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宝玉的情感归属,林黛玉、薛宝钗哪一个才是他的真爱?

 青溪话红楼 2022-10-17 发布于河北

《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黛玉宝钗二人才貌双全,却互不相同。黛玉风流袅娜、清高脱俗;宝钗鲜艳妩媚、相时而动。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愿意娶谁为妻?

这个问题,网友各有答案。

我们毕竟不是贾宝玉,愿意娶谁也只是个假设。当事人贾宝玉的情感归属是怎样的呢,他要娶的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下面从原著文本中他们初次相见的情节来解读宝黛和二宝之间的情感曲别:

《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北方京都,黛玉宝钗都是金陵人氏。有缘千里来相会,黛玉和宝钗因为各自不同的缘故,都跋山涉水来到京城,会见她们命中的天魔星贾宝玉。


宝黛初见

黛玉先于宝钗到达荣国府,书中隆重描写了黛玉进荣国府的情节。其中宝黛初会更是一场重头戏,作者分别从彼此眼中心中写出对方。

1

黛玉看宝玉

黛玉初来荣国府是客,作者偏偏设计黛玉等待宝玉,首先从黛玉眼中写出宝玉。原文如下: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想来荣国府是宝玉的家,家里人天天围着他转,他的长相打扮都再熟悉不过。要给他来个特写,必须通过初次见面的黛玉眼中刻画。

可是,黛玉是大家闺秀,怎么才能自然得观察这个表哥呢?

那只有让黛玉入座等待宝玉进来,借此之际,放眼一观。人们看一眼刚进屋的人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这样黛玉看宝玉才极其自然而不失大雅。

黛玉见宝玉心中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里甲戌本上脂砚斋评道:

[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

一看还不够,作者要多给宝玉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于是让他去拜见王夫人之后重新回来,这时的他又是一身打扮。书中描画: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

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宝玉拜见过王夫人,顺便把朝服换成了家常便装。所以贾母说了一句,没见客人就换衣服有失礼貌。

是宝玉对黛玉失礼吗?这是暗示宝玉心中黛玉不是外客,是自己人。

此时黛玉眼中的宝玉顾盼多情、语言常笑,从心里透露着亲近温和。

2

宝玉看黛玉

书中写道: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黛玉则又不同,他是坐在黛玉身边仔细端详。

宝玉眼中的黛玉:娇弱多情、风流袅娜;宝玉心中的黛玉:聪慧灵透、美赛西施。

从宝玉眼中心中描写完黛玉,接下来要说宝玉对黛玉的态度。

1

认作旧相识

书中写道: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

宝玉初见黛玉,那是妙语连珠。先说自己见过黛玉,被贾母否定后,转而又说即便没有见过,看着眼熟,就当作是老朋友重相见吧。

宝玉这番话,着实拉近了和黛玉的关系,为二人以后亲密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内心深处存储着对黛玉满满的爱和期盼。

2

问名许字

书中写道: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这个环节可不一般,在古代女孩子的名不能随便问,表字更不能随便取。

《礼记·内则》记载:

“女子十五有年而笄。”

郑玄注:

“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字。”

古代女子十五岁为适婚年龄,最迟不过二十岁。

对女子来说,起“字”就是“许嫁”的意思,女子许婚叫“许字”,女子嫁人叫“字人”,而可以出嫁又尚未出嫁叫“待字”。“待字闺中”的意思就是在闺中等待有人家来求婚配。

女子的字许嫁之后,由男方给选取;到了二十以后仍然没有许嫁的,由父母给定。

问名许字是古代男子求亲礼仪中两个关键环节,宝玉主动对黛玉问名,亲自为她取了字,这充分表明了宝玉求娶黛玉的心意。

原著中刻意给二人做了减龄处理,又把宝玉描绘成一个懵懂顽童的形象,这是要弱化宝玉为黛玉取字的寓意。实际上,这时的宝玉已经是个“年轻公子”。

宝玉黛玉初次见面,一个内心惊讶为什么如此眼熟,一个说彼此曾经见过。他们眼中看到的是对方的人,心中想到的是往日的情。

这是对木石姻缘的呼应,强调他们之间感情的深厚。

在这种情感基础上,原著对二人的亲密有爱有一段专门描写: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再来看看原著中是怎样描写宝玉宝钗第一次见面的:


金玉相会

宝玉见宝钗安排在第八回,因为宝钗热病发作,宝玉前来探望。

1

宝玉看宝钗

为了区别宝黛初见,这次作者安排宝玉先看宝钗,书中写道: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宝玉看宝钗写了三个方面:先注意的是服饰装扮,然后才是长相,最后是评论。

这个描写就算相当全面,可是总有些例行公事的感觉,没有什么情感因素。

那宝钗又是怎么回看宝玉呢?

2

宝钗看宝玉

书中写道:

宝钗抬头只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说:

“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

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

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妈安,别的姊妹们都好。

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缧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白狐腋箭袖,腰系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著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虽然宝钗客居在荣国府,这里也算是她的家。宝玉来看她,算是客人。

作者用了两个“一面”来突出宝钗的一顿忙活,这和黛玉见宝玉时的闲逸安静形成鲜明对比。

宝玉一进来,宝钗的行动是:先起身见礼、命莺儿倒茶;然后从贾母到姐妹们都问了好;最后,注意力才落到宝玉身上。

宝钗看宝玉的意味就不那么纯洁了,她都注意

哪些东西?

1

通灵宝玉

关于宝钗看宝玉,甲戌本脂砚斋有评论说:

[此则神情尽在烟飞水逝之间,一展眼便失于千里矣。]

这句话是说宝钗看到宝玉,只在瞬间,她关心的东西远远不是宝玉本人。

宝钗注重什么呢?

宝钗眼中的宝玉,没有相貌特点。她见到的全部都是宝玉身上佩戴的物件,从头到腰间的配饰宝钗是看了个遍,目光最后落在通灵宝玉上。

怪不得黛玉曾经挖苦宝钗,说她

“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宝钗最为关注的,是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

果不其然,这位大小姐立刻就提出了看玉的要求。书中写道: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

说着便挪近前来。

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在宝钗手内。

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宝钗嘴里说着要看通灵宝玉,没有等到宝玉同意,就“挪近前来”。

2

主动近距离接触

玉是挂在宝玉脖子上的,宝钗竟等不及宝玉摘下来吗?还是故意制造借口近距离接触?

宝钗靠过来,宝玉总不能躲开呀,所以作者写一句“宝玉亦凑了上去”,算是照顾一下宝钗的面子。

不过,宝玉还是把玉从脖子上摘下来,递到宝钗手里。

这宝玉真是不解风情的木头疙瘩,竟然这样不理解宝姐姐的心呢?就在脖子上挂着人家瞅一瞅,那不就亲密接触了吗?

宝姐姐这是被拒绝了吗?好尬尴。那就好好看玉吧。

宝钗细细地鉴赏了通灵宝玉,看了一遍不行,再看第二遍。书中写道: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

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宝钗看着通灵宝玉,想的是金玉良缘。可是一个女孩子家怎么好开口先提呢?

看一遍,宝玉没反应;再看一遍,还是没反应。

宝钗终于忍不住了,把通灵宝玉上的两句话念出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念一遍宝玉没反应,又念一遍。

这时候的贾宝玉在干什么呢?真是个呆子。

3

引出金玉良缘

宝钗等不到宝玉开口,只好暗示莺儿。莺儿会意,赶紧嘻嘻笑着说,这两句和小姐您的金锁上的那八个字是一对。

这主仆二人给宝玉唱了一段双簧,宝玉再也不好意思装傻了。书中写道:

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鉴赏鉴赏!”

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

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

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

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

这一段真是写得妙。宝钗明明费尽心思要提出金玉良缘的话头,主动看了通灵宝玉,刻意引出自己的金锁。

当宝玉提出看锁时,宝钗却拘谨起来,推辞着不让看了。

宝玉反复要求,宝钗才“被缠不过”,勉强地给了宝玉这个机会。

接着有一个细节描写,宝钗“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把金锁“掏”出来。

这是描写宝钗的金锁是戴在外罩里边的,藏愚守拙的宝姐姐怎么可能每天带着金晃晃的璎珞圈招摇呢?

但是脂砚斋又说话了,甲戌本有一句评语:

[补出素日眼中虽见而实未留心。]

这是说宝玉曾经见到过宝钗戴着金锁,只是没有往心里去。

话又说回来,宝钗的金锁戴在外面,她都来了这么久了,你贾宝玉竟然没有留意。你当宝姐姐是空气吗?

作者真是给宝钗留足了面子,处处照顾到她的感受。

但是我们细心品读,还是可以读出宝钗的故作姿态。

这是作者的反笔,是明褒暗贬的笔法,以此时宝钗的矜持暗写她的心机。

这样的心机女着实令人可怕,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很难发展出彼此的信任。

作者同时也在写宝玉对宝钗实在没有感觉。

俗话说,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

你开始没感觉不怕,没感觉可以找感觉。最容易找到感觉的方式当然是:

4

冷香袭人

在宝玉看金锁的过程中,他闻到了一股奇异的香气。书中写道: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

“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

这里注意一个字眼“此时”,宝玉已经进入宝钗房间半天了,之前为什么没有闻到香气,直到这时候才闻见?

这源于两个因素:

1宝钗解开了外衣;

2二人距离极近。

他们看玉看锁的过程中,距离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宝钗要看通灵宝玉,她凑过去,宝玉是“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

等宝玉要看锁,书中描述的是:

(宝钗)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

《红楼梦》真是得一字一句地读,才能体贴出作者深藏的意味。

宝钗把金锁掏出来,可是没有往下摘。金锁挂在宝钗的脖子上,宝玉托着锁在看。

宝钗终于实现了和宝玉近距离接触的目的,作者如此细腻的手法真令人拍案叫绝。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这个情节是宝钗精心设计出来的!

本来她开始要求看玉时,就直接“挪近前来”;可宝玉不识趣,竟然把玉摘下来递给她。

接下来宝钗引诱宝玉看自己的金锁,这下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了。玉你能摘下来,锁我可不摘。

于是,宝玉只好凑在宝钗胸前看锁,这时宝钗的外衣扣子已经解开。

好香艳的镜头。

于是,“此时”的宝玉闻到了宝姐姐身上散发出来的“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

这时脂砚斋提醒我们:

[这方是花香袭人正意。]

花香袭人是什么意思?引诱宝玉和她亲热。

回顾金玉相对情节,宝钗展现的全部是心机策略。她步步引诱宝玉,终于把宝玉拉近到身前。

用现在的话说,薛宝钗是心机婊、拜金女。

她接近宝玉,并不是因为感情,而是为了宝二奶奶的身份地位。


木石因果vs金玉良缘

通过上文对宝黛初见及二宝相会的详细分析,我们看出作者的不同用意。现总结如下:

1

时机不同

黛玉在第三回进京,当天宝黛就见面了。

宝钗第四回进京,直到第八回才正式描写二人相见。

2

氛围不同

宝黛初会在贾母的屋里,是大庭广众之下,二人以礼相见;

金玉相对在宝钗个人房间,是私密空间,氛围香艳暧昧。

3

主动方不同

宝黛初见,宝玉上赶着黛玉说话,问名许字,流露出聘定之意;

二宝相会,宝钗热情开放主动引导,亲近宝玉,暗含以身相许之情。

4

重点不同

宝黛初见时仔细描写的二玉的外貌形象、个人特质;宝玉黛玉二人彼此看过对方两次。

二宝相见主要刻画的却是“通灵宝玉”和金锁的外观细节、文字内容;宝钗宝玉二人彼此看了对方的通灵宝玉和金锁两遍。

这样的对比手法,揭示出两组不同的关系:

宝黛之间互相注重的是对方的人,其根基是三生石畔约定的“木石前盟”,是既定的事实;

宝玉宝钗之间看重的是彼此的身份标志,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癞头和尚杜撰的“金玉良缘”,是无稽的流言。

结论

木石因果重感情,宝黛二人彼此关切,惺惺相惜,黛玉关心宝玉的冷暖寒温。

金玉良缘谈物质,二宝之间难契合。宝钗关心的是这段姻缘给她带来的地位、财富和权势。

贾宝玉心中的真爱是黛玉,黛玉是他想要娶的女子。

思考

宝玉很清楚内心真正情感的倾向,为什么在二者的选择上犹疑不定?

最终导致他娶宝钗而误终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正是:

初次相见定基调,木石因果有预兆。

金玉之说来搅扰,因缘际会难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