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0512] 《曾国藩 人生修炼日课》(6)日记

 书道行 2022-10-17 发布于北京

你好,我是佩琪。见字如面。

今天分享的话题是:曾国藩的12条人生修炼日课中的第6条——日记。

  1. 主敬背后的玄机

  2. 静坐的奥妙

  3. 早起为何如此重要

  4. 精读是读书的不二法门

  5. 读史的重要性

  6. 日记面对自我内心

  7. 看家本领永远不要丢掉

  8. 谨言益处多

  9. 何其重要

10. 爱惜自己从保身开始

11. 作字的重要性

12. 夜不出门是良性循环的开始

图片

6. 日记

对自我的审视和批判日积月累之后,会达到一个惊人的效果。

曾国藩在《日课十二条》的第六条说:“日知其所亡”。

这个死亡的“亡”字,是个通假字,就是“无”,没有的意思。曾国藩主要讲了两个部分,他说“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这是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最重要的,“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这一条说的就是写日记。

这里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知识的积累,“每日记茶余偶谈”,就是茶余饭后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知识分子、学者在一起,知识信息常常相互补充。那么,遇到各种学问智慧的相互碰撞、心有所得,都要把它记下来。

曾国藩记录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类:德行、学问、经济、艺术。他说的经济不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学,而是经世致用、经世济民的学问。四大门,其实就是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立德、立功、立言的根本所在。

古人不像我们今天,有强大的互联网,有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获得信息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各门学科的知识信息,需要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由信息的积累,到知识的积累,到相应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智慧、规律的积累。往往在茶余饭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一起聊天碰撞的时候,会产生这种思想的火花。

那么,把这些从知识到信息到思想的火花都日积月累地抄录下来,渐渐地就会对你的知识结构,对你相应学识的提高产生一个非常好的作用。这也是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经常采用的方法。笔头要勤,要勤于记录,这也是日记的一种。

当然,曾国藩所说“日知其所亡”的重点,还是我们狭义说的写日记。所以他后来特别强调,说写日记须端楷。就是要认真,不能潦草,凡白天的过失之处都要逐条写下来。

写日记这一条,在曾国藩的修身宝典里其实特别重要。我们现在觉得也不过是稀松平常,就和他说的静坐、早起没有什么差别,对于曾国藩来讲,都是经历一番痛苦才最终养成的习惯。

他静坐的习惯是拜了理学大师唐鉴之师后养成的。唐鉴特别器重曾国藩,教给他的修身宝典就是静坐。但是刚开始学习静坐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要坚持,才能渐渐地入境入定。所以曾国藩一开始学习静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效果。

作者也说,一定要慢慢地静,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当年练习静坐的时候,也是强忍着,一开始浑身也痛,思绪万千,很难惟精惟一。但是渐渐地,经过时间的磨洗,经过一种坚持,能达到静坐的境界,享受静坐带来的快乐。

曾国藩一开始静坐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他也静不下来,无法入定。他很迷惑,就去请教唐鉴的学生,应该算他的师兄,也是理学大师,叫倭仁。倭仁这个人才学不得了,他又教练曾国藩一个办法,那就是写日记。

倭仁交代曾国藩不要写那些风花雪月的日记,要写就写骂自己的日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把身过、心过、口过都一一记出。

曾国藩听了这个方法之后,如获至宝。虽然他之前也零零星星记过一段时间日记。但是在倭仁的提醒和教训之后,年轻的曾国藩茅塞顿开,从第二天就开始写这种骂自己的日记。一些就写了三十多年,直到临终之前。

他的日记后来分别取名叫《过隙影》、《求阙斋》。《求阙斋日记》就是找自己的过错。所以现在我们读曾国藩的日记,可以看到里面充满了曾国藩对自己的自我审视和批判。他的日记简直可以称为东方的《忏悔录》。

写日记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

(1)

第一、面对自己

我们讲静坐、讲仪式感的时候都说到,其实我们在睁开眼睛看到的外部的世界,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在我们的内心里头。如何面对自我内心的世界,是绝大的智慧。

魏晋的时候有一个大名士叫殷浩,他说自己在四十岁之前,以为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和这个世界周旋,叫“我与世周旋”。人到中年之后,才明白人生的真谛,不过是“我与我周旋”,就是要和自己周旋。

我们有时候经常会在心里反悔、懊恼,甚至痛下决心,决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那都是面对自我,可是却坚持不了几天。所以在技术上、可操作性上,所谓的懊悔、决心作用都不大,而写日记则是面对自我的一种最具可操作性的办法。

面对自我,不仅是和自己的周旋,还要达成和自己的和解。在批判和警醒的同时,你越来越认可自我,能发掘更好的自我、更达观更乐观的自我,那就是和解。

苏东坡居士,一生坎坷,不断遭到流放。被流放惠州的时候,有一次去爬山。毕竟年龄大了,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觉得十分疲惫,不得不停下来歇息。苏东坡停在路边,仰望山顶的松风亭,突然感慨这段路好长,觉得自己的体力难以爬上去,一下子十分沮丧。可是,苏东坡的境界毕竟和一般人不一样。他刚刚沮丧,又转念一想,脑海中有一句话叫“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就是为什么一定要爬到那个山顶呢?爬到这儿难道就不好吗?

这样一想,苏东坡便说:“由事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就像一条小鱼咬着钩了,被欲望给勾住了,可是一下放开了那个欲望,自己便得了解脱,又回到水里,自由自在。同理,放开了世俗中所谓的那种标准,所谓登顶的风光,内心便也获得了自由。

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首先和自我达成和解,然后才能和世界达成和解。我们为什么要把别人的目标、世俗的目标,当作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人生目标呢?

年轻时的苏东坡木秀于林,意气风发,想做一番经天纬地之事业。可是经历过党争之患,经历过人生不断的坎坷与流放之后,苏东坡大彻大悟,与自己完成和解。这样的他才与世界达成和谐,成就了文化宗师苏东坡。

所以通过日记,可以真正进入操作层面,“我与我周旋”,然后达成“我与我的和解”。

(2)

第二、积累和坚持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记日记也是一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就是在岁月里用时间去精益求精地打磨人生吗?当然,工匠打磨的是器物器具,而我们把这种精神用在人生的修炼上,打磨的就是人生。

因此,记录几十年日记之后,曾国藩喟然长叹。在他的家训中,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作者郦波在新浪开微博时,不转发,只写原创微博。按日记的写法写,一写写了近十年,从没有一天缺失,没有一天间断。他觉得这些年坚持下来之后,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他也收获了一种改变。这就是“人但有恒,事无不成”的道理。

第六条小结

从主敬,到静坐,到早起,这是向天地、向自然、向生活、向社会、向习惯汲取营养。而读书和读史书是向历史、向人类文明的积淀汲取营养。

在汲取众多的营养后,记日记的这个小习惯就是对自我的一种净化。有了这层净化,我们就可以返身进入社会,去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去创造一片重开的天地。

我对本条的理解是,持之以恒,日记,过有觉知的人生。

每日修身,终身精进。


作者:职场高管佩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