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意识

 旮旯二爷 2022-10-17 发布于青海

本篇文章限时免费阅读

庄子:人生真正的智慧来自潜意识,打破旧有认知,重塑生命之灯

小婉的文化客栈

江苏文化领域爱好者

已关注

所属专栏: 庄子的幸福之道

这一章,我们来讲讲《庄子·杂篇》里面的诸多故事。

《庄子·杂篇》之中,记录以故事居多,这些文章与《庄子·内篇》的风格写法略有差异,大抵是庄子门生或者后人所为。

不过,有些故事也是挺有哲理的,我们选取其中,仔细解读。

1.

老子的弟子中有一位叫做庚桑楚的人,精通老子之道,他来到一座山峰陡峭的树林里生活。

因为他远离世俗,所以他手下的大臣门生、妻子小妾也离开了他。

庚桑楚与这里的山民一同起居,一同饮食,生活很随意,结果三年以后,这座山上果实丰收,非常喜人。

村民们觉得庚桑楚很厉害,好似一位神仙,就想给他修一座寺庙,好供奉他的大恩大德。

庚桑楚听到以后眉头不展。

他的弟子们就问他,老师,村民们爱戴您,这不是好事,您为什么不高兴?

庚桑楚说,粮食丰收,果实成熟,这不过是自然之道,我只是遵循天地法则而已,没有大的智慧。现在人们却要标榜我,把我架在名和利的座椅上,这和我学习的智慧和知识是相违背的,所以我忧虑。

弟子们不以为然。

庚桑楚又说,真正有智慧德行的人,是不会锋芒毕露的,他们必然藏其身,全其形,懂得保全自我。

“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缈而已矣。”

所以说,山中野兽若是离开林木,暴露在世人当中,也不免遭遇杀戮。水中之鱼,若是被岸堤搁浅,也不免受到蚁虫撕咬。

人在仕途当中,标榜“仁义道德”,选贤举能,也不免遭人猜忌,徒生祸端。

“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也。”

庚桑楚说,自从尧舜之后,人就免不了厮杀搏斗,千世之后,还会出现人跟人相食的恶景。

人心本就是有贪欲,有念想的,只要这个世界存在人,就必然存在竞争和对抗,人离道越远,就越会做出让人费解和离谱的事。

作者的话,是在提醒世人,忽忘本心,减少欲望和杂念,回归自我的修行。

2.

南荣趎向庚桑楚问道,庚桑楚的回答不足以使南荣趎解惑,庚桑楚就让他去寻找自己的老师老子,来为之指点迷津。

南荣趎赶了七天七夜的路来到老子的住所,询问老子闻道的方法。

老子说你带了很多人来嘛?

南荣趎东张西望,回答老子,老师没有人,只有我一个。

老子呵呵笑道,所以我说你带了很多人来,是因为你内心有很多困惑,无法解答,眉头紧蹙,一眼就能看出来。算了,你先去休息几天再来问我吧。

南荣趎休息了十天,又来问老子,怎样才能闻道?

他又说,村里面有人生了病,人们来看望他,他向人们诉说了自己的病情。像这样的人,他是身体有病,而不是心病。但我这是心病,心里堵得慌。虽然,你给我解释了道,但我不明白,反而病情加重了。我只想知道保养生命的方法。

老子说:那么我先问问你,你能不能做到身心统一?能不能做到保持天性,不迷失?能不能做到不去占卦,不去迷信?能不能有所知止?能不能不再求人,反求自己?能不能不再留恋逝去的东西?能不能不再效仿别人一样的生活?能不能做到像个婴儿一样单纯无虑地活着?

能做到,这就是了。

“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

南荣趎说噢,原来是这样啊。

老子说,如果你能做到,祸难不易来,福报也不会留。

“祸亦不至,福亦不来。”

南荣趎想问道,他一直想知道道到底是什么,但是他南辕北辙,在表面上下功夫,却没有从心而求。

世俗之人皆是如此,人家说这个项目赚钱,你也去投钱,人家说这个东西吃了好,你也去吃,人家说要买房买车,你也逐一效仿,所以人活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于生命把握的自主性。

因此,我们才会学习真正的人生哲学,反观自身,找到方向。

3.

徐无鬼向魏武侯进谏道术,他说我的相狗术很厉害,我的相马术更厉害。有的马跑起来笔直,有的马跑起来弯曲。有的马跑起来形成一个矩形的圈,有的马跑起来又好像一个圆。这样的马只能说是国家之中最好的马,却不是天下最厉害的马。

天底下最厉害的马,无所得失,又无所挂念,来去无踪,超脱凡俗。

魏武侯听了徐无鬼的一番见解,龙颜大悦。

他底下的臣子女商很疑惑,就问徐无鬼,你是怎么做到让武侯这么高兴的?我经常跟他讲仁义道德,《诗》、《书》、《礼》、《乐》他从来没有笑过?

徐无鬼说,你有没有听说过远离家乡的人?离开国家数日,听到家乡的消息很高兴,离开国家数月之后,听到家乡的信息就很兴奋,如果离开国家数年,哪怕是一点点跟家里又关的讯息他们都会开心得不得了。我只不过是跟武侯说了真话而已。

徐无鬼之术,看似讲马,实则讲人性,人有直有曲,亦有合有方,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却不束其中,自由自在,无人能降。

大臣们给魏武侯讲道理,是用世间的礼仪法则来框定他,时日一长,他便失去了对自我真实的认识,他迷失自我很久了。

因此,徐无鬼唤醒了他对人生目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使之为人也。

武侯的故事,不也是我们普通人的写照,这个时代不缺知识,不缺能人,缺少的却是对自我、对人生、对生命有更深切认知的真人。

我们切忽被这世间的花花绿绿所迷失了,多想一想人生宇宙,自我生命,简简单单的生活,未必就是假。

4.

吴王乘舟过江,来到猴山。众猴见状,四处逃窜,藏于深渊。其中有一只猴子,自认为聪明,在吴王面前抓耳挠腮,显示其灵巧的身形。

吴王拿箭,对准射之,猴子见情形不妙,马上逃走,吴王令手底下人继续追它,结果,这个猴子走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摔死了。

吴王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个猴子,自以为很厉害,却没想到这样的结局。你要记住,人不可骄傲,这是大忌。

颜不疑听了以后,回归山林,拜董梧做老师,去除骄色,摆脱享乐,甘愿贫穷,远离富贵,三年之久,国人都称赞他。

简单的道理,亘古不变,但也恰恰是被世人所抛弃忽略的。

这个时代,名利色财唾手可得,切忽忘乎所以,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5.

《庄子·庚桑楚》有言云: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学习是为了掌握自己不曾知道的知识,行走,是为了到达自己所不曾去过的地方。辩论,是为了分辨那些难以辩解的事物。

在修行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则可以说明你的修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因为这说明,你的认知反而拓宽了,思维反而敏捷了,心胸反而开豁了。

正因为如此,人才会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人年轻之时,容易冲动无知,这无需苛责过多,也是本性使然,但人上了年纪,就要多读些关于人生命运哲学的书籍,一则陶冶情操,二则回归天性,清净修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