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学说论文

 老玉米棒 2022-10-18 发布于广东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对“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和谐思想”之观点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个人的头脑里面并没有和谐思想、既有关于“斗争”的论述,也有关于“和谐”的论述、关于“斗争”的论述、关于”和谐”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不但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就其内容而言还相当丰富的、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指出社会和谐的本质内涵及特点、论述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提出社会和谐的实现途径、指明社会和谐的依靠力量、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共产主义是社会、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等,具体请详见。

马克思、恩格斯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他们根据社会客观规律及时展要求,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学说,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为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提出了真正科学、现实的社会和谐思想。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和谐思想”之观点的批判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多年来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个人的头脑里面并没有和谐思想,而认为他们的思想完全是“斗争思想”。这一观点主要出现在国外。在国外,由于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因此,不少学者明确指出马克思不但不会有和谐思想,而且恰恰相反,他的思想是一种斗争思想。比如美国社会学家艾尔·巴比在《社会学研究方法基础》中就直接把马克思的理论归于一种冲突范式[1]。而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A·科瑟在《社会学思想名家》中也同样指出:“他(马克思)认为斗争而非和平的发展是进步的动力,斗争是万物之父,社会冲突是历史进步的核心”。[2]而在国内,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一直以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斗争哲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斗争主义”的偏激论调,也不乏其人。

那么,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到底是“斗争思想”还是“和谐思想”呢?

其实,不管对这个问题作出是“斗争”还是“和谐”的选择,都是不全面、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本质的。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斗争”的论述,也有关于“和谐”的论述。而且这两个方面的论述都同样引人注目、振聋发聩。

关于“斗争”的论述。下面这两句话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斗争”的思想,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全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仅仅是社会阶级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3]“把历史看作一系列的阶级斗争,比起把历史单纯归结为生存斗争的一些没有多大差异的阶段,要更加富有内容和更加深刻得多。”[4]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这方面的论述恐怕是最多的。这也许是某些人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斗争主义”的直接理由了。其实,这只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面”,甚至说连”一面”都还没有看到。因为马克思主义并不只是关于”斗争”与”和谐”的主义,而是关于整个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既然是整个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又岂能只有”斗争”与”和谐”思想呢?

关于”和谐”的论述。人们对这方面的内容以前关注得比较少。其实,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不但不少,而且也非常鲜明的。比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著作“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所有这些主张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的对立。”[5]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不但充分肯定,而且认为是“积极的主张”,是“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又如,1842年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发表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该书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空想共产主义计划,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人从事劳动,产品平均分配。这本书在当时的工人运动中有一定的影响,并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认为(德国的)资产阶级及其哲学家和科学家没有一部论述资产阶级解放(政治解放)的著作能和魏特林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媲美。并将其比喻成一双“无产阶级巨人的童鞋”和“灰姑娘”,指出她“将来必然长成一个大力士。”[6]

由上可知,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是非常明了的。任何怀疑与反对只能是别有用心的表现,也必然是徒劳无功的宣嚣。

二、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不但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就其内容而言还相当丰富的。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一是指出社会和谐的本质内涵及特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矛盾主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矛盾处于同一状态。或者说,社会和谐指的就是社会矛盾体系中的诸方面诸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彼此共生的稳定状态,它是矛盾同一性在人类社会中的最高表现形态。这种社会和谐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同时,社会和谐作为社会发展运动中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决不是对社会差别、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人为否定和消除,单一的、完全同质化的社会无所谓和谐,也不可能存在。社会和谐是以承认社会内部的差别、矛盾和冲突为前提的。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把工厂办成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和谐村“持批判态度。

二是论述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社会的高度和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最佳结合方式,依赖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否则,社会的对抗和排斥只能使人的发展受阻。另一方面,社会高度和谐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社会高度和谐并不等于就是共产主义,但它无疑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实现社会由不和谐到基本和谐、由基本和谐到高度和谐的过程,就是累积共产主义因素的过程。

三是提出社会和谐的实现途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要实现社会由不和谐到和谐,或者要达到更高要求的和谐,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就必须进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或者说,由资本主义变为和谐的社会主义,必须进行生产关系上的革命。首先,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主张并始终强调“阶级斗争”,认为放弃阶级斗争,社会和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的时候,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在阶级对立的阶级社会,只有用革命的斗争实践反对现存的一切,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再次,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自由是和谐的重要条件,社会和谐是培植自由的心意状态的必要条件。真实的集体是个人获得自由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在真实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当然,实现社会和谐还有其他一些方法与途径。例如在《反杜林论》这部著作中,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相联系,恩格斯还分析了股份公司和国家所有制这些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新形式。认为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也就是说,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合作。

四是指明社会和谐的依靠力量。无产者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和谐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依靠力量。

2.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立足的依据。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

(2)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上要求人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驾驭利用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自身发展水平的指示器,同时人类又不能超越自然的承受力。以为人对自然界的能力是无限的,不尊重自然界本身存在和发展的权利,那么这种对自然界的“人化”,就会产生自然界的“异化”,反过来加倍地报复人类。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实现人自身的革命、转变价值观念和相关的行为方式,用理性和道德的眼光同等地看待自然和人,实现从“不顾自然”,转变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和谐,而不是消极和谐。在马克思所设想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人是主动的、积极的一方,而并不是象动物那样消极地顺应自然。一方面,人需要依靠界才能维持其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又处处将自己与自然界相区别,将自然界作为自己思维的对象和改造的对象。

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社会根源。在他们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相对于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最为片面、最为短视、最为冷酷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自然的先进的占有。而且,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这种生产方式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尖锐地对立,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

3.共产主义是社会、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思格斯认为,只有变更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他们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这里人们从必然的王国跃进到自由的王国,跃进到美的王国,人也真正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一句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真正的和谐。

三、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辩证地、历史地、科学地分析和谐,坚持从最根本的角度出发去分析构成和谐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立足于劳动实践的角度阐述社会和谐。马克思理论视野中的劳动生产实践是一种二重化的活动: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一方面改造、创造着客观世界,人化着自然;另一方面创造着人类自身,创造着人类思维、意志、审美及人的各种感觉能力。毫无疑问,把握了劳动的这种二重性,也就把握了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去考察和谐问题,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而不是空想的根据。三是坚持对非无产阶级的各种和谐理论的革命批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认为是“积极的主张”,是“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同时也对他们越来越明显的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意义作了严厉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其现实意义而言,它是指导21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理论指南,是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精神武器。就其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开展对马克思恩格斯和谐思想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主题从“斗争哲学”到“和谐思想”的一种新转换,是对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深入。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都是在一种“斗争哲学”、革命理论的范式下进行。而如今要应顺应时展的要求,就应该彻底走出“斗争哲学”、革命理论的前视域,真正实现研究主题的根本性转换。这种“转换”必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工程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既是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理论上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术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对和谐社会的理论认识,增强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美][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2.

[2]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美][M].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33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37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30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48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举报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