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过幽暗的岁月︱榆树屋(The Elms)的历史

 新西兰导游天舒 2022-10-18 发布于新西兰

喜欢追索历史的亲,如果有机会到陶朗加(Tauranga)转转,有个地方不可不去,就是榆树屋(The Elms)。

榆树屋(The Elms)位于Te Papa半岛北端,是一个殖民初期建立的基督教宣教点,还记得Kerikeri的石头房屋和旁边的宣教点吧?对,都是类似的地方。

Alfred Nesbit Brown,19世纪初前往新西兰将基督教带给毛利人的传教士之一,他1829年4月抵达悉尼,同年11月抵达了岛屿湾的派西亚,到了1834年,就在这里开设了Te Papa宣教站,(两地有船只通行),其后,在毛利人部落之间的战争中,当地部族首领逐渐认识到传教士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最终态度转变为支持,1838年,这个宣教站才算正式成立。

最初,仿照Kerikeri的情况,整个宣教站有住所、木匠工棚、一个商店和一个船棚组成,布朗亲手建设成了1838年的图书馆,最后完成的则是1847年的传习所。在这期间,他还积极奔走于毛利部族之间协调紧张的关系,并受到了对方的信赖。

当1860年怀卡托战火蔓延时,情况发生了改变,布朗在毛利人与英军之间处境十分尴尬,1864年,英军接管了宣教站的建筑并改造为粮库,随之而来的是武装争斗,布朗不得不埋葬双方的死难者,包括前一天晚上还与他共进晚餐的英国军官。

战后,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许多毛利人失去了祖传的土地,离乡而去,宣教的意义也逐年下降。1873年,布朗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一起买下了传教所和周围6.8公顷的土地,也就是将近17英亩,他们以Elm命名这片私宅,这些榆树在天舒看来应该象征着布朗对于英国故土的思念。1884年,布朗去世,享年81岁。

榆树对于陶朗加人来说一直都有与其他地方不太一样的意义,天舒也曾经介绍过女诗人Kathleen Hawkins的诗集《The Elms》,同样也是乡情满满。

如今,榆树屋成了一个博物馆,也是重要的历史建筑,由信托基金负责管理,很大程度上对于布朗的后人来说是种解脱,毕竟维护这么大的产业,从维修到运营都是难度很大的,对于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建筑来说,拆不能拆,改不能改,捆着发麻吊着发木,还不如委托出去让专业的人来打理。(如今对外开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约占地1公顷面积)

门前的邮箱都特地做成房屋缩微的模型,心思算是够细腻的啦!

榆树屋内的花园是新西兰最古老的欧洲花园之一,最初由CMS(教会传教士协会)在1834到1844年间建的,拐角处巨大的橡树是布朗牧师在1829年从英国带来的橡树种子生长的,最初种植在派西亚,1838年作为树苗移种到了这里,成为如今陶朗加最具历史意义的一棵历史遗产树。

前一篇:《垂直维度的新西兰︱墙壁画(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