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晨阳:让孩子插上身心发展的翅膀 ——浅议对问题学生转化的思考

 昵称15221501 2022-10-17 发布于湖北

知网加急《中国教师》22年9月刊 

让孩子插上身心发展的翅膀

——浅议对问题学生转化的思考

青岛市即墨区大信普东小学    贾晨阳

教育,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在乡村小学从教的经历中,接触到了诸多行为和学习等各方面表现欠佳的孩子,即所谓“问题学生”。他们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些孩子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儿童,或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行为偏颇,也使我们教育教学的难度无形中增大。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何行之有效的转化“问题学生”,让他们都插上身心发展的翅膀,这是我们每个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何为好的教育?显然,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单纯增加知识量,而是如何充分挖掘其内在潜能、促使其自觉主动认知世界、了解社会,并逐步提升适应生活、践行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本文就对问题学生转化、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期与广大同仁共同商榷。

 一、“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学生

 尊重理解学生虽是老生常谈,但都不能忽视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实施教学须“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把学生作为一个认知的鲜活的个体,进行换位思考,遵循学生认知的年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适乎他们最近发展区的课堂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同时,从人格层面上做到无条件地尊重和理解,视学生为教学的共同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在。这样,教师的教育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处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灌输的个体,甚至处处压制孩子的天性,势必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导致教育的反噬。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案例。学校名字很有意思——“池塘之底”,反映了学校的学生是带有特殊色彩的“问题学生”,他们有的双亲在二战中战死,有的被父母遗弃,有的单亲或父母离异,他们处于缺少被爱的环境里,顽劣、冷酷、游戏人生。同时也凸显了这所学校黑暗、压抑的教育。校长哈森秉承“行动——惩罚”的原则管理学校,只要违规就暴打、关禁闭及学校服务。对孩子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如何在犯错之后逃避惩罚。

而马修的到来,无疑给“池塘之底”带来了希望。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他面对处处制造事端的“问题学生”不是高压政策,而是尊重和理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帮他们避免惩罚。当马修得知——学校丢失的十万法郎是郭邦所偷时,他循循善诱:郭邦只想要一只热气球,孩子的愿望竟是意外的单纯,马修不忍让郭邦的人生航船就此搁浅,他又一次“包庇”了问题少年。正是马修老师的尊重与理解,架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使得被压制的逆反心理逐步回归本真。

二、爱心灌注,鼓励引导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爱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为培养他人和个人心灵成长而作的努力。真正的爱,永远追求心灵的成长。教师只有用爱心灌注学生,学生才会敞开心灵之门。而爱的传递在于沟通,爱的信任在于倾听。任何真诚的诉说都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

如上例,马修在充分尊重理解这些孩子的基础上,善于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如佩皮诺的无家可归和对父亲的渴望,因此,他给予弱小的佩皮诺更多的关爱,充当了不是父亲胜似父亲的角色。被蒙东欺负没有地方睡觉,他让佩皮诺在自己宿舍休息,甚至,最后被哈森校长解职,还是将佩皮诺带走,由此开启佩皮诺幸福的人生。

又如,马修发现这群孩子虽然调皮,但是他们却都喜欢唱歌,他们通过歌唱表达心声并从中获得快乐。马修藉此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给每个孩子任命、使其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而对于“天使面孔、魔鬼心灵”的问题少年皮埃尔,孤独、偏激的学校生活使皮埃尔雪上加霜、变本加厉,给学监马修画漫画、泼墨水,经常因叛逆行为被罚禁闭,但他有一副天籁般的好嗓子,马修老师非常珍惜这匹千里马,尽管对其转化异常辛苦,却依然然用大爱感化他。因皮埃尔误会马修与母亲交好频频违规时,马修老师故意漠视、取消了皮埃尔的独唱,让他意识到合唱团并非缺他不可、把自己太当回事。当伯爵来校视察时,马修对站在一旁、以为只能作壁上观的皮埃尔做出独唱的指挥手势,恰如其分让这个少年学会了自我认知和感恩。皮埃尔的天籁之音响起,马修最终以音乐打开了他的心扉。从问题少年到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的人生涅槃是马修老师爱心灌注所创造的巨大力量。最终,马修老师用音乐拯救了这群问题少年,用爱的天梯让一群“恶魔”变成了“天使”。

无独有偶,在我的班级管理中曾遇到这样一个孩子。他父母离异,最初他跟随父亲,父亲因工作无暇顾及,任由他在爷爷奶奶家里自由生长,养成了他霸道、蛮横的个性。经常编造理由逃学,调皮捣蛋是家常便饭,成绩差到个位数,老师揍他几下,爷爷到学校闹得家喻户晓,之后,没有老师敢管。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母亲只好带他回到了家乡。尽管是四年级的学生,却让人操不完的心,属于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孩子。作为班主任的我,每天都处在紧张状态。当然,也在实时观察和思考对策。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他表现非常踊跃,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在发现他这一闪光点后,便委以重任担任体育委员。从此,班里的体育活动有声有色,我给予充分肯定,趁机提出更高要求,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在不断鼓励引导下,他扬起了自信的风帆,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大。由于教师爱心灌注,促使他向上向善,逐步成为班上责任心强、威信高、成绩优良的学生。

 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心和鼓励引导,感召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修正反常行为,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三、转变观念,构建和谐氛围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因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教育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往往“有头无尾”。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所以,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有效实施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须转变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构建和谐的师生机制。因为信任,孩子们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因为和谐,才会产生心灵的碰撞。

为此,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主动走近学生,放下身段和孩子们一起“疯”、一起玩,做好孩子们的“大朋友”和“小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问题孩子促膝谈心,利用主题班会与他们话理想,交流人生历练;了解其面对的困境,聆听他们成长的烦恼,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而搭建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及时把握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释疑生活中的难题,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机制,使其“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创意分层,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学生的心智发展的个体差异,特别是问题孩子的进步,如果继续沿用同一内容和要求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两极分化严重,既不利于素养的全面提升,又难以开发孩子的潜能。

为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立足学情进行了““双减”创意分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探索。即因材施教,进行创意、动态的差异化教学。

心理学认为,人生来就有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成功作为巨大的积极情绪力量使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性。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是落实分层教学的关键。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设计须富有创意,吸引各个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教学中,我实行问答分层次。如学习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时,对A层潜能生(大部分是问题孩子),只回答——那些句子表现慈母情深?对B层待优生,还需回答这些句子的表现效果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对C层优秀学生,不仅要了解有哪些句子,怎样的效果?还要分析为什么这样表达?并表达对母亲情深的句子。即此训练其创造句子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学生承担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在其最近发展区进行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使他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热情。

同时,对A层潜能生进行鼓励评价,积极引导上进。使其体会成功的愉悦,产生继续主动认知的自信心。针对“双减”大背景对作业设置进行分层,分层辅导,如此,使各类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

五、身正为范,教师人格引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人美的形象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自然而然于无形中引领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精神。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即身教重于言教。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教师本身须具备人美精神,才能在人格引领中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向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提升品格修养,以张桂梅等优秀教师为榜样,积极实践,完善自我。努力做到自尊自信,无私善良;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以自己的行为形成完美的人格,切实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同时,结合古今中外教育案例,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力量激励、鞭策问题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引导学生正直善良,杨帆进取。使学生在榜样力量的召唤下,自觉效仿,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总之,只要教师从爱出发,以人为本,精心设计适乎、科学的主题活动,就会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只有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才能让学生插上身心发展的翅膀,这才是真正的好教育。

3764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