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穀女史民國松江望族,生於1906年,卒年不詳。《民國書畫家匯傳》(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出版)載張啟穀: 張啟穀,女,字明志,號淡泊。江蘇松江人。清光緒三十二年生(1906)。氏為雲間望族,家學淵源,幼承庭訓,性喜丹青。民十一畢業於上海神州女校圖畫專科。因在校成績優異,畢業後,得校長張默君女史之垂青,留校任教,兼任愛國女校,竟雄女校教席。 《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補充曰:“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人⋯⋯教事之餘,仍不斷潑墨和潛研丹青。”但仍是查不得“雲間望族”、“家學淵源”的信息。《海上閨秀》和《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增補本)亦有張啟穀的小傳,但應是從《民國書畫家匯傳》和《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中傳抄,沒有任何新意。 ![]() 張啟穀《寒梅圖》133X33cm 《寒梅圖》得之藏友轉讓,133X33cm的設色紙本。民國原裱平軸,似為“梅、蘭、竹、菊”“四君子”四屏单飛。據包手簽條上寫著“梅”字,初斷為四屏之一。過了幾日藏友又有與此“梅”同格式的“竹”屏投拍某微拍群,因此斷定為“四君子”無疑了。儘管沒有看到“蘭、菊”之屏,亦足以斷定了。 何謂“四君子”,明代黃鳳池輯有《梅蘭竹菊四譜》,被稱為“四君子”,自此梅、蘭、竹、君被冠名“四君子”。復被文人延伸為“花中四君子”,贊其品性是傲、幽、勁、逸。梅傲雪高潔、蘭幽貞抱香、竹勁節不曲、菊逸冷凌霜。 古人畫梅,有時或配以芭蕉。嘗見明人徐青藤(渭)《芭蕉臘梅圖》,畫中芭蕉葉穿插著幾枝梅花,雖然不是一個季節的植物,但仍覺得是協調統一。張啟穀此梅花是老幹的白梅,疏枝淡花橫斜在芭蕉葉中。梅花以淡墨勾圈留白,略以橙色點萼,很是清雋冷逸。芭蕉水墨勾葉筋,敷色花青,雖然已是嚴寒的冬季,但葉子依然沒有枯爛,並且充滿著生機,還為雅潔冰涼的畫面增添了活力和麗色。筆墨青藤、白陽(陳道復),汪洋恣肆,暢快淋漓,在煙嵐滿紙中未失統一協調,可謂風流蘊藉,含而不露。 ![]() 張啟穀《寒梅圖》(局部) 畫畢,左上方行書題著一首七言絕句: 小園枯翠未摧隤,忽報南枝雪後開。 葉老芭蕉梅影瘦,歲寒作殿又爭魁。 詩後署款:“戊囗小春,明志女史寫。”鈐印“啟穀”、引首“淡泊”,皆長方形朱文印。天干“戊”字下的地支被蟲蛀了,只殘留了一點兒墨蹟,故不知是什麼字?與“戊”搭配的地支有“辰、寅、子、戌、申、午”,這裡實在難以臆斷矣。 某微拍群投拍張啟穀的“竹”屏,上面未署年月,但兩方鈐印有點兒“料”:“張氏啟穀書畫”印透出畫家善書,並且較自負,敢於在印中明示;引首“我是玉皇香案吏”,閒章“閒而不閑”,則傳遞出畫家嘗有稱心的工作。原詩句出自唐代詩人元稹的《以州宅誇于樂天》律詩,全詩曰: 州 城 迥 繞 拂 雲 堆 , 鏡 水 稽 山 滿 眼 來 。 四 面 常 時 對 屏 障 , 一 家 終 日 在 樓 台 。 星 河 似 向 檐 前 落 , 鼓 角 驚 從 地 底 迴。 我 是 玉 皇 香 案 吏 , 謫 居 猶 得 住 蓬 萊 。 “香案吏”指宮廷中隨侍帝王的官員。張啟穀以此句刻為自用閒章,以明心跡,是說雖然我已不在任職,“謫居”後的住宅仍似蓬萊仙境一般,以誇自己的生活優渥。 關於張啟穀的家世,只在《邵元沖日記》略有提及: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日 星期三 晨至公園小憩 ,兼晤徐蘇中一談,又至週刊社一行。午前屬稿。黃吉剛(潔)及張啟穀伉儷來談。少頃去。黃君治機械工程學,美國普渡大學工程碩士云。午後偕黙君訪王伯秋不唔⋯⋯ 黃吉剛資料再不可得;“黙君”應為張黙君,乃張啟穀就讀並任教的上海神州女校校長。 紹元沖(1888~1936)為同盟會早期會員,嘗任職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後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代理院長,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要職。伊日記中能記載張啟穀夫婦,說明張啟穀的朋友圈在民國(1912~1949)時期已經是高屋建瓴,勢頭很旺了。 2022年“雙十節”於空厂臨水之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