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解读】马惠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究竟留下了什么?——兼及“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

 渐近自然 2022-10-18 发布于北京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究竟留下了什么?——兼及“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


【作者简介】马惠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代表作之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在于揭示了自然界的整体性,确立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
恩格斯如何开创了他的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之外还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值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仔细阅读他的众多著作,带给我们更多的思索。
1843至1845年恩格斯在曼彻斯特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展开调查,访问工人家庭,走访工厂视察员、医生和教师,去伦敦、利物浦等工业中心实地考察,查阅议会报告,搜集了大量的材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于1845年出版,以详实的一手资料和数据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造成的污染后果……并由此损害了工人的健康,使生活进一步恶化。
恩格斯看到了生产力发展的因果现象:“我们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中已经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们服务:这样我们就无限地增加了生产,使得一个小孩在今天所生产的东西,比以前的一百个成年人所生产的还要多。而结果又怎样呢?日益增长的过度劳动,群众的日益贫困,每十年一次大危机……”[1]19,这样的因果,给自然带来的挑战十分严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1]307,这些现象,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也包括“现实的人”。
恩格斯意识到,大规模现代工业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被改变这一现实,揭示了生活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中的极其重要性,看到了生产方式的变革,特别是机器生产给生活方式提出的新课题。
不能忽略的是,这项“调查”引发了恩格斯在日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城市空间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并将自然、社会、生态环境拓展到生活观的范畴。“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2]6
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了“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论断。并把“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作为终生目标加以追求。解释了将来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原则:“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3]216“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认为这最适合用来“概括未来新时代的精神”[2]94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同时代,以及后来学术流派的形成,诸如: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等学派。提出了异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面性和无所不在性”、“人性的贪婪与物欲”、“生活世界的变革”、“增长的极限”、“城市空间正义”等理论。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辨性、人文性、实践性等特征。
在中国,于光远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译者和组织者,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奠基者,“一个新的哲学学派”的构建者,坚持践行“中国哲学学派”实践的、辩证的、唯物的、开放的实践者。
1936年于光远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39年在延安有机会最早接触了《自然辩证法》德文版,并着手翻译。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于1981年,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术组织,在于光远的感召与影响下,汇聚了当时在自然科学、工程建设、科学管理、哲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跨学科的顶尖人才和科研工作者,承担了众多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立项的论证。
于光远很重视“自然辩证法中国学派的建构与形成”,他不仅重视以往哲学(中西方)的研究,而且更加关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最新研究中提出的哲学问题,并以跨学科的路径关注经济、社会、文化与哲学的关系,建立了自然哲学、科技哲学、工程哲学、企业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休闲哲学等学科分支。于光远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带有鲜明的跨学科性、实践性、人文性。
于光远强调:“我们的工作不应该限于一般的、抽象的思辨,而是要做特殊的、具体的研究,向着实践的方向前进,直到在实践生活中显示出这种研究的重要意义……这个学派所联系的实际,就包括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日常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的各个领域,包括有利于人类的环境的创造与保护。”[4]6“我们所说的自然,不完全指天然的自然,也指经过人的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的自然”[4]13,“把它的对象扩大到自然界之外的一切人工的自然界——或者准确地说扩大到一切受到人类社会影响的自然界。”[4]470这一思想成为“一个中国哲学学派”的主要特色。
20世纪70年代末,于光远提出“抓生活、促生产”的概念[5],修正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意识形态,并在多个场合讲:“现代人,应该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在现代人生活方式中,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文化要素。讲科学、讲道德、讲礼貌、讲美、讲卫生、讲享受、讲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与个性,等等。”
他发表有关生活方式的文章,对当时影响很大。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发布的公报中,其中三段文字关系“生活方式问题”。也许与他作为直接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智囊人物的角色有重要关系。[5]后来他提出“社会的自然”和“人工的自然”等概念[4]17,使自然辩证法研究领域向着纵深和开阔的领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参与和关注到国家发展战略问题,曾先后组织专家学者讨论和论证了城市、粮食、菜篮子、立体交通、教育、文化、农业、科技与社会发展战略等问题,开创了具有跨学科特色的“对话与讨论模式”。
早在1981年他就指出:“谈到生态问题,我的看法是,既要保护有利于我们建设天然的生态平衡,又要努力建设更有利于我们的人工生态平衡。”[4]551……“我国到底采用怎样的一种发展战略?我们是不是要走美国那样的路?历史、时代都不一样了,我们要研究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道路,找到一种适合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我们不一定追求国民经济发展在数字上高得不得了,可以要求给人们带来愉快幸福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和伦理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靠大脑的思考,这就需要自然辩证法。”[6]38
1995年中国开始了“每周五天工作制”,他发文指出“休闲是我们这个时代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关乎构筑健康、科学、积极的生活方式,关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休闲问题说到底,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实践,是人类生活发展的普遍现象、规律,是当今科技与社会相互关系中提出的最重要的哲学问题之一,是社会生活伦理和政治关切的实践性领域。他提出休闲研究宗旨:“关注国计民生中的休闲,关注休闲中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休闲研究的方向。”[5]
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于光远也十分注重对社会各阶层的考察,许多著述都基于大量的走访考察。即使在晚年他依然“坐轮椅、走社区”,并仔细地观察到:“那位梳长辫子的中年女性经常在这里打乒乓球。是业余爱好,还是下岗了?还有什么业余爱好?问问她闲暇时间都怎么分配等等。”还嘱咐“要关心青年知识分子的休闲生活”。[5]
于光远作为一个不悔的马克思主义者与那些片面理解、断章取义地引介马克思主义者不同,他更注重全面、完整、系统地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他反对架空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那些“文字游戏”、“隔靴搔痒”、“攀附风雅”、“失去主见”式的文章和学术;他反对不接地气、远离社会与生活源头的哲学杂技;他也反对缺少批判与思辨的僵化哲学。因此,他强调:学术应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民众,应能透视社会现实和基层民众中的各种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
于光远说,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本思想,把生活看作是一切实证科学的本源性。他在教给我们研究方法时说:要坚持“一个信念”(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两种精神”(独立思考与精神自由);“两种方法”(咬文嚼字与广征博引);“两种关切”(学术关切与社会关切)[5]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工作是多么地神似!
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于光远诞辰105年。再次读他们的书,依然被他们的思想、精神、忘我的革命热情所震撼、所感染。再一次证明了科学思维方法对认知自然、人、社会的相互关系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否则,我们将会在以偏概全、以假乱真、急功近利中迷失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方向。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在今天对于启迪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包括自然观和方法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这个专业的学术组织,面对一个不确定、不稳定的未来(自然界发生巨变、科学技术走向亦如脱缰的野马、人的蓬勃野心也正在失控、人工智能对“工作的终结”、“娱乐至死”之挑战),如何寻求更好的路径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观、自然观、方法论应用到变革生活方式之中?如何加强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育中的影响力?如何将《自然辩证法》与人文关怀联系在一起?如何改进学风等等问题,当是学者、研究者、领导者、管理者、决策者迫切思考并回答的问题。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仍是洞察当代人性、生活与社会的“显微镜”与“望远镜”,是当代社会的“解剖刀”。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8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7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1995.  
[4]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 [M] .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
[5]马惠娣.于光远休闲思想述要 [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6]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 [M] .北京 :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年3月

策划辽宁省高校网络育人名师刘宁宁工作室
主编:刘宁宁  
责编:王佑华  
编辑:宋亚男  
校对:孟子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