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春华|听课随感

 一棵树2021 2022-10-17 发布于安徽

     
1017日至1021日,学校组织部分教师举行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举行这样的活动,目的在于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并通过授课教师的课前集体备课,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关心自我“专业革新”,构建“教研共同体”,从而更好地关注课堂教学——“双减”背景下,助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尤为必要。

上午,由范老师和陆老师授课。两位老师授课的课题分别是《整式加减之求代数式的值》和《合并同类项》。两节课课型不同,一节习题讲评课,一节新授课;两位教师教龄不同,范老师经验丰富,陆老师年轻且富有激情;但这两节课均优点多多,向观课教师展现了教学之美与学习之趣。

范老师的课堂语言凝练,表达准确;笑容满面,极有亲和;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激发思维循循善诱。陆老师的课语言幽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上是一个语文老师做出的可能有失偏颇的评价。如果撇开学科差异不谈的话,我想就二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浅谈一二。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总体设计还是微环节,都注意遵循客观存在的学生认知规律。具体表现为: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析走向综合,由归纳走向演绎,由生活情境走向数学问题。我们经常说学科思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比如:陆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导入,重温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紧接着设置问题情境:同学们都到过超市,超市里的东西是怎样摆放的,这样摆放的好处是什么?

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好,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学科,从具体形象走向抽象,渐进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经过思维碰撞,无异于产生一场头脑风暴。教师的设计目的很明确,让学生经过观察、回忆、思考,得出如此摆放的依据——“同类”。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做好心理预备。整体设计都注意到“以生为本”,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作为设计的最大追求。


这样的设计倒让我想起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学习理论的日常教学应用》。这本书的意在引发教师对学习理论日常应用的关注。毫不掩饰地说,教师群体对于学习理论的研究并不是很感兴趣,对于教学方法的模仿最为容易。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的学习对象——学生——采用怎样什么的学习方法最为有效?为什么这样设计有效果?这样设计基于的理论是什么?

就学习而言,书中就提到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种种观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都将“知识”看作能够捆绑起来传递给别人的东西,是个体心灵之外的实体。行为主义认为知识是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的一种商品,而认知主义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结构,以便他们能够为现有的图式添加新知识。建构主义认为:认识和理解是高度个人化的东西,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他们积极参与理解新信息的过程,并将其添加到个人图式中去。

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和局部微环节,符合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主张,至于这是不是两位老师的“有意为之”,我没有和两位老师深入交流过,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作为教师,尤其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学点学习理论、脑科学,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们只是停留于“这样做很好”的浅表判断,而不去深究“现象背后的理论支点”,我们可能只是重复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