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繁花之上——我们的唐山学院

 君君的小书屋 2022-10-18 发布于河北

繁花之上

——我们的唐山学院

7月的唐山繁茂而美丽。伴随着世园会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喜讯。唐山学院作为这座城市中的一所即年轻又资深的学府也迎来了它值得纪念的喜庆日子。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唐山学院已建校60周年。

我能想象,1956年9月,那个火热而美好的年代,唐山铁道学院——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院内,一群为国家建设夙兴夜寐的人们正做着一个重大决定,成立唐山市工业夜大学。也许他们不会想到,这所夜大学像一粒种子,用60年的时间筹建、复建、整合、发展,才有了我们今天根深叶茂的唐山学院。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职工,我陪伴她走过了60年中的30年。三十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一瞬而已,相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而言,却是一生中最好的岁月,于我们学校发展来说,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纪念的日子即将到来,回首唐山学院的来路又是一番感慨万千。

1
报道

1986年7月,我从河北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8月到唐山学院报道。当然,那时候还叫唐山大学,学校规模很小,属市管专科学校,教师不过百,学生不过千。校址有两个,一个是原唐山小山附近的五家庄校区,另一个是现在唐山学院建设路唐山广播电视大学院内,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及部分住宿的老师与电大共用一个校区。

那时的唐山大学已是唐山业余工学院和唐山职业大学合并后的规模,条件十分艰苦。五家庄校区除了一座地震未倒塌的老楼,其余都是简易房。今天,我还清晰的记得到学校报到时那间破旧的简易房。老师们的宿舍也是这样低矮的简易房。我所工作的唐大图书馆只有三间教室而已。一间用作采编,两间书库。我刚到图书馆时,工作人员包括馆长仅4人。当时和我一同来唐山报到的同学,有的在唐山师专,有的在唐山市图书馆,都有自己新建的、独立的馆舍。我还记得,我的好多同学对我分配到这样一个条件简陋单位表示了极大地同情,甚至,我自己也有了动摇。

2
创业者印象

然而,工作不久,我就被唐山学院的老领导、老教师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所感动。在这里,我想素描一下我们唐山学院几位元老留给我的印象。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的老院长、著名的教育家——高庠玉。说起来我与高先生并没有直接的交集,我对高校长的印象源于她个子不高但朴素而执着的背影,以及她在大会上温言软语的几次讲话和她的学生们的转述。关于先生的官方资料很多,在此,我不做赘述。真正让我感佩的是她与学生的交往方式。曾经,有一位也是我熟识的学生跟我谈起,高先生家里常有她的学生到访,她也非常喜欢学生到她家里。她和学生们一起弹琴、唱歌、聊天,想一想,那是多么温馨的场景。他们愉快的交流思想,谈理想、论学业,当然也有人生的哲学与艺术。我能想象,她的学生们在歌声与琴声中所感受到的优雅而浪漫的情怀。那时,我就觉得他们那一班外语系的学生很是与众不同,而且后来也都有了很好地发展,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高先生将她的正向的人生理念、她的博大的爱的情怀,以一种温暖而诗意的交流方式传达给了她的学生。细节,正是这美好的细节,体现了一位教育家正真的魅力所在。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中缺少的正是这种与学生的密切交流,有多少大学教师上完课夹包走人呢?在我看来,没有交流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

高先生终其一生都站在课堂上,课下又成了学生们信赖的朋友。她穿着朴素,言语温婉,却通过这样的交流践行着教育本身最深刻的育人理念,书写了最华美的教育诗章。

第二位要说的是我们的老校长——周瑞。老校长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第一天到唐山大学报到就是周瑞校长和当时的办公室主任张逸云亲自接待。这在我来说很不可想象。但事实确如此。仍然还记得,那间办公室太破旧了。老校长就像老影视剧中的英雄人物,身材高大,声如洪钟,和蔼可亲。他很随意的坐在椅子上,问询我所学专业,讲学校的现状和学校未来的发展,也聊家长里短,令我既温暖又兴奋,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老校长作为唐山学院卓越的创建人,一言一行都体现着那个时代创业人的火热的激情。那时的唐山大学教职工,大多是八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老校长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变化都在他心里,既贴心爱护也严格管理。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个细节,有一次开大会,老校长批评了一位年轻老师,原因是那位老师去会他的女朋友而耽误了上课。老校长语重心长的说,年轻人要先立业后成家。而事实上,他也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为我们非常短缺的住房奔走、呼吁。唐山大学从上到下,从老师到学生都由衷的敬佩我们的老校长。而今,老校长已仙逝多年,但我们还是从心里十分怀念他,祝老人家天堂安好。

第三位要说的是我们的老教务长——孙志信

说起老教务长,我的眼前立刻浮现起老教授一脸严肃的面容,一丝不苟的白发,整洁的白衬衫、背带裤,似乎每一个细胞都流露着他严谨的风格,儒雅的气质,那是标准的教授范儿,学术范儿。教师是一所大学里最生动的记忆,老教授是这生动记忆中的一抹亮丽的光彩。最美的大学教师应该是服饰素简而得体,眼神明亮、仪态优雅,独具人格魅力。孙教授正是这样独具风采、充满自信、为大家所推崇的教师代表。我听过他给青年教师们做的关于“作为一名教师的仪表仪容”的讲座,受益匪浅。如今老教授已经年过七旬,仍然在为唐山学院的发展尽心尽力。最近的一场关于教学基本功的讲座,我虽未亲自参加,但老教授来自老唐山交通大学学术气质与学术风骨的真传,其货真价实毋庸置疑。

就像老校长、老书记华玉在一次讲话中所说的:“老教授、老同志在职时为学校兢兢业业几十年,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家承载着学校成长的难忘历史,孕育着唐山学院的大学精神。你们不仅是我们唐院宝贵的智力财富,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高庠玉校长、周瑞校长、孙志信教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堪称此誉。

3
见证流金的岁月

一个人的经历,一段学院的发展史。

60年,几代人。前30年基础以及后30年不懈的奋斗,铸就了今天的唐山学院。我们每一位参与建设的唐院人都是见证者。而另一个见证者就是我们的华岩路校区。她以容颜的日渐丰美,见证了唐山学院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个关键节点,也见证了我们一代人从青丝到华发的难忘印记。随着学院的整合与发展,这里终将会离我们而去,带着深深的不舍和怀念,我用文字铭记并致敬我们的华岩路校区以及我们美好的青春。

唐山学院起步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由五家庄搬迁到华岩路校区,这是唐山学院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西南交大分校在这个校区落地招生,从此唐山学院进入正规发展的快车道。当年,我们刚搬到华岩路校区时,这里除了几栋楼房,校园一片荒芜。而此时校园里,活跃着的多数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那时的我们刚刚毕业,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学院的一切刚刚开始步入正轨,我们几乎是在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以图书馆为例。当时不论采访、分类、编目、上架、借阅都是手工操作。采访的老师要经常自己用自行车驮书;编目的老师要用老式打字机打印卡片;学生借书,老师要跑四层书库,上下求索。1995年开始购买息洋图书馆通用集成系统单机版,开始用电脑著录。1998年开始手工操作向现代化管理迈进的回溯建库工作,对于图书馆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那时的我们要加班加点,将全部图书的数据录入到数据库,克服了无数技术上的难题和体力上的极限。值得欣慰的的是,从五家庄的简易房到华岩路校区,我所工作的图书馆也从几间教室变成有独立馆舍的图书馆,实现了“藏、借、阅、管”一体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随着我校得整合纳新,而今的唐山学院图书馆除了主校区图书馆,在河北路校区、华岩路校区和龙泽路校区也有一定规模的馆舍,实现了全开架自助借还图书,师生读者在图书馆可借、可还、可读、可自习,图书馆成了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全开放学习场所。如今4个图书馆的藏书达到114.49万册。电子图书466.6万种,纸质期刊1917种,电子期刊18348种,数据库26个,远远超出了我最初参加工作时的想象。

图书馆的变迁是我们唐院发展变迁的局部和缩影。各系部也在这期间不断融合、发展壮大。1992年,唐山大学改称为唐山高等专科学校纳入全国普教系列,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研究批准,唐山高等专科学校、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分校和唐山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本科层次的普通本科学校——唐山学院。

60多年过去了,跟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发展,如今的唐山学院已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现在,我校不仅有大部分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现在正在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令我们自豪的是,我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学院奋斗前行中留下了鲜明的足迹;我们参与并见证了这段激情燃烧的流金岁月。

4
我们的校园

有人说,大学靠两种东西凝聚,第一种是老师,第二种是校园。传承大学精神的老师与景致优雅、别具风格校园最是令人难忘。

我们刚搬迁到华岩路校区时,校园里除了几栋楼,一片荒芜。当年,我们除了工作,还要抽出时间美化校园。如今,当你迈进校园的大门,可一眼望见左侧颇具欧陆风情的如茵的草地,高大的松柏。中间是象征学院一飞冲天的雕塑,右侧草地中有一池清幽的荷。对着荷塘的北侧是一座白色精致的办公楼,我们平时叫她“小白楼”。顺着中间的甬路往前走,是连接教学楼和实验楼的走廊。再往前走,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山字形的图书馆。实验楼的西侧是操场、游泳池、学生宿舍和食堂,学院的格局非常简洁,但内里的每一个地方,甚至每一个角落都给予了细致的谋划和装点,并赋予其不同的含义。

记录唐山学院与唐山交通大学渊源的天音园,钟声悠远,回响百年。唐山交大的校歌穿越历史,仍在耳畔:唐山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灌输文化尚交通……;夏天,开满紫藤花的语林长廊,一定会给在那里读过书的学子们,留下美好的紫色记忆。慎独园里思索的竹,不语的莲,鹅卵石小径,绿藤小屋,石桌石凳,每一棵植物,每一个物件都在提醒你——要慎独。我平时喜欢到工业园里去走走,这个园子里小径幽深,绿影婆娑,安闲的小树林里掩藏着深深的历史痕迹。

除了那辆载着唐山工业文明的火车头、代表北方陶瓷之都的大茶壶,还有这里的每一块石头,你都不要放过,那里深刻着唐山学院的建校史、发展史。其实,整个校园里大小石头无数块,每一块都不是等闲之辈,上面刻载着唐山学院的点点滴滴,堪称一部记载唐山学院历史的《石头记》。

我最爱的还是图书馆周边的风景。图书馆大门前的小广场上有一座茅以升先生的雕像。先生那深邃而温和的目光注视着从图书馆进进出出的学子,而学子们在雕像前注目行礼之时,一种来自前辈的激励已悄悄渗入他们的心里。

广场两边的树木安静而丰美。那棵巨大的皂角树已成为校园里独树一帜的风景。温婉的合欢树,挺拔的栾树,柔媚的柳树各自尽展风情。

最喜图书馆北侧的那片树林,任何季节,步入林中,都会遇到你喜欢的色彩和香气。这里弥漫着核桃叶子的清香,五月,雪白的山楂花开了,十月,柿子叶红了,在这里散步,恍若回到了儿时的山野,处处弥漫着野性和生机。

早上,当你漫步校园,都会遇到大声诵读的学生,会看到白色的鸽群在校园的蓝空下盘旋,在草地上踱步、觅食,还有如精灵般的喜鹊,翘着优雅的长尾巴,在树枝间跳跃,在那两棵高大的梧桐树上筑窝,那如诗如画的场景已深深的印在唐院人的脑海里。

当然,校园里少不了各色应季而开的花儿。最早开花的是校门左侧的那一株玉兰,一树花开时,仿佛伫立枝头的一群小鸽子,时刻准备一飞冲天;还有急性子的迎春花,一夜之间,似打开的一道闪电,那么明艳、那么灿烂的花朵簇拥在柔软的枝条上,点亮了校园的春天。细雨中,夹径而开的白丁香、紫丁香,轻盈小巧,宛若千朵万朵的小诗,发散着别样的校园风情。硕大的牡丹花的开了,站在花丛中,我们和花们不分彼此,一起流光溢彩。那是永远的粉色记忆。月季花呢,有着长长的花期,即使在冬初的时节,在校园里徜徉,你也能在某个角落偶遇一朵盛放的、娇颜的月季花。这样美好的景致,这样美好的校园,都已成为我们难忘的记忆和美好的旧时光。

如今,除了华岩路校区,我们还有五个风格各异的校区。尤其清新、优雅的主校区让我们更加喜爱。虽然她少了一点点历史感,但她庄重的校门,半圆形的办公楼,高大的A、B座教学楼,雅致的图书馆,开阔敞亮的塑胶运动场,青春飞扬的学生,总是让我们想起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这些美好的词汇。

还有图书馆门前的小花园,春天时桃红李白,夏日里绿影婆娑,石径清凉;校园里无处不在的绿色,绿色中盛开的各色花朵,尤其春天里,从办公楼到图书馆的那一径小路上,开满了繁盛的海棠花,那真是繁花之上又是繁花啊。还有宁静理性的河北路校区,小巧精致的大学西道校区,朴实的龙泽路校区,这一个个校区让我们骄傲,也昭示着,唐山学院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发展壮大。                                 

5
繁花之上,美好未来

2016年7月,我看到了唐山学院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让我意外又万分激动是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如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先改名'唐山交通学院’再建大学的两步走目标。”记得早在2008年,我就写过一篇2800字的《以唐山学院为蓝本建设唐山交通大学》的建议稿,虽然那篇建议稿受当时形势的局限,用于论证的数字和引用的论据现在看有些过时,但设想和市委市政府的提议竟然一致,当时也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然而,当时虽然提出设想,心里还是没有底气的,没想到今天真的有了规划蓝图,这对我们唐院人来说是最激动人心的一件事。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华北理工搬迁曹妃甸的契机,充分整合市区中于我们有用的软硬件资源,向着唐山交通学院和唐山交通大学的目标迈进。目标明确还要脚踏实地。我们唯有继承老一辈创业者的奋斗精神,在特色和绿色上下功夫,就像校训所说的:诚信奋斗为人,严谨求真为学。

我们的目标宏大而坚定,未来清晰又美好。我们传承着老唐山交大的血液与风骨,我们在整合中不断纳入新鲜力量,学院如江河浩荡,在历史的洪流中发展壮大。就像我为唐山学院写的一首歌:

风来凤凰至,我院立北城。/唐山交大一脉承,尚交通土木工。/沐我先贤慈,泽我众秀钟。/繁花之上又繁花,代代桃李春风。/诚信奋斗人,严谨为求真 。/笳吹弦诵播远名,雄劲步伐铮铮。

如今的唐山学院正是繁花之上,风华正茂,时光正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