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中的那些自我察觉...(1)

 永熙随笔 2022-10-17 发布于广东

本期永熙随笔589期 近4发布内容:

585:我想对那些不尊重服务员的人说...(2)

586:童年的那些人与事...(2)

587:“真实”远胜过“完美”...(1)

588:恋爱心理学...(2)

Part1.

当一个人说:“我很生气,我很恐惧,我很抑郁...”其实这背后都潜藏着这样一种意思:

生气等同于自己,恐惧等同于自己,抑郁等同于自己,问题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问题。那么这时候,管理,应用,转化问题的那个人究竟在哪里呢?

简而言之:如果问题占据了我们整个生命空间,那么我们就被问题操纵了。当我们尝试在身体的中心给问题安一个家(给问题在身体的中心安一个位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问题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我自己的身体空间,本身就比问题要大,比如说:

如果我今天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我就会做一个呼吸,让自己安顿下来,然后我就会问自己:这个不安的感觉,在我身体哪个地方能感受到它呢?

以我个人为例,我通常会发现,当我感到不安的时候,心脏附近的位置有一股能量在流动。于是,我会把手放在心脏附近(感受到情绪能量流动的地方)并且如同抚摸心爱的宠物一样,轻轻地抚摸这个地方(顺便带给这个地方一个轻轻的呼吸)。

我会把爱,把链接(怜悯),把尊重,把好奇带到哪里(感受到情绪能量流动的地方),我会对它说:我看见你了,我已经感受到你了,我理解你,我接纳你,我尊重你,同时,我也爱你。谢谢你来到我这里,感谢你到我这里来提醒我:要照顾好自己。

当我们能够学会带着理解,带着怜悯,带着尊重,带着好奇去看待,去对待自己内在的那些脆弱的存在,当我们能够学会去抱持自己内在的那些脆弱的存在,这个时候,我们身体的空间就会比问题大了。

当我们身体的空间比问题大,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问题就会成为我们生命整体的一部分,而完整就是爱。

当我们能够为自己这样去做(给问题在自己的身体里安一个家,给问题在自己的身体里一个空间)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已经在做“接纳自己,爱自己”这么一件最棒的事情了。

Part2.

谈到“自信”,也许很多人都会说“我根本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当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时,其实我很想问他/她一个问题(向他/她提出一个健康的怀疑):

“那双看不到自己优点”的眼睛,究竟是属于谁的呢?它究竟是属于你自己,还是属于其他的人呢?

当我们回看自己成长的历程,我们都会回忆起:父母常常对自己的叮嘱,父母常常对自己指出数不尽的缺点:“你怎么总是顾着玩”“你怎么做事情没点计划呢”“你怎么这么的不自信呢”等等

如果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反而却忘记了一个孩子:也有好的一面。那么,在这种长期的负面催眠中,会让自己慢慢地将“父母看待我们的那双眼睛”内化成:在自己的内在中,自己看待自己的那双眼睛。

所以,当你总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习惯性地挑剔自己,批评自己,那么,是时候要更新:自己内在保有的那双“看待自己的眼睛”了。

尝试去更新自己内在那双(古老的)“看待自己的眼睛”。学会友善的看待自己,带着友善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内在发生的所有变化(包括所有的情绪波动)就像知己对待自己一样,友善地对待自己(充满着兴趣,接纳,慈悲,尊重)

要学会带着理解,带着怜悯,带着尊重,带着好奇去看待,去对待自己内在的那些脆弱的存在。要学会充满着兴趣,接纳,慈悲,尊重,温暖地和生命中每一个不同的体验去相遇。当我们能够做到以上这些,那么,我们每天都能开怀大笑...

Part3.

一旦,我们在身份层面,给自己贴标签:我是回避型依恋人格,我有完美主义性格,我有焦虑症,我有狂躁症...那么,我的想法,情绪,行为和反应,都会无意识地去配合这一个标签,来证明这个标签是对的:对没错,我就是如同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那样,我就是这样的人...

要知道,这些标签阻碍了我们看到完整的自己。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有某一种负面模式,那么,你不需要把它上升到自己的身份层面上:我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你只需把自我察觉带进来:是的,我确实存在这么一种行为。

改变一个行为,比改变一个身份认同,要容易得多。我们要把更多的好奇心,更多的尊重,更多的空间,更多的留白,带回到自己的生命中:

是的,我是回避依赖的,同时,我也是渴望爱的

是的,我是完美主义的,同时,我也是接纳的臣服的

简而言之:我是两者,但我比这两者更多更多更多...

我们自己究竟是谁呢?愿你永远不知道答案,愿你永远在探索的道路上...

好啦,本期内容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