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孟家乡,与石相关的奇异习俗

 二闲居 2022-10-17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图片

暮春五月,笔者应邀参加山东济宁一文学期刊,在曲阜举办的笔会,下榻曲阜孔府酒家。因此,有幸游览了曲阜名胜,耳闻目睹孔孟家乡的一些风情习俗,又身临其境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石,也无不渗透于儒学宗师的家乡,成为曲阜和孟子故乡——邹城的雅风石俗。

图片

西岳雄风 | 崂山绿石

孔庙门前,东西道路两侧,紧靠庙墙,各有一峰立于金明昌二年(1191),高可及人的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正楷大字。俗称下马碑。旧时,来此拜谒的文人墨客,文武官员,一视同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皇帝祭祀孔子,也得在此下辇。以示对儒学宗师孔子尊敬。孔庙和孟庙庭院,又都立有驮碑的赑屃。一种行似龟鼋动物。赑屃相传为龙所生。所谓龙生九子,九子不一。赑屃因擅负重,也被请来孔孟之庙驮碑。我国自原始社会,就流行抚摩崇敬之石,祈盼好运降临习俗。孔孟之乡,则有历代相传摸石必赑屃习俗。谚语云:“摸摸贔赑屃头,永远不知愁;摸摸赑屃头,永远不害病”。孔、孟庙前石赑屃,千百年来,竟被人抚摩的光滑如脂,石可鉴人。

图片

孔子

我国很早就流传“祈山求子”习俗。春秋时,又流传孔子母亲,尼山求子故事。尼山又名尼丘山。春秋末年,孔子父亲叔梁纥,任鲁国鄹邑大夫。娶鲁国人施氏为妻,生下九个女儿。其妾虽生有儿子,却是跛子。名孟皮,字伯尼。即孔子哥哥。按当时风俗,女儿不能继嗣,腿跛的儿子也不能继祀。梁又娶颜家小女颜征在为妾。孔家因此很想生一个可以继祀儿子,延续香火。于是,夫妻两人经常去尼山祈祷求子。不久,颜征在怀孕,但仍常去尼山,虔诚至之祈祷。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日,颜于尼山祈祷后,突觉肚痛,遂在尼山脚下坤灵洞里,生下孔子。因“祷于尼山”之意,取名丘。春秋,时行“伯仲叔季”排行,孔子排名第二,故字仲尼。坤灵洞被后人称之夫子洞。后人又在山洞附近修了夫子洞庙。熙来攘往,香火旺盛。以后每年正月十六,又形成大型庙会。庙会期间,人们更是扶老携幼,赶庙会,拜圣人,求子求孙,祈盼子孙读书成才。

图片

尼山夫子洞


毗邻曲阜邹城,为孟子故乡。邹城城南12公里处,有一座怪石嶙峋、树木蓊郁峄山。人们誉之“邹鲁秀灵”。峄山又历以出产“色呈蓝靛、青碧之色”蓝石,而名闻遐迩。峄山山下,进山通道,有一峰奇升巨石,石高丈余,突兀耸立。名子孙石。此石被视作峄山标志。石正面,刻有元人所题“子孙石”三字。其他三面,又刻有历代名人题记。石顶平整,元、明时,石顶建有子孙堂。清代多次重修,后毁圮。1985年,又建子孙堂于山顶。子孙堂小巧精美,内塑云霄娘娘;肩背褡裢,登山朝拜。褡裢前后口袋,装满童子,寓意世代子孙繁衍。妇女慕名来此,烧香膜拜,祈石求子。如愿得子后,又来此还愿。子孙石前,人头钻动,遍是心怀虔诚,面色清纯的朝拜者。

图片

财神 | 泰山石

孔孟家乡,历来又都有以石祈子习俗,谓之押石。即在松树或柏树枝桠上,放一块石头。松柏常青多籽,石头坚硬如玉。希望多多益善,生育如玉之子。另又有名“栓娃娃”祈子习俗,或称栓子。求子媳妇,由婆婆或妯娌引领,先至庙堂烧香叩头,然后有僧人或道士取一石,栓以红线,放于求子媳妇怀中,让媳妇满怀石情而回。

图片
观音 | 泰山石

我国民间历来视石为实,以石求子,才显得实情实意。因此,每逢除夕,婆婆就摸一堆石头,悄悄藏于媳妇床底下,以石圆“大胖孙子”实梦。另一求子习俗、即于元宵之夜,让祈子媳妇偷食别家门前面灯。古时,家家门前燃灯。灯用豆面捏成,也有用水萝萄所刻。

图片

春风绿东崂 | 泰山石

有的当场将面灯吃掉,也有带回家,煮后才吃。偷食前,先打听户家姓名。据说,“刘”姓,或“戴”姓人家门前面灯,尤有效果。刘、留同音,取留住孩子之意;带,则为带回孩子。而被偷食面灯人家,则视此为吉祥。翌日,又高兴地多挂几个面灯出来。当地还流行祈子民谣:偷食刘家灯,当年就得子;女孩名灯哥,男孩叫灯成。如今,当地仍有不少被唤之灯哥和灯成小名的人。

图片

崂山群峰 | 崂山绿石

曲阜尼山,海拔仅三百余米,因孔子诞生于此,而名扬四海。千百年来,文人慕孔子名,争相朝拜尼山;又用尼山石制砚,作为心爱的文房之宝。如今尼山,已很难觅到制砚尼山石。尼山石,形状扁平,石质风化,层层如叠饼,当地人称之“千层饼”。石面柑黄,间有黑色松花纹,边缘花纹较密,向内渐细,中心部位花纹全无。光滑如脂。被认为是制砚上品。乾隆年间编修的《曲阜县志》载:“尼山之石,纹理细腻,质坚色黄,可以为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尼山五老峰下,又新找到一处新石料坑,砚石藏于石灰岩夹层中,石厚数寸,色呈柑黄。坚细温润,石面亦有疏密不一的黑色松花纹。抚之生润,久用不乏,不渗水,不渍墨,发墨有光。专家评此石为尼山石中上品。

图片
清·尼山砚

尼山砚的制作,以“简朴大方,巧用自然”见长。清代著名制砚家徐坚,曾在尼山砚上题铭:“不方不圆,固其自然,固差胜于雕琢。”如今,尼山砚的制作,依然遵循此传统,一方砚台,巧用自然,略加点缀,即升佳趣。成为文人们追求、喜好之砚。尼山砚自唐宋以来,即享有盛名。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编刻的《兖州府志》载;尼山之石,刨而为砚,文理细腻,亦佳品也。今天,尼山砚为鲁砚五个精品中的一个。尼山砚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颇受汉学爱好者青睬。文人去孔、孟之乡,以能得到梦寐以求尼山砚,视作人生大喜之事;孔孟之乡文人,则以收藏尼山砚,视为张扬家乡儒学的雅风石俗。

图片

青州石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因其不同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的文化传统,相延成习,繁衍为突显地方色彩的风情习俗。一如民谚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孔孟家乡,则以自己独特的雅风石俗,彰扬了齐鲁礼仪之邦,富有雅石特色的习俗风情;自然,又以雅石之趣映现了儒学家乡,与众不同的源远流长独特文化风貌。

图片
春 | 崂山绿石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