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青春无悔

 济宁文学 2022-10-17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他的青春无悔

——读毕季青长篇纪实作品《青春笔记》

作者:刘 亮

当我面对毕季青整理完成的厚厚的《青春笔记》,一整个夏天的阅读,常常会让我少了许多的溽热,心里收获一片清凉。看到这些真诚又富有激情的文字,我的脑海常常会浮现出来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一段经典的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部长篇笔记是作家毕季青从1979——1990年生命历程的真实记录,是日记,也是笔记,也是他从17——28岁的心路历程。无疑,他的青春是充实的,饱满的,青年时代,他一直在踏踏实实地向着自己理想的目标一点点登攀。一部《青春笔记》就是他不断努力、积极主动学习的结果,是时间的结晶也是心血的凝聚,因此面对这样的书写,我不能走马观花的浏览,而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去品读作者的心路历程。

《青春笔记》里面的不少章节已经在《北方作家》《地火》《乌金潮》等杂志上以散文体裁陆续发表过,而且都是大篇幅。比如4000字的《巷道》,5000字的《第一次听世界名曲》,9000字的《开采阳光》,10000字的《夏完淳: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等,《开采阳光》的部分段落还被收入了《中外文学典范描写辞海·人物篇》中。还有很多章节在《中国作家网》《凤凰网》《搜狐网》《网易》《新浪网》《腾讯网》《读书网》推出,介绍。

毕季青用时两年多把自己的日记、笔记整理出来,这样的体量显然还不是全部,原文总量有一百万字。因为这要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所以作者也是有重点的选择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去整理,选择一些在自己人生命运充满了抉择和思考的关键时刻去整理,即便是这样,也有600多页的篇幅。我感觉到了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也让我感受到了时间也是有重量的。

等我用一个夏天的时间读完了这部600多页、66万字的长长的笔记时,我会被作者的诚恳认真和端庄的生活态度打动,而不自然地停下来想一想。在每一次阅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共鸣。这不仅仅是一部笔记,在我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常常被书中他们的年轻人的辩论所吸引,被作者的感悟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从更加广义的层面去说这是一部庄重的人生启示录。文字代表了他一个人的美学追求,代表了一个人的创作态度。里面有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感悟、思考和理解。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充满了思辨的色彩,闪耀着光芒,带着纯粹的雨露般的光泽呈现在我的眼前,那是一颗明亮的心灵,因此我又把它当成一部枝叶繁茂的艺术启示录在读。

看到这样一部长长的笔记,你会感受到一个作者强烈的写作的热情和愿望。他到底为什么要写作呢?为了这部笔记,我与作者在他的报社办公室里有过一番畅快的交谈,他曾经有过这样的一番表述,他说我觉得这支笔一定要写下去,每个人的生命经历就是作为一个长篇来写作。他自己就是把真实的生活,把一个时代的生活记录下来,而不单单纯粹的是因为文学,而是因为自己太爱生活,爱的艰难,爱的很沉很苦。

在毕季青平静的外表下有这样的倾吐,的确是超出我的意外,也让我对这部作品充满了期待。

这部《青春笔记》有六个部分:

第一部:在兖煤基建技校(1979年10月—1981年7月)
第二部:在32处二工区(鲍店矿北风井1981年7月—1984年1月)
第三部:在32处三工区(杨村矿北风井1984年1月—1985年3月)
第四部:在32处四工区(肥城小兴隆矿1985年3月—1988年12月)
第五部:在32处隆庄工区(肥城隆庄矿1988年12月—1989年1月下旬)
第六部:在32处多种经营公司酱菜厂(1989年2月—1991年2月)

这样的六个组成部分完成了他从兖煤基建技校到兖州矿务局报社之前的生活的记录。

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常常会充满了自信,古人说吾日三省吾身。在这部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是向自己发问、向生活发问、向历史发问的那种纯粹的情感,那种怀疑,那种果断的勇气。他所有的发问和呼唤都是为了印证自己的追求。这样的发问在今天变得稀缺而可贵。

对于作者来说,笔记是作者恣意发挥的场地,他把所有见到的美好都希望用笔写下来。他善于观察世界的变化,而在楼下的一朵小花也引起他的同情和关注。有很多的细节的描写,其实是作者尊重生命的一种态度。诚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对于大自然不仅有着美妙的幻想,还有着美好的憧憬,他给了我青春的活力与梦境,大自然的风情使得我们豪情满怀。大自然永远是人类向往的神圣的宫殿,它是人类的避难所,是人间的天堂。

轻轻地合上这部厚厚的青春笔记,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无法界定这是一部笔记体的散文还是散文体的笔记,反正二者兼而有之吧,通过这部作品仿佛看到一个人的青春时代,这是用文笔向青春致敬。

在生活中看到作者是具有强烈的追求的人,他认为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图腾,而他的精神图腾便是《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一个人长期坚持自费订阅、阅读一张报纸,一本杂志,它们提升了他的格局,不断扩展他的胸襟和气度,也让他进入到更高的境界中去。一个人的精神底蕴渐渐成为他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和自己独特的认知,他把报纸当成自己的恋人,每一个栏目、每一个版块,他都熟悉,特别是中国青年报上的“一诗一画”栏目。他会背诵上面的所有诗词,并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这都是报刊给他的影响。

考察作者的成长之路,如何由一名普普通通的矿工成长为一名宣传岗位上的人才,报社记者、编辑,一位作家,背后是有强大的精神支撑的,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谱系,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在笔记中慢慢阅读,慢慢寻找,是能寻找到他的精神谱系的。首先有哲学的影响:“通过这些启发,我感觉学习哲学,的确是得益非浅,就是从做人的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原来认为做人,只要注意某些方面就行了,现在觉得关键是不再做个什么样的人,而是怎样做人,这里面,就包括哲学的因素,也就是世界观,方法论。那么这样一来,是否就复杂起来了呢?相反,比如有些人平时善于用小心眼,耍点小诡术,而却不被人识破,知道点哲学,就不仅是以君之矛攻君之盾的问题了。哲学当然是给人们的生活以启示的,所以学习哲学必须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放到生活中去。”

这是他读《鲁迅传》的感受:“我正在看《鲁迅传》,这部书对我教诲很大,可以窥探到鲁迅这一生的革命行动,从这本书里得到了鲁迅一生生活的大略,从童年到青年,到中年,一个转变又一个转变,一个风浪又一个风浪,他的革命气概和气质深深打动人心。他那严明的阶级立场,憎爱分明的品质,严于治学的态度,都让我获益良多。他的笔妙趣生辉,对敌人无情痛斥,沉重打击,对人民,对祖国,则是衷心敬爱,从他身上可以得到人生的价值,学到凛然的气魄。他的作品,他的文章,才华横溢,彩笔生花,他的民族之魂,生命之光,于任何一个中国青年都是最好的教诲。我在继续改造我的灵魂,清洗思想上的污垢,这需要一步一步啊。我越来越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共产主义的精神风尚,是多么的光荣,必要。读鲁迅传记,能同他的作品联系起来最好不过,但要是单纯的读传记,就觉得无味,十成精华里也就能够学得一二。我有这样一个感觉,就是我所写所记的这些东西,必须有价值。写些什么呢?生活在激浪中,才会有闪光的东西,河流在遇到抵触时,才可以迸发出它的活力。现在看来,我对于毛主席和鲁迅的文章很感兴趣,他们的作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高超的艺术技巧,讽刺,幽默,见解独到,仿佛使人在观看一面彩图,色彩繁纷,又像是长虹,五光十色。看似平易却奇崛,有革命家的风度,有政治家的豁达,有文学家的才华。”

在毕季青的笔记里我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的学习力,比如说他对实践的深刻的理解与领悟,那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而是一种鉴赏了。

在技校时,毕季青常常一个人漫步在古老的白马河畔,河水两岸是他心灵的放逐地,也是安放心灵的园地。他会因为心中热烈的情思而大声对着河水发问,人活着是为什么?究竟是为了什么?青年人的主题是什么?是吸收知识,知识是什么?就是光,它能驱除黑暗,铸造心灵,也能提神,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具有美的通感。

这些文字都是他心灵的呐喊,作者第一次离开家庭和父母的庇护后,开始走向生活,遇到的事和人常常让他迷惑,不得其解,在这里就能看到他在积极的反省自身并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所把控。当我看到这里时,仿佛看到一名青年在做着庄严的思考,这种仪式感在这些青年之中显得是那样的宝贵。我们看到他告诫自己,对于生活要好好思考,既然活着就要活得有价值。

他为什么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那是他有一颗珍贵的家国情怀之心。他这样表白心迹:为人一生,要正气,有上进心,有热情,作为一名青年,如果道德不美,就会丧失一个人的价值,作为一名青年,要既有事业心,又要有热情,正义感,如果没有这些就是失败。不单要对待事物的态度正当,而且还要爱祖国,爱人民。要对于人生有伟大的信心,有崇高信仰。作为一个青年,我再一次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生命,同我们的祖国结合起来。

在笔记中,他有一首小诗《小草的宣言》是这样写的:我没有必要/自卑我的渺小/大风吹过的地方/不知要倒下多少/但我就是要从这倒下的地方/来一次飞跃/让忘掉我的世人/再一次把我举高。

在调到偏僻的肥城一个小煤矿时,他并没有觉得多么荒僻,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宏阔的意境,他是这样记录的:“这个位置,虽然地处偏僻之地,荒凉之处,却隐约有种宏大的声音在鸣响,我经常听到有一种声音传来,胸應里时刻涌动着澎湃、激越的情愫。这种情愫是因为,往东不到百里就是魏巍泰山,向西一百华里就是涛涛黄河。虽然身处穷壤,耳畔却时时呼啸着泰山的松涛,黄河的涌浪。因而心胸变得浩茫,视野豁然宽阔。”从这一段描写里面,我们能看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始终没有脱离时代,没有脱离大的环境,始终与那个大的气象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坐在象牙塔里面臆想一些东西。

毕季青对于书籍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强烈的感情。

“我回到屋内,把荒野关在门外,这也是多年的习惯。我开始了阅读,对于一个喜欢读书的青年,只有荒凉的心没有荒凉的地方。于是,在这荒僻之地荒凉之夜,昏黄的灯下,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秉烛夜读,心里充满了光芒。”

“一生中最大的乐趣,一个是书,一个是新婚燕尔。在事业方面以美学家朱光潜为目标,在人格方面以周总理为楷模。”

在这部笔记里,有很多感人之处,其中的一幕是在济南。因为作者结了婚,而开始对家庭负有了责任,所以买书就不是想的那么随随便便了。在他们夫妻俩去济南的时候,他陪着妻子去逛商场,而妻子反问他,你不是喜欢买书吗?怎么不去新华书店了呢?这让他的心里一热,赶快说,那就看看去,不买过过眼瘾也行。在泉城路新华书店,偏偏有一个场景,他看到了一个书籍订阅的告示,那上面是鲁迅全集的订阅启事,他的心里开始翻腾起汹涌的浪花,可是他看到价格时,要60多元,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他心里灰溜溜的。倒是妻子问他,你相中这一套书了吗?他诺诺回答相中了。他的妻子说,那就买一套吧。他用惊喜而又感激的眼光看着妻子,她的眼神透着一种理解,他还是有些不安,说,太贵了,来一趟济南也没有给你买件衣服。妻子说,衣服我也不需要,以后再说。我想,作者在写这些文字时,心里一定涌过一阵滚烫的浪花,他心里非常感激妻子对自己的理解和疼爱。其实,妻子非常支持他的学习,她在西安上学时,就买了书和书签给他寄来。所以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个女人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从作者的记录中,我们就能得到真实的证明。

作者喜欢诗与联想,他记录了在送酱油的三轮车上读《史记》的过程,实际上这个过程充满了感性诗意的描写:“我开始了行动。车子在奔跑,发出突突的噪音。史记里的历史也是发出这样的声音,仿佛在呼唤我。历史本身不是寂寞,时时发出猎猎长啸,我觉得就像自己在与书里的人物共鸣。车子有时在夜间行驶,在乡村的小道,荒凉的田野上奔驰。车内的灯光昏暗,映在昏黄的书上,闪着幽暗的光。历史有时就是这种色彩,昏暗,晦涩。文字依稀可辨,伴着里面的历史人物,我读到了项羽、韩信世家,他们和外面的夜一样苍凉,两个车灯照着前方,我想,历史本身也是一面明镜,灿若灯光,可以照亮路径和人心。虽然车内灯光暗淡,因为史记的光芒、历史的光泽却是光芒四射。历史是有光感的,在我看来,这就是一辆历史之车,因为史记。车子不断延伸,如同前行的历史,后面的车辙,仿佛留下的印迹,这是车子的印迹,也是我的人生轨迹。是我的书写,也是我的史记,也是一种开拓。车子在跑,我坐在逼仄的空间里,并不孤独,史记里有多少面孔,多少人物,此刻仿佛都鲜活起来,那些帝王、世家、人物传记……。随着车子的颠簸,酱油味道浓郁,开始弥漫起来。这是历史的味道,充满咸、腥、酸。这酱油色彩,在书上发生了中和反应,绿色书皮,成为一个个色块,成为黄与绿的辉映。史记里面那些人物有很多也是被历史湮没,变了颜色。酱油味道,醋的味道,柴油的味道,书的香味,混合在一起,直入我的口中。这里有原料的味,有历史的味儿,也有我的人生滋味。历史的味道就是充满了多味,人生的味道就是多元。我没有厌恶,而是随心而行,体味着这些滋味。时光伴随着史记和这辆三轮车、酱油、醋的味道,走遍了邹县的每条街道。”

这段描写深刻体现出作者读书时的庄重感和那种愉悦感,他把自己放进历史的长河里去感受。这些文字一点也不输于当代的文化散文的作家的描写,而且又是多么的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在里面,就更多了一些感染人心的力量。

他一再强调书籍的重要性。

“书籍在我的意识中是第一位的,即使是黄金、珍珠也不能与它相媲美。如果说物质生命是靠血液和心脏来支撑,那么精神层面要靠书来养育了,灵魂陶冶,品德崇高,感情充沛,无一不是靠书的滋养。书给了我青春的形象,每一根的筋骨都充满了力量,包括每根发丝的黑亮都是要靠书的营养而生成的。我如果有一天没有了书、失去了书,那我就立刻变得面色枯黄,血色衰竭,成为了冬天的树,我的思想也进入了黄昏。”

这部笔记的文本意义也是非常值得珍视的,作者在笔记里融进了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对话的激烈和缠绵,读书的感悟,都在里面体现出来,这就是作者内心的成长轨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拍案而起,不由叫好,他的自然风景的描写好多段落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比如当他攀登岗山的时候,他看到的景致,他抒发的情怀就是热烈烂漫的。

“岗山,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座山没有多少高度,也就是百十多米,没有奇花异草,可是,一旦注入了感情,它也会善解人意,充满灵气。我就很喜欢这座山,我感觉,岗山,是欢乐的山,运动的山,充满生命力的山,注满血液的山,她的面目秀美,它的身躯多彩,她恬静,她有少女的含羞,她有处女的多情。她俊秀,俊丽,也含蓄,深情。草儿在这里生长,花儿在这里奔放,牧童在这里牧羊,岗山的一个举动,都升腾着青春的波浪。她的中间有白如明净的湖泊,她的腰身缠有苍郁的松柏。春季,岗山是个温驯、秀雅的姑娘,瞪着她的水泼泼的眼眸,静静的柔柔的躺着,任凭树叶披绿,小溪叮当。夏天,欢声笑语充满她的周身,灿烂的奇景,朝霞,晚虹,女孩的彩裙,游离的白云,清脆的歌喉环绕着她。每当东方旭日升起,青年男女沿着水草丛生,鸟儿啼鸣的山道,迈着快乐的脚步,唱着明快、甜美的歌曲,朗诵诗歌,击拳,练声,一副如诗如画的景象。当朝霞经过半个孤形之后,那炽热的烈光,变成一团火球,把血一样的色彩披在西天。岗山下的人们,扶老携幼,提琴操笙,无数个爽朗的脸颊,闪现在红彤彤的晖霞之下。蹦,跳,吹,打,坐,息,岩石上下,山峦内外,花树下,绿茸中,山顶上,嬉闹声,欢唱声,不绝于耳。拄着拐杖的老太太,老翁,颤巍巍绽开满是皱纹的脸,张开牙齿不全的嘴唇,笑着望着。老年的忧愁,衰老的标志,仿佛一下无影无迹。”

像这样的充满了感情的细节描写在笔记里比比皆是,相信每一个读过这样的文字的人都不会忘怀,也会深深地钦佩作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毕季青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力同样不差,而是带有诗意的表达。

“我爱读《散文》杂志,是从心底散发出的炽情。我对她如痴如醉,她同我如漆似胶。封面上的各色描图,缤纷多溢,情趣盎然。我捧着她,一股幽香进入口鼻,沁入心脾。那红的、绿的、蓝的,宛如彩虹般,绚丽多姿,那上面,青碧的水,茸茸的树,峨峭嶙峋的山,淡雅的素描,一条条晶明的小渠,一泓绿潭,如翡翠,天空像珍珠一般明亮,一幅幅绚丽的、辉煌驳离的画面,我觉得不再是捧着画面,而是捧起来山、水、月亮,捧起祖国的秀山丽水。我的心儿像洒进银月的融光,温和,白瑕,坦荡。我爱读散文,在我的意象里,她就像自己梦中的少女,惬意,馥郁,芬芳,美丽。泼洒的线条,是情人的披肩,莹亮的河渠,谓我情侣的眼眸,洁纯姣姣的天宇,是我俦伴的肌肤,跃跃欲飞的鸟儿,是我情人辫梢上的蝴蝶。生活在我的心里就是一篇瑰丽的散文,她像玫瑰,是红色的,似高山流水,带有生气,似夕阳,色彩琉璃。生活,即使无数次的不顺心,又怎能使生活失去生机呢?这就如同纸包不住火。”

原来散文在他心里是那么美。

作者对一切都是怀着好奇的心情的,比如在井下的描写就充满了新鲜与好奇,那才是年轻的心啊!请看这一段:“我感到走在巷道里,有一种深幽的感觉,并不感到阴森,我想起了地道战,倘若起了战争,这里面可是施展游击战的良好战场啊。四体八叉的巷道,像是电网一样的密集,不熟悉的人还真的会把它当成迷魂阵呢。就是我这常下井的,也会弄得晕头转向,不知东南西北哟。我们两个人像是在游览公园,又像是在散步,并不感到煤矿地下的危险。”

这就是刚刚进入井下的年轻矿工的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他的笔记带给我沉思,就是笔记要怎么写的问题,这个问题因为见仁见智,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底线的。要遵循真实,看来作者是遵循这个原则,不溢美不过夸,想的是什么就记录什么。在真实的基础上运用修辞技巧让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可读性强。

作者对人生的比喻也很新奇很恰当,他把人生比作竹子:人的生命之态就像是竹子挺拔的身躯,下面有一个个的节点,郁郁葱葱,人的生命就是这样,从童年到青年都有一个个的节点,也是一个个生命的历程。作者从一名技校学生,下井工人,最后成长为一名让人尊敬的报社记者、作家,这一个个节点清晰闪亮。

看到作者从事了很多的工作,无论是在几百米深处的矿井当中,卖酱油的乡间小路上,他的那种选择始终是无悔的,始终在学习的路上,正是因为他的不抛弃,不放弃,始终相信人生的美好,相信理想是要靠奋斗和拼搏才能实现,所以才会实现了人生的跨越。这其实都在向一个目标在靠拢,正是因为他不懈的努力与坚持,让他的人生实现了涅槃。

《青春笔记》的整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我看来,它已经超出毕季青个人的生命史、成长史的写作,因为里面的优美的词汇和深刻的思想,还有作者逐渐形成的人生观、爱情观、事业观,都是能带给人很多启示的,也会给很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以各方面的参照。人们在阅读的同时,也会被感染被召唤,心里会涌出来那种纯粹清澈的情感源泉,会补充当下人们需要的精神财富。作者赞美青春,留恋青春,也在书写着壮丽的青春的画卷,那样的青春他没有虚度!

看到他走过的路,会发现,就是一部无悔的青春手册,就是一部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励志的大书!

作者简介:

刘亮,兖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济宁市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济宁散文学会理事,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济宁老年大学北湖校区写作班教师。作品获第二届吴伯箫散文优秀奖,第一届天津散文奖,全国煤炭系统诗歌优秀奖。坚持以端庄的态度书写平凡的世界真善美,发表作品百万字。现供职于济宁二号煤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