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国和西夏武士的铠甲是怎样的?

 昵称46115719 2022-10-17 发布于辽宁
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图片

宋代步人甲

受到影视剧比如《杨门女将》,《精忠岳飞》的影响,我们总是觉得塞北三朝的将领都是野蛮人,戴毡帽,穿皮衣或者赤裸上身,茹毛饮血,能够把对面的甲胄整饬的宋军揍得满地找牙,但是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

图片

山西大同观音堂辽代彩塑天王像

文物里的历史:辽国和夏国的汉式铠甲

图片

其实从现在的出土文物来看,契丹武将的铠甲和宋代甲胄大同小异,甚至不分彼此。契丹人的甲胄基本上就是唐末五代样式的翻版,大致的甲胄部件其实也分为兜鍪,身甲,披膊,护腰,腿裙,兽吞,乃至外穿的绣衣。比如山西大同观音堂辽代彩塑天王像,里面的武士像就有凤翅兜鍪等常见的中原铠甲元素,仅有的区别是,腿裙比宋人的短,而且还有足背上的铁护甲,身体正中部的鹘尾甲也比中原款式的要短,可见这种装备是为了适应骑兵作战做出的改良。可能有的人的铠甲下会有皮毛内衬,用来抵御北方的寒冷气候。

相比之下,辽代自己的特色,主要是护甲腹部的圆护是用皮带挂在腹部前面的,然后再用腰带来固定,这是辽朝区别于宋代的区别;辽代头盔上,有更接近于中亚样式的凤翅,凤翅更加上扬,更加明显。

图片

可能的辽国将军甲想象图

辽国将军的铠甲可能是这样:线条更加粗犷,有兽脸圆护,有皮毛做的内衬,战靴上有铁足背,头顶类似于宋朝的凤翅兜鍪。如果没有写有本族文字的旗帜或者穿契丹服的侍从,可能今人无法区分身穿五代-宋式铠甲的宋辽两国将领。

图片

沈阳市天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壁画,有顿项的辽代武士

图片

唐代有顿项的头盔

图片

辽代武士铠甲上的圆护

除了辽国,其实西夏军队的武备也受到了中原的影响:从甘肃武威等地出土的彩绘木版画来看,其实西夏军的护甲也有典型的中原风格:凤翅兜鍪,披膊,护腰,和中原的风格比较接近。由于西夏政权的渊源就是定难军节度使,而且西夏也会从俘虏的宋辽部队中抽调精兵为自己使用,毫不奇怪,西夏会有唐宋样式的铠甲。

图片

木版画上的西夏武士

图片

黑水城西夏武士的木版画

图片

黑水城西夏武士的木版画

1909年在内蒙古黑水城发现的《义勇武安王像》,虽然描绘的是关羽,但是从侧面反映的是西夏时代的武备,关羽本人基本上就是唐宋武将的形象,除了画中后三人的襥头,还有军人服装上的西夏旋团之外,夏军武将和宋代武将的装备差别也不大。

图片

《玉茗堂批点按鉴参补北宋杨家将传》里的耶律沙和杨业,杨业是宋甲,但是耶律沙却是清人打扮

后人错误描绘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影视作品和大众心目中常见的辽和西夏的武将形象,都是穿着皮甲,头戴毡帽,毡帽上还有几条悬挂的皮毛呢?其实现在人心目中的古代军事人物形象,定型于宋明时代,无论是三国还是两宋,人物使用的护甲和武器主要反映的,是所在时代的风格特色。杨家将的故事在宋亡之后广为流传,在明清时代日益繁盛,出现了大量衍生作品。也是各种演义小说的插画家将自己所在时代的北方外族形象投射到了契丹人或者女真人身上,所以,这才有了今人记忆中的那些塞北诸朝战士的形象;现代的影视作品,又对这种便于区分敌我,黑白分明的图像学做法进行了二次传播。

明代熊大木撰写的《南北宋志传通俗演义题评》的插图:

图片

《绣像杨家将全传》里的插图:

图片

以上,明清演义中有辽朝武将和军人的插图,基本上比较失真。抛开将领级别的护甲,人们可以如何区分当时两边的军人和士兵呢?

图片

西夏服装上的旋斓

首先,按照习俗,契丹高官会戴毡帽或者纱冠;其实普通的契丹人穿的就是契丹戎服,摘下毡帽就是髡发的发型;党项人的情况也比较类似,此外其服装上受到唐风和回鹘的影响,有团形花纹。在戎服和铠甲颜色上,宋甲的颜色因为军种,编制品级不同,所以青,白,朱,黑,黄色都有;党项人的铠甲喜欢刷成金银色,但是整体服色喜欢白色,可能与西夏对于白色的崇拜和佛教信仰有关;契丹人的重甲也是以紫黑色为第一,青色其次。

图片

契丹文金牌

此外,三方的文字和旗帜,令牌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分指标,不同语言的口令也是如此。所以在当时,还是有很多办法区分两边的将领和军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