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路专用线(3)——自力更生

 暖妈0618 2022-10-18 发布于天津

文:姚朔民

图:姚朔民

编辑:暖妈

01

厂里做着迎接铁路施工部门的准备,逐渐建成了铁路桥河岸西侧的岸墩。然而施工队伍却迟迟不能落实。

1970年是青锻厂基本建设走上正轨的年份。前一年,国家建委七局机械化施工公司已经把厂区三个台阶平平展展地铺垫好。这一年开春,5吨锤、10吨锤的锤座也已经到位。负责厂房建设的七局七公司也开进了工地。随后,轰轰烈烈的场面就要展开。

但是基建场面一拉开,对铁路的要求就急速增长。且不说钢筋、水泥、砖石之类建材,为养护水泥要建快装锅炉,为施工机械要先建空气压缩站,为施工气焊割要建氧气站……所有材料、设备都不是单单靠汽车运输就能解决的。

这时,厂里下决心把在外培训的青工们召回。春末夏初时节,大批北京学生回到了引胜沟。

02

大批学生的回厂,给厂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气。年轻人激情澎湃,将当时所有的激进口号全部吸收,在厂里嘹亮唱响:“先生产后生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三线建设要抓紧”、“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边生产边建设”……

青工回厂,虽然是有生力量,但是工厂毕竟是在初建阶段,各个车间都还没有成形,这些学了些专业技术皮毛的青工,多数一时还没有用武之地。

厂里召回青工到初衷是厂里的建设确实还有不少人员缺口,考虑到这批北京学生,在工人中明显学历高、见识广、接受知识快、动手能力强,兵心可用。于是厂里下定决心,在熊家湾沟口外,老虎嘴下面开了一次露天的生产誓师大会,拉开了“自力更生”的序幕。

先是在第三台地北面搭起一个大席棚,安上几台300公斤、500公斤空气锤,“叮叮当当”地打起小型锻件来,自由锻的段伯琪等几个小伙子们可算是能够甩开膀子干了。

锅炉房的锅炉工、水处理工自己动手盖起一座小锅炉房,安上一台每小时生产 2 吨蒸汽的锅炉,满足工地养护水泥预制件的需要。

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诞生了传遍青锻的 《泥巴歌》:

铲一锹泥巴, 唱一首歌;  

摔一块土坯, 乐呵呵。 

高楼大厦双手起, 我们把锅炉房自己来建设!

锅炉虽然不算大,但是生产工序一样不少,只是送煤不是自动的,要用铁锹像火车司炉一样,一铲铲地往炉子里送。

煤抛进炉膛要又匀又准,添煤的工作不但成志明、张陆、韩海咏、李亮等几个小伙子能干,连陈小枚、杨志明、王凤清几个女孩子(这也是套用现在的语言。当年,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三线自我感觉都是肩上承担了国家建设的重担,没有人把自己看作“孩子”,也没有那样的叫法)也抛撒得有模有样。

那座小锅炉房在建厂时期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年轻人又喊出了“自力更生建设铁路专用线”的口号。

03

修铁路曾让厂里很难决策。

虽然路线是早已设计好的,连大桥也有完整的图纸,但是青锻厂毕竟不是铁路系统的工厂,没人懂铁路,铁路的专业性又太强,一时找不来施工队伍又实在让人头疼。

形格势禁,不得已,厂里考虑,铁路施工单位派不出施工队伍,派几个技术人员指导指导总可以吧?

那就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我们自己干吧!

正式决定自己修铁路以后,铁路线就成为了全厂的头等大事。铁路工地成立了铁路突击队,成员由各车间抽人联合组成。大家轮流上工地,一个批次在铁路工地干一个星期。

隔行如隔山,铁路的工程也确实和工厂不一样。看上去只是在地上铺两条铁轨,实际上是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的。机械每压实一片路基,就要按规范采样检查。

当时全国的铁路还是以铺木质枕木为主,而我们厂的专用线铺设的算是当时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枕。

木枕和灰枕(水泥枕木)使用起来有很大差别。木枕质轻,两个人就能抬走,紧急时,一个人就能抱起来。灰枕重量远远大于木枕,铺设的劳动量也大大增加。

木枕情急时一个人就能搬动。

1966年杭州蔡永祥勇救列车就是一例。

搬动灰枕至少需要这样工作

木枕的铁轨可以直接摆放在枕木上,下面只有一块也是铁质的垫板,灰枕因为没有木质的弹性,需要加垫弹性垫。

木枕铺放铁轨后,用道钉固定,灰枕是用螺丝固定的,需要用压轨器。而那是一整套小零件,底座、压板、弹簧、垫片、螺帽等等,旋紧程度也是有规范要求的。好在北京学生的领悟能力确实有了表现场所,铺铁路的工作进展很快。

铁轨是这样人工铺设的

铁轨的压轨器螺钉可不是一般扳手可以搬动的,从工作力矩可以看出来。

当然灰枕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节省木材自不用说,施工的规范,质量的掌握也都会优于木枕。

木枕的道钉由人工打进,而灰枕的螺钉位置是工厂预置的。铺好铁轨以后,轨距由技术人员用专用工具稍加调整就能达到要求。

(未完待续)

喜欢我就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