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马图》今日二度公开亮相,传世名作背后的争议

 沁园春春2016 2022-10-18 发布于江苏

从今天【2022-10-18】起至11月13日,北宋画家李公麟的千古名迹《五马图》亮相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书画精华——宋代书画及其传播”(后期)展览,这也是此作入藏该馆后第二次公开展出

多年来,此作仅见存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珂罗版,真迹一直下落不明。直至三年前,2019年1月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览,传闻早已毁于二战的《五马图》重现人间,一时间震惊了整个艺术史界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

纸本浅设色 29.5x225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当时全球各地的书画爱好者为了能一睹真容,更是在短短40天的展期内纷纷前往,展出场面十分震撼,观看者排起长队,络绎不绝。


艺术史学者、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板仓圣哲直言:“本作自制作完成之时起,即被评为'神品’,且盛名经久不衰,如此货真价实的'神品’得以完好地流传至今,称作奇迹也不为过。”未曾亲见此“奇迹”的观众,或许可借此机会弥补三年前的遗憾。

《五马图》亮相“中国书画精华——宋代书画及其传播”展览  网页截图

可古往今来,越是千古名作就越是充满了争议与讨论,正所谓“人红是非多”,画亦如此。在《五马图》离开清宫后的近九十年里,学者们都依靠着不甚清晰的黑白珂罗版图像进行研究

然而原迹亮相后的三年多时间里,随着越来越多高清图片的释出,围绕此图的题跋真伪、作者归属等诸多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五段黄庭坚题跋,不是一个人?

《五马图》原迹上既没有李公麟款识印鉴,也没有图名。除去乾隆帝的题跋,仅有卷中黄庭坚对前四匹马的题记、以及卷后拖尾上黄庭坚、曾纡的题跋。

卷中黄庭坚题跋看起来整体水平很高,可是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把这四段短题和一段长跋共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五段黄庭坚的题跋似乎并非为同一人所为。

其中四则题记大概可以分为两种全然不同的风格:前两则题记中每个字端正挺拔,笔划较细,结体为纵向取势,并且是跨着纸张的接缝处题写;第三则题记笔用加重,结体为稍扁,好似另一人手笔。

第四则明显与前三则不同,结体为横向取势,字形宽阔,顿笔转折明显,书写者应该另有其人。因此,这四则题记至少由两人(或者三人)所书。

《五马图》卷上四则黄庭坚题记,从右至左依次为

第一则题记:右一匹元祐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左骐骥院收于阗国进到凤头骢八岁五尺四寸

第二则题记:右一匹元祐元年四月初三日左骐骥院收董毡进到锦膊骢八岁四尺六寸

第三则题记:右一匹元祐二年十二月廿三日于左天驷监拣中秦马好头赤九岁四尺六寸

第四则题记:元祐三年闰月十九日温溪心进照夜白

至于拖尾署名为“黄庭坚”的长跋,其整体水平明显要高于卷上的四则题记,整体更加丰厚饱满,但是与黄氏书法的本来面目还有一定差距。

《五马图》卷后黄庭坚跋:

“余尝评伯时人物,似南朝诸谢中有边幅者,然朝中士大夫多叹息伯时久当在台阁,仅为喜画所累。余告之曰:伯时丘壑中人,暂热之声名,傥来之轩冕,此公殊不汲汲也。此马驵骏颇似吾友张文潜笔力,瞿昙所谓识鞭影者也。黄鲁直书。”

众所周知,黄庭坚以“大字”闻名。但是其经典小字作品亦有流传。将其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庭坚小字经典《雪寒帖》《山预帖》等做对比,便可看出“破绽”。

黄庭坚《山预帖》

纸本行书,31.2×2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例如,《五马图》后黄氏题跋中多数字的“丿”的书写都比较放松,笔力在作者行笔的最后都一一散尽。而在黄庭坚的“标准件”(如《山预帖》)中的“丿”多是紧张有力的,甚至有向上顶的趋势。

《五马图》黄庭坚题跋(左)与《山预帖》(右)中“余”“人”中的“丿”表现方式

此外,在颜真卿大展上卷后还有段曾纡的长题,并未打开。不过随着高清画册的出版、以及东博官方图片资料的公布,这段跋文的面目也随之清晰起来。传世曾纡可靠的书法作品当属怀素(传)《自叙帖》后面的跋文。

《五马图》卷后曾纡跋(上)

《自叙帖》卷后曾纡跋(下)

将二者对比,乍看十分接近。但是不难发现“真曾纡”更加规矩、朴拙,而《五马图》后曾氏题跋则更加机巧、娴熟。

若是将卷尾黄庭坚、曾纡二人的跋文放在一起,似乎是同一种风格,尤其是两者“人”字头的写法极为接近,不排除是由同一位高手书写而成。

《五马图》曾纡跋

《五马图》黄庭坚跋

《黄州寒食帖》虽无苏轼落款,但通过黄庭坚精彩绝伦的题跋便可证明作品的真实性。

然而,根据前面的例证来看,这样的“推理模式”在《五马图》这里并不适用,真假有待商议的黄庭坚题跋,是无论如何也证明不了《五马图》的可靠性。

《黄州寒食帖》卷后黄庭坚跋

人与马,非一人一时之作?

既然不能通过题跋来评判作品的真实性,那就回到作品本身,回到画中的五匹马身上。现存李公麟的“标准件”的判定依旧存在不同的声音

不过,对比目前公认度较高的《临韦偃牧放图》中画马的局部,可以发现《五马图》中的马更加精致、机巧,似乎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很难相信身为士大夫的李公麟,其所画的马何以达到如此“圆滑”“成熟”的程度。

李公麟《五马图》(上 局部)与《临韦偃牧放图》(下 局部)对比

即便如此,若是仔细观察《五马图》中马匹和牵马人的画法和线条,依旧可发现一些“疏漏”。画面中的前三匹马和马倌的结构准确,比例也较为协调,人物衣纹的线条流畅。而第四匹马的后腿有补笔,牵马人的衣褶穿过马缰绳时有线条出现明显错位。

《五马图》中前三位马倌形象

《五马图》中第四段人马图中,缰绳表现得较为粗糙、错乱

第五匹马的马背和臀部线条不够连贯,马倌的手指画得不够准确细腻,与前四位马倌手指的画法明显不同。

《五马图》中前四匹马的尾部与背部衔接方式

《五马图》中第五匹马的尾部与背部衔接方式

因此从这五匹马的呈现结果来看,前三匹马似乎是一个人所作,而第四、五匹马的绘制时间则更加靠后。

美术史学者邵彦曾经指出,《五马图》中“一人一马”的配置,虽然在唐宋之际就已经出现,如新疆阿斯塔纳188号唐墓出土的《牧马图》,但是其最流行时期还是在元代。

新疆阿斯塔纳188号唐墓出土的《牧马图》

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的《赵氏三世人马图》中赵孟頫、赵雍、赵麟子孙三代各牵一马,分三段完成;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人骑图》同样为“一人一马”。

赵孟頫、赵雍、赵麟祖孙三世《人马图》(又称《赵氏三世人马图》 局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赵孟頫《人骑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弗利尔美术馆藏赵雍《摹李公麟人马图》亦是如此,此作名为“摹李公麟”,但不排除这样的“人马图”是当时用来致敬前辈画家的流行画稿。

如此看来,《五马图》中“一人一马”的图像,是否是宋代流行样式,还要打个问号。

赵雍《摹李公麟人马图》(局部)

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画临仿北宋李公麟白描《五马图》中的第一组人马像并敷色

在《五马图》原迹公布后,更是有学者直接提出质疑,南宋人邓椿在《画继》中说李公麟“多以澄心堂纸为之,不用缣素,不施丹粉”,而南唐的澄心堂纸最大的特点就是尺幅狭窄。

回看《五马图》的纵29.5厘米,横225cm,其高度与传世的澄心堂纸接近,但每幅纸的宽度则明显不符合澄心堂纸的形制。而且李公麟画马多是白描不设色,《五马图》中的淡设色又当如何解释......

虽然与《五马图》有关的诸多疑问依旧存在,但其并不能妨碍人们对此作的喜爱。而且原迹的现身和相继的对外展出,对于日后人们对其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据悉,本次亲临现场的观众不仅可以“一饱眼福”,而且可以进行近距离拍摄,这是第一批见到此作的观众未曾拥有的“福利”。

即使不能亲身前往,东京博物馆也已经在线上数字藏品库中,为观众们公布了《五马图》修复后的样貌,其包首、包布、题签、画心、题跋都清晰可见




《五马图》的裱纸、本纸与卷轴

《五马图》之外

除了《五马图》之外,亮相“中国书画精华 —宋代书画及其传播”展览的还有数件宋代书画精品。

“中国书画精华——宋代书画及其传播”展览重要展品清单

米芾早年书法代表作《行书三帖卷》,以及其最晚年的大字名迹《行书虹县诗》。

米芾《行书三帖卷》依次为:

《叔晦帖》24.5cmX29.6cm

《张季明帖》约元祐元年(1086年)26.0cmX34.5cm

《李太师帖》元祐二年(1087年)25.8cmX31.3cm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米芾作《虹县诗》时,正搭乘船只、沿着运河经过虹县(安徽泗县),准备前往汴京(河南开封)就任书画学博士的新职。从诗中形容沿岸的风光,以及米氏潇洒恣肆的笔法,可见其当时的心境。

米芾《虹县诗》(局部)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梁楷《李白行吟图》寥寥数笔,却被是历代无数描绘诗仙李白的画作中笔墨最少却最得神采的一幅。此图可以说是代表了唐五代开始出现至南宋末年逐渐兴起的禅宗人物画的风尚。而目前梁楷可靠的简笔作品,仅存于日本。

梁楷《李白行吟图》

纸本水墨 80.9x30.5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传为“南宋四家”之一马远所绘的《洞山渡水图》描绘的是曹洞宗祖师洞山良价禅师在云游途中,涉水之时见到自己水中之影而恍然大悟的一刹那。此作原藏于圆明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后,几经辗转成为了东京博物馆的馆藏。

马远《洞山渡水图》

绢本设色 77.4x33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金大受《十六罗汉图(之一)》

绢本设色  118.8x51.7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何绍基《行书山谷题跋语四屏》

纸本墨笔 129.9×28.7厘米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东京国立博物馆创立150周年之际,东博再次向世人呈现《五马图》《虹县诗》《李白行吟图》等两宋名迹,亦可见其用心,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1月13日。

-END-

图片来源丨东京国立博物馆等

©️禁二改丨盗用

文字、编辑丨mura



#今日份视频号

往期文章回顾

没了“网红滤镜”,故宫人物画里的宋人众生相

中国嘉德香港十周年(下篇):3650天,嘉德香港的五个关键词

中国嘉德香港十周年(上篇):饮水思源,行稳致远,三代领导者讲述成长史

故事|亚洲藏家竞得青铜重器,市场唯一西周散伯簋,曾借展大英博物馆十年



来源: [在艺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