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断言她活不过50岁,她气得回家制定“3不原则”,活到了93岁

 文史馆 2022-10-17 发布于辽宁

“合肥四姐妹”出生于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 父亲张武龄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教育家,母亲陆英被誉为民国最优雅的名媛。都说民国的爱情十有九殇,但“合肥四姐妹”却是例外的,她们才貌双全,在各自的领域里有着不小的成就,在婚姻上也都十分美满,所嫁之人都是饱学之士。

老大张元和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介;老二张允和嫁给了汉语拼音的缔造者周有光;老三张兆和嫁给了著名作家沈从文;老四张充和嫁给了汉学家傅汉思。

而四姐妹之中,老二张允和的一生是最为坎坷的,她的身体也最为孱弱,甚至有医生曾断言她活不到50岁,不认命的她回家立马制定了一个“三不原则”,不但打破了医生的断言,还活到了93岁,被称为“白发才女”。不禁让人好奇“三不原则”都是什么呢?

-1-

张允和出生时,因脐带绕颈差点早夭,又因为先天不足,长年与药罐子为伴。她12岁时又经历了丧母之痛,她病弱的身躯常常让大家觉得她是个需要人照顾的林妹妹。但她在面对狠心的继母时,却勇敢地奋起反抗,保护自己未成年的弟弟妹妹们。

这种刚强勇敢的性格,可能与她从小就很喜欢历史有关,她喜欢那些侠肝义胆的英雄豪杰,还把义薄云天的关公当成自己的偶像,所以在她瘦弱的身体里早早地种下了侠义的种子,这也让她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总能伸出援手,也让她在面对人生苦难时,一次次顽强地挺了过来。

当大姐张元和被继母逼着休学时,是她挺身而出,跑到继母任职的学校门前,大肆宣扬她们的校长都不支持自己的女儿上学,你们还上学做什么?继母为此颜面扫地,只能让张元和继续读书。

而张允和尽管身体孱弱,却没有因此耽误自己的学业,她的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

-2-

在张允和16岁那年,去中学同学家里玩,认识了同学的哥哥周有光。周有光比她大三岁,那时已经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但周家的家境十分困难,周有光的学费也全靠别人的资助。

后来张允和考到了上海,与同在上海读书的周有光熟悉了起来。周有光对性格开朗的张允和十分有好感,还在一个秋日的午后,把张允和约到黄浦江边,把一本英文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送给了她,而书中还夹着周有光炽热的表白。但张允和却矜持了,甚至开始躲闪。

后来,周有光毕业后去了杭州教书,也许正是这次分离,让两个人的感情有了转变,彼此经常书信往来,张允和还在三年后,为了躲避军阀混战,来到了杭州借读。在杭州的再度重逢,使这对青年男女终于走到了一起。

两人恋爱没多久,周有光又顾虑起自己只是个穷小子,怎么配得上张允和的家世呢。但张允和却毫不在意地说:“幸福不是你给的,是我们共同创造的。”

她还把恋爱的事,告诉了父亲,尽管周家的家境比起张家相差甚远,但父亲张武龄是做教育事业的,他十分看好周有光的才华,所以同意了这桩婚事。

-3-

两人婚后琴瑟和谐,过得十分幸福,张允和还为周有光生下了一双儿女。但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张允和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丈夫的老家四川居住,家庭的重担也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一次女儿高烧不退,她衣不解带地照顾了两个多月,女儿还是离开了人世。

失去女儿的张允和,自然是痛不欲生,但老天似乎并没有想要放过这个可怜的母亲,在她带着儿子躲避战乱时,儿子不幸被流弹打中腹部,幸好她冒着危险把孩子送到医院就医,才保住了儿子的性命。

在战争结束后,张允和跟周有光算是过上了一段安稳的日子,但本就病弱的张允和,经历了被这段颠沛流离又痛失爱女的日子,早已被折磨得病弱不堪,医生也在此时诊断出她患上了心脏病,活不过50岁。这样的噩耗, 对于她们夫妻来说,无疑又是致命的打击。

但张允和却觉得自己不能认命,这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都没有被打倒,这次自己要跟病魔抗争到底,于是她为自己制定了“三不原则”:第一、不拿别人的过失责备自己,第二、不拿自己的过失得罪人家,第三、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

后来,张允和坚持着自己的“三不原则”,周有光也始终配合着她。她的身体状况也奇迹般地好转了,还打破了医生说她活不到50岁的断言。

后来夫妻俩又经历了特殊时期,但他们始终生死相依,互相陪伴了70多年。无论经历什么困境,张允和始终保持心态平和,靠着“三不原则”,活到了93岁,被大家誉为“白发才女”。而周有光成为了名扬中外的语言学家,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他更是活到了112岁。

结语:

张允和在晚年曾说:“命运为了锻炼我,把最难的题都留给了我一个人。” 回望张允和坎坷的一生,出生时差点早夭,幼年病弱,少年丧母,中年丧女,经历了战火纷飞,经历了身染重病,也经历了特殊时期,她依然能顽强地活到93岁高寿。命运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可以选择自己怎么活,用什么心态去活。张允和的“三不原则",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