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不见的情感纽带——读《依恋三部曲》有感(2)

 暖妈0618 2022-10-18 发布于天津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ABOUT

第二卷 《分离》

ABOUT this BOOK

这一卷主要讲的是分离焦虑和恐惧。

提到“分离”,我最近又有了新的体会。

我们总以为“分离”是不好的,大部分情况下的确如此。比如早产儿或者有问题的初生婴儿、留守儿童、被寄宿的儿童,以及毫无征兆的分离经历。尤其是越早期的分离,越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创伤。

但是,如果父母本身功能不良而导致孩子已经患有某种严重的心理障碍,且家庭的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善时,就需要和原生家庭隔离,送去寄养。

所以,分离,有时也是一种保护。

分离焦虑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恐惧,即害怕失去个体赖以生存的依恋关系,即死亡焦虑。

对于“恐惧”的话题,我们其实不需要太过回避。恐惧是一种本能,它能保护我们远离伤害。但是如果对于中性的刺激元素而感到恐惧,那一定是和个体曾经的经历有关。

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最具灾难性后果的行为就是将威胁作为惩罚。典型的是“威胁抛弃”或者以“撤回爱”作为手段。比如:“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这些大人口中稀松平常的一句话,却是将孩子推向绝望的深渊!

而将不听话的孩子关在门外,或是拉进“小黑屋”,这种行为带给孩子的感受不亚于死亡。

我不是在危言耸听,“死亡焦虑”并不是我们对死亡本身的恐惧,而是对失去关系、失去爱的恐惧。威胁亦然。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深刻反思,尽管我们小时候也可能被这样对待过,我们甚至不愿意想起当时的情景而动用防御将感受隔离。

不管你是否已经能意识到这一切,我都恳请你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而这本书,恰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知识点提取

在生命的头三年里,个体如果经历了长期的分离或者反复出现的分离,那么分离将会永远存在于他的生活中。

缓解幼儿与母亲分离后的反应强度最有效的条件有两个:(1)一个熟悉的同伴或者一个熟悉的客体(为缓解第一次进入幼儿园的孩子的分离焦虑,老师都会要求孩子带一样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身边)(2)由一个可以替代目前的替代者照料。

母亲也许物理上存在,但是“情感”缺失(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身在心不在”,表面是在陪着孩子,自己却在刷手机)尽管母亲是在身边的,但是对幼儿的需求和愿望毫无反应。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也属于依恋对象无法获得。

对于一个幼儿或者成人来说,他是处于一种安全状态、焦虑状态还是抑郁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要依恋对象是否可接近的、可达到的和有反应的。

焦虑是对害怕失去重要客体的反应,哀悼是对真正失去客体的痛苦反应,防御是处理焦虑和痛苦的一种模式。

最根本的危险情境“是有着能够被意识到的、被记住的、可以预期的无助和无望感的场景”,这种场景被称作“创伤”。

常见情况的恐惧,既不是恐怖症也不是幼稚的,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倾向,而当这种本能倾向明显消失时,或者对这种恐惧异常敏感且表现异常强烈时,那将预示着可能存在某种病理问题。

面对恐惧,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可预测行为结果:(1)静止不动;(2)增加与某一个对象的距离(具有威胁性的人或物)(3)增加对另一个对象的接近度(提供保护的人或物)。即依恋行为和回避行为同时出现。

4个月大开始,婴儿开始能将陌生的东西和熟悉的东西区分开,并对任何不熟悉的东西变得警惕。多数婴儿在9-10个月时开始认生。快1岁时,婴儿的反应变得更具有预测性,而且他可能会对特定性别的人表现出焦虑不安。

产生恐惧的刺激情境包括:陌生、刺激的突然改变、飞速接近、高、独自一人。这些都是潜在危险的提示。而生理疼痛是最后的防线。

在哺乳动物中,把新的情境归类为潜在危险,并对此做出恐惧反应,其采用的方式就是复制其他动物(尤其是父母)的反应。

动物引起恐惧是因为动物通常具备至少三种自然线索,即快速靠近、突然的移动、突然发出叫声。

儿童对黑暗中的怪物的恐惧可能只是对他恐惧黑暗的一种合理化。

自闭症儿童表现出依恋的缺失,并伴有慢性恐惧的一些特征。可以被认为是由于持续的降低恐惧刺激的阈限,同时合并依恋发展的延迟或者依恋的抑制。其引发因素包括:(1)基因;(2)脑损伤;(3)不当的育儿方式。

威胁会导致孩子对自然线索产生恐惧,尤其是黑暗、孤独或是被遗弃。

个体3岁之后,对依恋对象是否可获得的预测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到了青春期之后,该变量成了最重要的变量。

破坏性的威胁和惩罚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个体被抛弃的恐惧,也会提高他对其他场景的恐惧易感性。

孩子在生命前5年发展出来的依恋类型基本保持不变。

孩子高程度的依赖和父母用撤回爱作为惩罚手段有显著相关,这种惩罚手段中包括威胁孩子说要抛弃孩子。

愤怒的功能在于表达他们的责备以及惩罚不在他们身边的人,目的在于帮助自己与亲人重逢并且阻止进一步的分离。攻击其实是掩盖愤怒之下的恐惧。

一段时间的分离(分离的威胁)以及其他形式的拒绝都会引起儿童和成年人的焦虑和愤怒行为。

父母在孩子发展出显著的对恐惧的易感性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并不是站在道德的角度谴责父母,而是这种行为是由他们自己曾经作为一个孩子的经历所决定的。

对于依恋对象的可接近性和回应性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孩子发展出不稳定和焦虑人格的一种重要因素。

一个健康自立的人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转换自己的角色:在一个时间点,他可以为他人提供安全港湾;在另一个时间点,他可以欣然依赖自己的某位同伴,从而获取一定的安全感。

暖妈的深度好文,不容错过!每周五晚9:00更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