是老子,他在公元前6世纪兴盛起来,但对其他人却知之甚少。《道德经》(“权力之路的经典”)是道教哲学的最早作品,传统上归因于他,但可能是在他去世后由许多作家创作的。庄子(“庄子”)生活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是道教的主要解释者。他的作品《庄子》部分由他的弟子创作,被认为比《道德经》更全面。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国道教获得了新生,逐渐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新时期宗教政策的指导下,中国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360百科--道教https://baike.so.com/doc/1847188-1953334.html

一、道教的产生、发展

(一)道家和道教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教为道家、黄老。严格来说,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们绝不能将之妄加分割。

(二)道教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发展陷入停滞僵化。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除个别时期,一直处于低谷。

(三)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时期的中国道教(1949—1976)

新中国成立后,对旧社会道教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和陋习进行了改革,道教的面目为之一新。中国道教协会的成立实现了全国道教徒的大联合,广大爱国道教徒开始为发展道教事业共同努力。道教在反右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政治运动中受到波及。

1.道教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解放前的道教中充满着浓厚的封建气息,对广大道教徒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改革宫观封建经济,废除道教中的封建残余,与反动会道门划清界限,成为道教在新中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道教徒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他们自发成立学习小组,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时事政治的学习,发表《反帝爱国宣言》,开展捐献运动支援抗美援朝。各道教宫观订立《爱国公约》,遵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自动取消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清规;遵照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方面的指示和土地改革、城市房产改革精神,对其封建经济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走上以劳动和生产为主的自养之路;成立宫观民主管理委员会。道教界还自动划清与各种反动会道门及其他秘密宗教的界限,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整个道教界的面貌焕然一新,道教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中国道教协会成立

1956年夏,沈阳太清宫方丈岳崇岱、四川青城山常道观监院易心莹、道教居士陈撄宁等23位道教界著名人士发起,并广泛联络全国道教徒,倡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同时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全国道教徒的热烈响应,也得到了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1957年4月8日,全国各名山宫观、道派及道教学者92名代表汇集北京,举行了中国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正式宣布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选举了由全真派和正一派道教领袖组成的中国道协第一届理事会,岳崇岱当选为会长,会址设在北京白云观。大会制定了《中国道教协会章程》,确定了中国道教协会的性质是爱国道教团体,其宗旨是:“联系和团结全国道教徒,继承和发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爱护祖国,积极参加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道教协会的成立,实现了全国道教徒的大联合、大团结。

二、道教的现状(1978至今)

1978年,党中央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工作。在宗教问题上,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宗教工作的政策,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措施。道教界的拨乱反正工作有条不紊、逐步完成。在党和政府新时期宗教政策的指导下,中国道教的教务活动得到发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道教研究呈现繁荣景象,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1.道教界的拨乱反正

1980年5月,中国道教协会在重新恢复工作不久即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会议。会议确定了今后道教工作的重点、修改了中国道教协会章程、选举了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这次代表会议是道教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使得道教得以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中国道教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后,道教界的冤假错案逐步得到平反,一部分被占用宫观陆续发还道教界自己管理。岳崇岱、王信安、向元理、李净尘、李理山等中、上层道教界爱国人士得到平反,中国道教协会领导人陈撄宁、易心莹、孟明慧和蒋宗翰等人的名誉得到回复。其他道教界爱国人士的冤假错案也全部得到平反。他们中有不少人在平反后担任了地方道协和宫观的负责工作,有的还被推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2.当代道教教育体系初步构建,人才培养力度得到

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中国道教协会先后举办5期“道教知识专修班”和1期“道教知识进修班”,共培养道教人才206名,其中大多数已成为今天道教界的骨干力量。1990年5月,中国道教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道教史上第一所现代院校,标志着道教人才培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全国道教界已设立10所道教院校,开设经义讲习、宫观管理、道医养生等多个专业,涵盖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等三个层次。目前道教院校的统编教材、学位授予和教师职称评定等工作都在稳步推进,道教院校的规范化不断加强。在全国道教界的共同努力下,宫观负责基础教育、省市县级道教协会开展短期培训、道教院校进行专业教育的道教教育体系已初步建立,道教界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3.教务活动有序开展

一是注重依法依规办教,维护道教合法权益。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国各地积极推动恢复道教活动,落实房产财产,开放和修缮道教活动场所。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白云观等21座全国重点宫观开放,随后全国各地道教宫观陆续恢复开放。目前,依法登记的道教场所共有8200多处,经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的教职人员近3万人,还有许多场所和人员正在陆续登记中。道教界注重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道教工作的能力,依法申请保护会旗、会徽等知识产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诸如以“城隍”为商标牟利而伤害道教界感情的事情,依法办教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二是举办全真派传戒、正一派授箓等大型教务活动,规范教制传承。道教界于1989年在北京白云观、1995年在四川青城山常道观、2002年在辽宁千山五龙宫、2016年在湖北武汉长春观分别举行了道教全真派传戒活动,共有一千多名戒子领受三坛大戒。1991年和1995年,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分别举行了海外正一派授箓活动和内陆正一派授箓活动。迄今为止,共举行26次海外授箓和9次内陆授箓活动,6000多名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弟子、2600多名内陆道士领受法箓。中断数百年的江苏茅山上清宗坛授箓活动也在积极筹备中。传戒和授箓活动的恢复举办,起到了继承传统、规范传承、坚定信仰、整饬道风、树立形象的积极作用。

三是抓好道风建设,加强道教宫观管理。道风是道教信仰的外在体现,关系到道教整体形象。道教界十分重视道风建设,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等中央部门政策文件,先后下发了多个整饬道风、加强宫观管理、去商业化的文件,倡议各地宫观开展文明敬香、合理放生,创建和谐道观、生态道观、文化道观;制定下发《道教宫观规约》、《关于道教协会和宫观负责人带头加强道风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各地道教协会和宫观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实施办法和清规榜,从严从实开展道风建设。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组织的三次全国和谐寺观教堂评选工作中,道教界共有153个集体和83名道长受到表彰。

四是恢复道教传统,举办玄门讲经活动。2008年起,道教界先后在山东崂山、河南嵩山、湖北武当山、陕西华山、山东泰山、重庆市和辽宁凤凰山举办八届玄门讲经活动,共有150多名道长登坛讲经说法。道教界还组织优秀讲经道长组成宣讲团到全国各基层道观巡讲,指导地方道教界开展讲经活动,进一步推动道教界恢复学经、解经、讲经传统。开展玄门讲经活动,对道教继承传统、培养人才、适应时代、服务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4.积极开展道教学术研究,大力弘扬道教文化

开展道教学术研究是道教界这些年来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1980年5月,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全国代表会议做出了“应进一步开展道教研究工作,把道教研究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的决议。1987年,原来内部发行、不定期的《道协会刊》改版为公开发行的《中国道教》季刊,1999年又改为双月刊。1989年,道教文化研究所成立,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外道教学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新时期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趋势,中国道教协会先后创建了中国道教协会网站、微博、微信平台,丰富了道教文化的传播途径。

多年来,道教界在开展道教研究和弘扬道教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道教协会组织编纂的《中华道藏》,是继明《道藏》之后,首次对道教经书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重修,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化史和道教史上的大事。目前正在组织编纂的《中华续道藏》,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道医集成》、《道经精要》等大型丛书,也即将出版。此外,中国道教协会还组织编纂了《老子集成》、《道教大辞典》、《道教文化之旅》系列丛书等,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

道教界举办了许多有影响力的道教文化活动。2001年开始,在我国内陆、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连续举办了十六届道教音乐汇演,境内外多个道教乐团参加,起到了传承文化、展示精品、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2002年起,先后在上海、福建、湖南、江西召开四次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取得丰硕成果。同时,还举办了道祖老子诞辰纪念活动、王重阳祖师诞辰900周年纪念活动,并与地方道教界合作举办了成都道教文化节、鹰潭道教文化节、广东道教文化节、湖南道教文化节、武当山大兴600年盛典等。2016年,在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首届道教文化艺术周活动,探索全方位展示道教文化魅力的新方式。

5.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宫观在做好自养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在维护宫观文物古迹、保护和改善宫观周围生态环境、赈灾济贫、行医施药、支援地方办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1993年,道教界首次召开爱国爱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会上提出,“把道教界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一项中心任务,在全国道教界掀起学习先进、鼓励先进、表彰先进的新风尚”。

道教界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在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后,都及时组织祈福法会和捐款捐物活动,以道教特有方式为救灾工作作出贡献。2003年,联合海内外道教界,在甘肃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基地”,治理荒沙,保护环境。2012年开始中国道教协会和其他全国性宗教团体共同发起“宗教慈善周”活动,同时正式启动“点亮心灯·慈善助医光明行活动”项目,迄今共救助8个省份的1万多名眼疾幼儿。

在公益慈善影响日益提高的同时,道教界主动吸收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经验,探索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公益慈善途径和方式。2015年12月,中国道教协会发布《关于道教界开展公益慈善和社会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推动道教公益慈善事业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迈进。2016年中国道教协会正式成立了上善慈善基金。

为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道教界先后举办四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论坛,中国道教协会制定下发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八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在1995年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首脑会议、2009年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的温莎盛典上,我国道教界代表都发表宣言,介绍道教生态环保理念和具体规划,得到与会世界各大宗教的高度认同。经过我国道教界的共同努力,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6.积极建立和拓展交流渠道,深化对外交流交往

一是举办国际道教论坛。中国道教协会与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手,先后于2007年在西安和香港、2011年在湖南南岳衡山、2014年在江西鹰潭龙虎山、2017年在湖北十堰武当山举办了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四届论坛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富有特色,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提升了道教的国际影响力。第一届论坛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到第四届论坛则增加到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深化与港澳台地区道教界的交流交往。改革开放以来,内陆道教界与港澳台地区道教界交往日益频繁和广泛,每年都组织多个团组交流互访,并在联谊机制、文化研究、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举办道教活动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如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联系内陆、香港和台湾地区著名道教宫观,在北京白云观举行了罗天大醮盛典。以后,1998年在台北指南宫、2001年在山西绵山、2007年在香港、2012年在湖北武当山分别举办了罗天大醮,港澳台和内陆许多宫观参加了活动。2005年7月,应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的邀请,内陆道教界组成96人演出团,赴台湾举办“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三场巡演,深受台湾同胞的好评。从2006年开始,中国道教协会与香港蓬瀛仙馆合作,每年组织内陆青年道长到香港中文大学参加暑期进修班。2014年开始,在中国道教协会倡导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大陆与台湾、内陆与港澳地区道教界新春联谊会机制。

三是积极推动道教文化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道教界先后与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道教组织和学术组织建立了联系。2012年开始,中国道教协会举办“道行天下”活动,先后在意大利、德国、美国、韩国、泰国、比利时、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开展道教讲座、道教文化展览和道教音乐武术演出等活动,向当地著名图书馆、大学等赠送《中华道藏》(线装本)和《老子集成》等道教典籍,增进国外民众对道教的认知。中国道教协会倡议发起世界道教联合会,得到各国(地区)道教组织的积极响应。这将是第一个在我国注册的国际宗教组织。

四是加强文明互鉴。道教界积极派团参加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宗教与精神领袖世界和平千年大会、世界与传统宗教领袖大会、世界宗教和平会议、亚洲宗教和平会议、世界宗教领袖联盟大会等国际宗教会议,在环境保护、宗教对话、世界和平等问题上,发表道教界的主张。通过交流对话,中国道教倡导的“自然和谐、人类和平、宗教和睦”主张得到了世界各大宗教的广泛认同,为构建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积极力量。

三、道教的主要教义教规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将“道”作为最高信仰,从中演化出最高经典,最上道术及最高的神灵,构建了庞大的经典道术神仙体系。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修炼的目的是得道成仙,最终目标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1.尊道贵德,“道”是道教信仰的核心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把《道德经》奉为经典,尊道贵德。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宇宙、阴阳和万象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德即“得”,道体现在人和万物中即是德。人和万物都是由道生由德育,所以应尊道贵德。

2.仙道贵生,长生成仙是道教修行的目标

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得道就可成仙。道教把生命看得极为重要,修道就是要长生不死,主张通过修炼来延长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以达到生命的永恒。道教主张以清净无为、不争寡欲的态度对待世俗生活,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精神进行修炼,通过各种道术修炼,与道合一,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

四、道教的主要派别

元代后期,道教各宗派逐渐合流,最终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续至今。

1.全真派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创立于山东宁海。“全真”意为保全本来真性。全真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强调“识心见性”。元代成吉思汗曾令丘长春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道达到鼎盛。

全真道修炼主旨是以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忍耻含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

全真道士必须受戒方能名登仙籍。清代顺治时全真派律师王常月编著《初真戒律》,并以百日为期传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大戒。受戒者须出家住庙一定年限,信仰虔诚,受戒后发给戒碟。对违反规定者按清规进行惩处。

全真派道士为出家道士,独身,茹素,住在道观里。蓄长发,拢发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

2.正一派

“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正以派由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等符箓派大联合而成。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授第38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兼主领三山符”,这标志正一道正式形成,主要奉持《正一经》。

正一派重视符箓斋醮、祈福禳灾、祛邪驱鬼、超度亡灵等活动。

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职,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得到神灵护佑,因此受箓后才有资格主持斋醮仪典。受箓者称箓生,要具备一定条件。受箓后,发给箓碟。

五、道教的神灵系统

道教的神仙谱系复杂庞大,主要有三清、四御、星神与四方之神等。

1.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崇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的地位最高,一般供奉在三清殿的中央;灵宝天尊居于第二位,供奉在元始天尊左边;太上老君供奉在元始天尊右边。

2.四御

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位列四御之首,总管天道;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地人和世间刀兵,统御诸星;后土皇地祇,掌管阴阳生育、大地山河,与玉皇大帝分别称为天公地母。玉皇大帝是民间最受崇拜的天神。

3.星神与四方之神

道教把诸星视为星君,认为北斗七星掌管人间生死祸福。斗姆元君是北斗七星之母,又称斗姥,最受尊崇。道教称,斗姆元君是周御王之妃紫光夫人,生有九子,初生二子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后七子即北斗七星君。

四方之神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北宋时改称玄武为真武,最受崇拜。

六、道教的主要仪轨

1.斋戒

道教崇敬神仙,注重祭祀祈祷。为表示郑重虔诚,祭祷者须清洁身心,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此谓斋戒。斋有供养斋、节食斋、心斋,以心斋为重。道教戒律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有“三戒”“五戒”“八戒”等。

2.坛醮

道教做道场,总是将斋戒与坛醮联在一起,故常斋醮连称。醮即设坛祭祷,主要内容为上供祭神、谢罪忏悔、上章祈祷,伴以念经、礼拜、奏乐。坛醮可分两类:一类为清醮,如祈雨消灾、却病延年、传戒受戒、护国安民、庆祝圣诞等;一类为幽醮,如摄召亡魂、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大醮有普天大醮、周天大醮、罗天大醮等。

3.礼仪功课

道士对常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对神仙行叩拜礼。

诵经是祭祷的重要内容,念诵经文或神仙圣号,歌赞诸神真仙的功德。

日常功课一为诵经,二为修行打坐。每天早课诵《清净经》《心印经》等,晚课诵《救苦经》《无始天尊说天得道经》等。

七、道教的主要道术

1.外丹

用丹砂、铅、汞、云母等矿物石药为原料,在炉鼎中烧炼,最后得到可以长生不死的金丹。药物原料也可以是动植物药材。

2.内丹

内丹术的兴起晚于外丹术,所以借用外丹的术语。以身体为鼎炉,以精气神为药物,以意念为火候,在体内炼成神丹,凝结于丹田,从而使人长生成仙。修炼过程主要有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分道等几个阶段。

3.符箓

符又称神符,是一种特殊的宗教符号,似字非字、似画非画、传达神意,遣召鬼神、驱除邪魔、治病护身。只有道教法师才能制作神符,故秘而不宣,只在师徒间私相传承。箓是天神的名册,又指奉道人的名册。人如能登仙箓,则神仙可期。

八、道教的名山宫观

道教名山称为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说。

1983年国务院确定了21座道教重点宫观:北京白云观,辽宁太清宫、千山无量观,江苏茅山道院,浙江抱朴道院,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山东崂山太清宫、泰山碧霞祠,河南嵩山中岳庙,湖北紫霄宫、太和宫、长春观,广东冲虚古观,四川青羊宫、常道观(包括天师洞)和祖师殿,陕西玉泉院、镇岳宫、东道院、八仙宫、楼观台。

九、道教的主要人物

道教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有:张道陵、魏伯阳、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孙思邈、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

近当代道教界的代表人士主要有:岳崇岱、陈撄宁、黎遇航、傅元天、陈莲笙、闵智亭、任法融、李光富等。

十、道教的主要节日

道教以与其信仰关系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灵、祖师之诞辰日为节日。主要节日有: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天师张道陵诞辰;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诞辰;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四月十四日,吕纯阳祖师诞辰;五月十三日,关圣帝君诞辰;夏至日,灵宝天尊诞辰;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

十一、道教的主要禁忌

1.道教认为醮坛是神灵降至之所,神圣庄严,不允许轻慢、不允许污秽的物和人进入。亲临醮坛的道士,要遵守勿饮酒,勿食五辛等诸多禁忌。

2.“戊不朝真”的禁忌。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不能焚香、朝神、诵经,也不能鸣钟鼓、做斋醮。宫观在“戊”日前天傍晚,主殿外都会悬挂“戊”牌,以告示道众。

3.“道不言寿”的禁忌。道教悦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所以道教徒不相互问生辰年龄。

4.在饮食上,道教认为牛有功,犬有义,雁有序,乌鱼有孝心,所以不得食用。全真道士则是完全不食荤腥。







Daoism, also spelled Taoismindigenous religio-philosophical tradition that has shaped Chinese life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In the broadest sense, a Daoist attitude toward life can be seen in the accepting and yielding, the joyful and carefree side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an attitude that offsets and complements the moral and duty-conscious, austere and purposeful character ascribed to Confucianism.Daoism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a positive, ac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occult and the metaphysical (theories on the nature of reality), whereas the agnosticpragmatic Confucian tradition considers these issues of only marginal importance, although the reality of such issues is, by most Confucians, not denied.道教,也拼写为道教,本土的宗教哲学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超过2000年。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道家对生活的态度可以从汉字的接受和屈服、快乐和无忧无虑的一面中看出,这种态度抵消和补充了儒家思想所赋予的道德和责任意识、朴素和有目的的性格。道教的特征还在于对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关于现实本质的理论)的积极、积极的态度,而不可知论的、务实的儒家传统认为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微乎其微,尽管大多数儒家并不否认这些问题的现实。More strictly defined, Daoism includes: the ideas and attitudes peculiar to the Laozi (or Daodejing; “Classic of the Way of Power”), the Zhuangzi, the Liezi, and related writings; the Daoist religion, whi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ritual worship of the Dao; and those who identify themselves as Daoists.Daoist thought permeates 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many aspects not usually considered Daoist. In Chinese religion, the Daoist tradition—often serving as a link betwee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folk tradition—has generally been more popular and spontaneous than the official (Confucian) state cult and less diffuse and shapeless than folk religion.Daoist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have found their way into all Asian cultures influenced by China, especially those of Vietnam, Japan, and Korea. Various religious practices reminiscent of Daoism in such areas of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indicate early contacts with Chinese travelers and immigrants that have yet to be elucidated.Both Western Sinologists and Chinese scholars themselves have distinguished—since Han times (206 BCE–220 CE)—between a Daoist philosophy of the great mystics and their commentators (daojia) and a later Daoist religion (daojiao). This theory—no longer considered valid—was based on the view that the “ancient Daoism” of the mystics antedated the “later Neo-Daoist superstitions” that were misinterpretations of the mystics’ metaphorical images.The mystics, however, should be view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ligious practices existing in their own times. Their ecstasies, for exampl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ces and spirit journeys of the early magicians and shamans (religious personages with healing and psychic transformation powers).Not only are the authors of the Daodejing, the Zhuangzi (book of “Master Chuang”), and the Liezi (book of “Master Lie”) not the actual and central founders of an earlier “pure” Daoism later degraded into superstitious practices but they can even be considered somewhat on the margin of older Daoist traditions. Therefore, because there has been a nearly continuous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Daoist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philosophers, ascetics, alchemists, and the priests of popular cults—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Daoism in this article is made simply for the sake of descriptive convenience.Not only are the authors of the Daodejing, the Zhuangzi (book of “Master Chuang”), and the Liezi (book of “Master Lie”) not the actual and central founders of an earlier “pure” Daoism later degraded into superstitious practices but they can even be considered somewhat on the margin of older Daoist traditions. Therefore, because there has been a nearly continuous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Daoists of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philosophers, ascetics, alchemists, and the priests of popular cults—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Daoism in this article is made simply for the sake of descriptive convenience.There is also a tendency among scholars today to draw a less rigid line between what is called Daoist and what is called Confucian. The two traditions share many of the same ideas about man, society, the ruler, heaven, and the universe—ideas that were not created by either school but that stem from a tradition prior to either Confucius or Laozi.

更严格地定义,道教包括:老子特有的思想和态度(或道德经;《权力之道经典》、庄子、烈子及相关著作;道教宗教,关注道教的仪式崇拜;以及那些自认为是道教徒的人。道教思想渗透到中国文化中,包括许多通常不被认为是道教的方面。在中国宗教中,道家传统——通常作为儒家传统和民间传统之间的纽带——通常比官方(儒家)国家崇拜更受欢迎和自发,比民间宗教更不分散和无形。道教哲学和宗教已经进入了所有受中国影响的亚洲文化,特别是越南、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各种让人联想到道教的宗教习俗表明,他们与中国旅行者和移民的早期接触尚未得到阐明。自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以来,西方汉学家和中国学者自己都区分了伟大神秘主义者及其评论家的道教哲学(道家)和后来的道教宗教(道教)。这个理论-不再被认为是有效的-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神秘主义者的“古代道教”早于“后来的新道教迷信”,这是对神秘主义者隐喻形象的误解。然而,神秘主义者应该站在他们自己时代存在的宗教实践的背景下来看待。例如,他们的狂喜与早期魔术师和萨满巫师(具有治疗和精神转化能力的宗教人物)的恍惚和精神之旅密切相关。《道德经》、《庄子》(《庄师书》)和《烈子》(《李大师》)的作者不仅不是早期“纯”道教的实际和核心创始人,后来被贬低为迷信实践,而且他们甚至可以被认为有点处于旧道教传统的边缘。因此,由于不同社会阶层的道教徒——哲学家、苦行僧、炼金术士和流行邪教的祭司——之间几乎不断相互影响,本文对哲学道教和宗教道教的区分,只是为了便于描述。今天的学者们也有一种倾向,即在所谓的道家和所谓的儒家之间划出一条不那么严格的界限。这两个传统在人、社会、统治者、天堂和宇宙方面有许多相同的观念——这些观念不是由任何一个学派创造的,而是源于孔子或老子之前的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