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杂谈之廿九:河图的天地之数

 野狐中医 2022-10-18 发布于德国
在大约相当于战国时期的古希腊,有一个叫做毕达哥拉斯的先哲,他也认为音律体现着宇宙的法则。毕达哥拉斯相信行星和所有的天体的轨道和彼此的距离会发出振动的音符,人类之所以对此茫然无知,只是因为缺乏听到这些“天体音乐”的能力。这一点倒是老子说的“大音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毕达哥拉斯著名的发现是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人称为勾股定理),还有就是类似于“三分损益法”的“五度相生律”。

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

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徽章,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味道。

阿伟哥相信,如果毕达哥拉斯能够和落下闳、刘歆对话,他们一定会成为知音,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数字崇拜情结。

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时期,人们对阴阳五行和易学象数的崇拜就像是现代人的对科学的“迷信”一样。

那个时候的人们相信,”气“是化生万物的根本,而”数“则是体现自然规律的最好工具。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周易·系辞上》

1~10,十个自然数,《周易》称为“天地之数”,后人也称为河图数,


上面两个图被称为“河图”和“洛书”。宋之前不见于书籍记载,世人是从朱熹的《周易本义》中才看到,而朱熹又自称是得自于华山道士陈抟。这就很奇怪了,儒家的经典,偏偏从道家手中流出,因此,这些图到底是不是《周易》原本的东西,很多人一直持怀疑的态度。

不过,阿伟哥认为,相对于儒家显学而言,自老子开始,易学一直在道家中隐秘流传,因此,藏匿千年之后,由陈抟手中传出,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况且,即是这些图是后世道家所作,也是精通易学的高人隐士所为,必有所本,也充分体现了易学的思想精髓。

自《河图》、《洛书》问世之后,研究和著述者不计其数。反正越简单的东西,可发挥的余地越大,因此各种各样的解释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在这里,阿伟哥也不揣鄙陋,给出一些自己的解释。

《河图》出于《周易》中有关“天地之数”的这一段论述。只不过将文字转换为图象表达。图中,白点为天,黑点为地,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图中,一六在下,二七在上,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居中,即“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古人说,河图为先天,讲对待,洛书为后天,讲流行。所谓对待,两两相对而生,所谓流行,一气循环而成,这确实是智者之语。

学过几何都知道,两点确定一线,两线确定一面,三线确定一体。

在纸上做一个点,我们把它当作原点,它可以是任何数值,也可以说不是任何数值,这就是所谓的太极“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可以为“万物母”的道理。

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原点做任意条直线,当然只有再确定另外一个点,才能确定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点相对而生,我们可以称之为“1”和“2”,而两者的分界则称之为“3”,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太极生两仪“、“太极含三为一”的道理。

当我们通过分界点再做一条垂线,就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而这个平面被两条直线分为了四个部分,两两相对,分别为1-2,3-4,而中心分界点则为“5”,这就是所谓的“两仪生四象”、“阴阳化五行”的道理。

当我们垂直这个平面再做一条直线,则可以确定一个体。如果我们将其想象为一个球体,则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将这个球体分割为八瓣,依然是两两相对,1、6—2、7,3、8—4、9,而五位于球体中心,而10则在球体表面,这就是所谓的“四象生八卦”、“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如果我们俯视球体,将其压缩为一个平面图像,这就是“河图”了。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把“数”神秘化,它们和卦象一样,只不过是古人用来模拟自然规律的符号。

实话讲,阿伟哥在没有研究音律之前,并不知道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图腾是这个样子,而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扑面而来,这不就是我们常用来表达五行生克关系的图示吗?

联想到毕达哥拉斯在音律上发现——“五度相生法”,瞬间也就明白了。

1~5,是二维平面的变化,初步形成一个周期,用音律的规律来表达,就是五音相生而成宫商角徵羽,用易数表示就是1、2、3、4、5,用易象表示就是金木水火土。当然,我们知道,黄钟不能还原,五音并不是一个闭环,到了第六音的时候只是接近出发点而已,而古人五行视为一个闭环,这就由于“拟”的原因。当然,这只是五行在音律规律上的表达,阿伟哥并没有断定音律是五行创生的由来。

很多人理解五行,只是机械地把五行视为五种事物之间的生克关系,实话来说,那太肤浅了。

五行,有先天,有后天,有生有成,有象有形,有生有死,这里面大有不同。仔细研究上面的图例,自然会有所悟。

河图为先天,讲对待,洛书为后天,讲流行。

所谓先天,天地未生之前;所谓后天,万物已生之后;所谓对待,相互对立的两极,互根互用的双方,五行当中水火对待,木金对待,故先天以隔位相“克”为生,“逆”行而成,一生一成,有象无形;所谓流行,一气循环而成圆道,五行当中,木生火生土生金生水生木,故后天以“顺”行为生,以隔位相“克”为死,生生死死,循环无穷。

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五行理论,其实是“后天”的五行,是讲“流行”的五行,因此,将“后天”五行的生克关系生搬硬套到“先天”五行之上,就会出现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其实就是纳音五行往往和我们理解的一般“五行”观念很多矛盾之处的根本原因

再回到河图的“天地之数”上,1~10又有所谓五行生成数的说法,即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里的“金木水火土”是“先天”的五行,因此是水火、金木对待而生的。1~5分别是五行的生数,6~10分别是五行的成数。所谓成数,生数+5,+5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音律———+5意味着升高或降低一个八度,进入相对应的另一个五音周期。在五行而言,就是进入另外一个五行周期。

拿人体作为例子:

古人把人的躯体想象为树干,四肢和头颅就像树干上长出的枝叉,相加为5,每个枝叉的末端再生出五个分叉,形成五指和五官,同样为5。

古人将这种周期性规律总结为“五行”。1~5,是二维平面的变化,再加上6~10,则是三维立体的变化。前者称为五行生数,后者称为五行成数,两者也是一种对待。

双手十指,左手为天,右手为地,即所谓“天数五,地数五”;两手相合,即所谓“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两手相对旋转,象征天左旋,地右动,两个周期相对运动,就能够“成变化而行鬼神”。

当然,这个时候天地已生,“圆道”已成,就由先天而入后天,由对待而流行了。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