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是中國畫的傳統題材,以梅、蘭、竹、菊謂四君子。 文人高士,常借梅、蘭、竹、菊來表現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鑒戒。起源可早至晚唐,到宋代更為盛行。表示作者的胸襟,作為自我心靈情致的表現。 宋末鄭思肖善畫蘭,而且蘭無根,即寓意為河山破碎的無根之憂。明代黃鳳池輯有《梅竹蘭菊四譜》,從此,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那麼,在畫梅、蘭、竹、菊時,重點要把握什麼呢?

梅鵲圖軸 宋 沈子蕃 畫梅花風姿 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它那種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
據畫史記載,南北朝已經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據說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便創作出用濃淡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 此後,另一畫家楊補之在這種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了這種畫法。創造出一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託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歷代畫梅代表,如王冕、劉世儒、石濤、金農、汪士慎、朱宣鹹、關山月等。
但是,要畫好梅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畫梅人還必須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一種高尚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謂:“畫梅須有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
 烟籠玉樹圖明代 陳錄
畫蘭花風氣 人們畫蘭花,一般都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咏蘭。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 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據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耻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囙此,欣賞繪畫,也是必須瞭解歷史背景的。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了。鄭板橋是一個注重師法自然的人,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十盆,並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於來年發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聞其濃郁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 竹入畫,大略和蘭花相當,也始於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於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雲乎哉!”囙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借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歎眼,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菊花入畫則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根據畫史來看,五代徐熙、黃筌都畫過菊,宋人畫菊者極少。元代蘇明遠、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兩代畫菊的也不多。現有明代吳門畫派中最享盛名的畫家陳淳的一幅《菊石圖》藏於首都博物館,這是本來就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美術題材,擴大了審美領域,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所以它既便於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文人們借物寓意,抒發情感,囙此,描寫“四君子”之風至今不衰。
 元王冕《墨梅圖》 元王冕《南枝春早圖》 明陳錄《萬玉圖》 明陳錄《梅花圖》  明王謙《卓冠群芳圖》 清金農《紅綠梅花圖》 清蕭晨《踏雪尋梅圖》 清沈銓《雪中遊兔圖》 清汪士慎《梅花圖》 清陳枚《月下賞梅》 五代黃居寀《花卉寫生圖册》 明文徵明《蘭竹石圖》 明徐渭《蘭花圖》 明馬守真《素竹幽蘭》 清金農《紅蘭花圖》 清鄭燮《蘭花圖》 清李方膺《蘭石圖》 清居巢《萬帶蘭》 五代李坡《風竹圖》 宋文同《墨竹圖》 宋吳炳《竹雀圖》 元高克恭《墨竹坡石圖》 元趙孟頫《窠木竹石圖》 元倪瓚《竹枝圖》 明孫克弘《殊竹圖》 明徐渭《墨竹圖》 清鄭板橋《七賢圖》 清趙之琛《雙鉤竹石圖》 宋朱紹宗《菊叢飛蝶圖》 明唐寅《菊花圖》 明徐渭《秋花圖》 明呂紀《桂菊山禽圖》 清惲壽平《五色菊花圖》 清錢維城《盛菊圖》 清張同曾《菊花圖》

关于瘦金体学习,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