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里的情景交融艺术

 城北十五里666 2022-10-18 发布于北京
 

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hlmyj001@163.com

图片

图片

作者

归途如虹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曹雪芹用自己细腻而绚烂的生花妙笔,将一幕幕充满感染力的画面,在《红楼梦》里一一描绘出来。细细品味《红楼梦》,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也能够被书中真挚的情怀所打动。

曹雪芹善于写诗,在《红楼梦》里他为书中角色代拟了一首首精美的诗作。这些诗作使得《红楼梦》意趣盎然,耐人寻味。

细读《红楼梦》里的诗作,会发现其中有不少情景交融的佳作。

图片

比如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里的“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几句,虽然是模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却创造了和《春江花月夜》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

《春江花月夜》的灵魂是“月”,而《秋窗风雨夕》的灵魂是“秋”。

《春江花月夜》里虽然有愁绪,但是这份愁绪被“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明朗月色冲淡了,让人觉得温馨,觉得充满希望。

而《秋窗风雨夕》里则充满了凄风苦雨。林黛玉笔下的秋风秋雨,不是温柔缠绵的,而是具有一种摧毁性的力量,让人觉得压抑、孤独甚至是焦虑。“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仿佛天地都被凄凉的秋风秋雨所包裹,让人觉得寒意袭人。“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体现出的是面对人生的秋天的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甚至让人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

总而言之,这首《秋窗风雨夕》将秋风秋雨所营造出的凄怆氛围和林黛玉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里的景物描写和《红楼梦》里的诗句一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运用得非常高妙。

图片

第二十三回里,贾宝玉正在读《西厢记》,读到“落红成阵”的时候,“只见一阵风吹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都是”。这样的描绘太具有画面感了,充满了春天独有的唯美气息和浪漫韵味。

面对落花,贾宝玉的选择是将落花撂在水里,让落花随水而逝。林黛玉却觉得,大观园里的沁芳溪虽然干净,但是落花一旦流到外面脏的臭的地方,仍旧会被糟蹋。这让人想到杜甫《佳人》这首诗里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可见林黛玉品性的坚贞高洁。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爱花惜花之人,都不忍落花被践踏,被玷污。不同的是,贾宝玉觉得溪水已经够干净了,而林黛玉则觉得把落花放入绢袋里,让落花随土而化,才是真正给落花一个干干净净的归宿。

沁人心脾的流水,红消香断的落花为宝黛共读《西厢记》营造出了一种凄美而清新的氛围。美好而短暂的青春,甜蜜又酸楚的爱情都融化在了这如诗如画的场景中。更妙的是,贾宝玉是在桃花底下的一块石头上和林黛玉一起读《西厢记》的。

那一刻,他们仿佛回到了前世。沁芳溪就是灵河,桃花树下的石头就是三生石。如此良辰美景,如此知心伴侣,如此让人心醉神痴的爱情,多么让人陶醉。

图片

第三十回里,贾宝玉从王夫人那里出来,大观园里“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曹雪芹用寥寥数笔就将大观园里的清幽写了出来。

而在这如此清幽的环境里,有一个叫龄官的女孩子在蔷薇花架下一遍遍地写着“蔷”字。这是她心爱之人的名字,也是那个男人教会她写的一个字。

她眼中含泪,心中含情,是那样投入而痴情地将“蔷”字写了千万遍。她太专注了,以至于根本没有注意到贾宝玉在关注着她;她太痴心了,以至于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淋雨。

周邦彦在《六丑·蔷薇谢后作》里写下“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曹雪芹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将这首词的意境在第三十回里体现得耐人寻味。

龄官用簪子一次次地写下自己的相思。贾宝玉这个“多情公子”满怀悲悯地关注着她,恨不能替她分担心中的煎熬。环境是那样幽静,仿佛天地间只剩下这两个“情痴情种”在咀嚼着自己的心事。无论多么繁茂的蔷薇花总会在风雨中凋零,而真情却是永恒的。

图片

第五十八回里,贾宝玉看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便想到邢岫烟的婚姻。

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少女情结”的人,不愿意看到少女嫁人,不愿意看到少女变得“乌发如银,红颜似稿”。因此杏花的凋零会让贾宝玉流泪叹息。

在大自然里,生命是在时光的流转中周而复始的,来年春天,杏花还会再开。但是人的青春时光一旦逝去,就无法复制。

贾宝玉珍惜青春的纯真美好,所以不愿意看到少女老去。花常开不败的幻梦背后是对人生无常的无奈,是对美好易逝的感伤。

图片

第七十六回里,林黛玉和史湘云一起在凹晶馆里赏月联诗。那晚月色格外好,“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环境是那样优雅,意境是那样纯美。

面对如此美景,史湘云渴望着在船上吃酒,林黛玉则感叹“事若求全何所乐”。由此,二人感叹人生无法事事称心,无论是家境贫寒之人,还是衣食无忧之人,总有不遂心之事。林黛玉更是把自己和史湘云视作“旅居客寄之人”。

清雅的月色,让林黛玉和史湘云诗兴大发,也黯然神伤。在皎皎月光之下,林黛玉和史湘云将心事寄托在了月色之中,也寄托在了诗句之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光越是圆满,就越让人害怕乌云蔽月,人生中越是充满值得珍惜的美好,越是让人害怕失去,不过,既然此时尚可对月感怀,那就好好珍惜当下,好好彼此温暖。

大胆的史湘云惊起了一只白鹤,史湘云因此想出了“寒塘渡鹤影”这样“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的佳句。白鹤是灵动的,而月光下的池塘则有几分凄清,一个“渡”字则让这句诗颇具禅味。史湘云最终应该也如同这只白鹤,渡尽劫波,到达彼岸。

林黛玉的“冷月葬诗魂”的确是“清奇诡谲”了一些,但是很符合林黛玉的心境。体弱多病,父母双亡的林黛玉对于生命的脆弱有着切身感受,心中充满离愁别绪,充满对人生有限的焦虑感。

在清冷的月光下,林黛玉一语成谶,所以,史湘云赶紧提醒她。将来,当一切美好都变成回忆之后,那一夜的中秋月色会永远定格在她们心中,月光下少女美丽的哀愁也将始终萦绕心中。

总之,《红楼梦》很好地体现出情景交融艺术的魅力。曹雪芹用优美的笔触,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动容的情景,让读者沉醉其中,品味出人生的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