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一叶知秋9818 2022-10-18 发布于广西

古诗词赏析

图片

看久了会写诗的

往期精选

2022\10\18

乾元二年(759年)的一个秋日,寓居秦州的杜甫听闻李白流放夜郎,如遭晴天霹雳,瞬间头晕目眩,几欲倒下。等缓过神来,便坠入了深深的焦虑、恐慌之中,他无法接受,自己最崇拜的李太白竟遭此厄运;他更不敢想象,太白在流放的路上正经历怎样的煎熬……

实际情况是,当年(759)三月,李白刚到渝州(今重庆)不久便收到了朝廷的赦令,他惊喜不已,高兴得像“五色云间鹊”,差点“飞鸣天上来”,当即乘船东下江陵,留下《早发白帝城》这一千古名篇。那年秋天,他还南游洞庭,与“夏十二”同登岳阳楼,心情十分畅快,“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作《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他哪里知道,当年与之策马挽弓,同吃同睡的小老弟杜甫正经历着怎样的伤痛……

所以,当李白与好友“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喝得正嗨的时候,杜甫还在为他日夜忧心,甚至以为李白已遭遇不测,作好了与之“死别”的心理准备。(都是消息不通惹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很快杜甫就在梦中见到了李白,于是便有了《梦李白二首》:

梦李白二首·其一

图片
图片

杜甫 〔唐代〕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诗词赏析

图片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这次离别到底是“死别”还是“生别”,杜甫心里无法确定,正是因为这个不确定性,离别才显得格外的折磨人心。在杜甫看来,死别让人悲泣,而生别则更令人悲痛,因为思念、担忧之苦的注入,往往更易将人推入伤痛的漩涡。“逐客”身处“瘴疠地”,生存的机会非常渺茫,何况这么久未收到他的任何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因为思念李白,便在梦中与之相会。这里不说自己梦见故人,而说故人进入自己的梦,将“长相忆”的深情描写得十分动人。梦中相会,自当欣喜,可杜甫却恐慌起来,他害怕眼前的李白不是李白,而是李白死后的魂魄。他想到李白的魂魄从遥远的西南之地归来,又从秦州的关山之地返回,其间飘飘荡荡,孤苦伶仃,不禁黯然。似梦似醒之际,杜甫惊诧问道:“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如今身陷囹圄,行动不能自主,怎么会飞到我身边呢?这里将梦境和现实交织到一起来写,极符合人在半睡半醒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接着二句,是梦醒之后的情景——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一梦醒来,月已西斜,清辉洒满了屋梁;恍惚中,杜甫好像看到了李白的脸庞,可仔细辨认时,才发现这不过是错觉罢了。他知道,李白的梦魂已经远去,越过漆黑的关塞,正飞向青郁的枫林……想到此行路途险恶,杜甫在心里默默叮嘱:“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你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被蛟龙伤到。末二句和《梦李白·其二》的“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意思相似,均体现出李白现实处境的艰险恶劣。同时,这惴惴不安的嘱托,也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担忧。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子美作是诗,肠回九曲,丝丝见血。朋友至情,千载而下,使人心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