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谍影”之九:永远的奴儿干城,损毁遗迹也磨灭不了的中国记忆

 我是孤独的星星 2022-10-19 发布于江西

接续前文《“东谍影”之八:间宫林藏返程,遥望中国主权的象征——永宁寺碑》

上一篇章没有讲完奴儿干的历史,我在本章节继续讲。

一、明朝打击残元,纳哈出投降明朝,明朝经略东北。

明朝经略东北,需要行使传统的中央王朝对高丽国的宗主权。这一点,有些东北亚的国外朋友不要吃惊,这是真历史。上文说过,高丽是元朝的女婿国,1368年朱元璋登基的时候,残元政权盘踞在北方,高丽国继续臣服于残元政权。

另外,辽河流域是古代中国农耕领域的最北区域,原则上也是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从秦朝开始的大一统的王朝势在必争。

明朝如果想顺利收复东北,绕不开一个人——元朝名将纳哈出。

元朝的军事实力其实一直不弱,但元朝亡于内斗和军阀割据。当朱元璋等草莽英雄在南方起兵时,元朝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剪灭各地的军政割据势力上。

先说成吉思汗,他是中国人,这句话叫我们的一衣带水的东邻的历史篡改者们很不爽,但我无意为迎合他们改变我的说法。成吉思汗所在的蒙古各部经常被金朝联系蒙古塔塔尔部屠戮壮年男丁(减丁),说明蒙古各部始终受金朝辖制。成吉思汗的曾祖父俺巴孩汗因杀掉金国使者被塔塔尔部出卖而受极刑。119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替金朝在怯绿连河上游剿灭尾大不掉的塔塔尔部,消除了金朝北方的威胁,被金朝丞相完颜襄封为三品官“札兀惕忽里”,就是招讨使、军统领或部落官之意。成吉思汗得到的这个官职提升了他在蒙古各部中的政治地位,可以凭着金朝官员的身份去统辖草原各部,这是蒙古部落在成吉思汗整合下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文章图片1

成陵蒙古历史长卷壁画之《成吉思汗与丘处机》

成吉思汗不会说汉话,但他只要说蒙古语就一定受汉文化影响。因为蒙古语中含有不少汉语成分。如蒙古帝国时期的蒙古语中有“八合识、八黑失、把失”一词,就来自汉语“博士”,这词后来又转变为“把式”一词。当时蒙古人称呼尊贵妇女的词语“旭真”就是汉语中的“夫人”。14世纪初伊利汗国拉施特奉伊利汗合赞和合儿班答之命编撰的世界通史《史集》称太祖的母亲为“月伦旭真”,《元史》与《史集》都将太祖的正后孛儿帖大皇后称作“孛儿台旭真”。编修《史集》的波斯史官解释道:“旭真是汉语妻子的意思,由于他们(斡勒那忽兀惕)住在该国边境附近,故使用了他们的语言。”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金朝中后期的汉化非常深入。从灭辽、灭北宋的金太宗完颜晟时期,就已经开始学习辽国推行汉官制度。1135年,金熙宗完颜亶即位决定直接采取唐朝制度,并兼采宋制。金朝的汉化对统治下的蒙古各部有很深刻的影响。

文章图片2

崂山太清宫成吉思汗圣旨碑

总之,对于中国这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悠久历史,那些蕞尔小国和单一民族国家中的历史爱好者们(在他们国家大约都是历史领域的扛鼎之人)是很难理解的,这一点可以原谅。

成吉思汗手下有一名骁将木华黎,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国土。他的裔孙纳哈出袭王爵,统辖兴安岭左右地区,为辽东方面的地方实力派。元末天下大乱,纳哈出受命担任太平路(今安徽当涂)万户,至正十五年(1355年)为朱元璋军所获,朱元璋因其为木华黎裔孙而“待之甚厚”,后又虑“为人臣者,各为其主,况汝有父母妻子之念”,遂“因资而遣之”北归。纳哈出得以返回辽阳,被元朝封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

纳哈出回到辽东,“据有沈阳之地”,积极参加对红巾军的镇压和屠杀,史称“辽东贼皆为所殄”。当时辽东元朝割据势力不少,据《辽东志》,“元丞相也速以余兵遁栖大宁,辽阳行省丞相也先不花驻兵开原,洪保保据辽阳,王哈喇不花团结民兵于复州,刘益亦以兵屯得利嬴城,高家奴聚平项山”。这些盘踞辽东的旧元势力彼此间矛盾重重,“ 互相雄长,无所统 属”。如也先不花与高家奴、纳哈出、刘益等,曾合兵共趋辽阳,并攻破辽阳,“ 虏掠男女畜产,城为一空。”

元顺帝到鸡鸣山(张家口北)时,纳哈出前往觐见,元顺帝将纳哈出升为辽阳行省左丞相,又“加纳哈出太尉、开元王”等官爵。据《明史》载:(纳哈出)“拥数十万众屯金山”,出没于辽东半岛的广大地区,以新泰州(城四家子古城)为大本营,在白城一带不断收拢自关内溃退的故元官吏、将领及军队。

明朝经略辽东始于洪武三年 (1370年) 。是年九月,朱元璋派断事官黄俦等人赉诏赴辽东“诏谕辽阳等处官民”。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以辽东州郡地区并籍其兵马钱粮之数,遣右丞董遵、佥院杨贤奉表来降”。明朝因此设置辽东指挥使司 ,以刘益为指挥同知。但第二年五月间,保保等人发动叛乱,“乘间杀益,走从纳哈出”。

七月,明朝将辽东指挥使司改为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总辖辽东诸卫军马,修治城池,以镇边疆”。辽都卫指挥使司有利于打击辽东其他反明势力,钳制纳哈出南下,为明朝与高丽建立新的宗藩体系创造了条件。

洪武六年(1373年),“尽收辽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至洪武八年 (1375) 前后,辽东旧元势力“诸巨魁多以次平定,或望风归附,独丞相纳哈出拥二十万众据金山,数窥伺辽”。 纳哈出独拥 20 万之众占据金山,既可以窥伺南下辽东,又可北联北元而东接高丽 ,维系北元与高丽的亲密关系。

纳哈出积极干预高丽内政。例如洪武七年(1374年) 九月高丽国王王颛被弑。《高丽史》载: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纳哈出“遣使来问:'前王无子,今谁嗣位耶?’”最后北元封沈王暠孙脱脱不花为高丽王。高丽与北元重新建立宗藩关系。纳哈出积极与高丽交往,力邀高丽共同夹击明朝的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防明朝势力进入辽东。

纳哈出频繁驱兵南下,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至洪武十二年(1379年)与明朝有过七次征战记录,“纳哈出在辽东,前后杀掠守御官军二万余人。”

朱元璋首选招抚纳哈出。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给败退漠北的元顺帝写信:“朕今为君熟计,当限地朔漠,修德顺天,效宋世南渡之后,保守其方,弗绝其祀,毋为轻动 ,自贻厥祸”。同时写信给纳哈出 : “将军昔自江左辞还,不能音问十五年矣。近闻戍守辽阳,士马强盛,可谓有志之士,甚为之喜。兹因使通元君,道经营垒,望令人送达。”

洪武三年(1370年) 五月,明军攻克北元新都应昌,残元势力很难再对明朝构成威胁。朱元璋再次致信纳哈出,告知明朝大军所向披靡和众藩来朝的盛况,望纳哈出能像“昔窦融以河西归汉,功居诸将之右”。此后朱元璋数次写信给纳哈出,恩威并施。

洪武八年(1375年) 十二月,纳哈出乘“天寒水结”之机再次入寇辽南,明军大败纳哈出,“纳哈出仅以身免”。洪武十一年 (1378年)十二月,朱元璋得知北元皇帝爱猷识理达腊病死以后,再次致信纳哈出,希望他早日归顺明朝。纳哈出仍没有回应 ,不过从此对辽东明军的骚扰却基本停止了。

洪武十七年(1384年) 十一月,时任江西布政使司参议的故元降将胡昱向朱元璋建言:“纳哈 出名虽元臣,其实跋扈,然其麾下哈剌章蛮子、阿纳失里诸将,各相猜忌,又势孤援绝,若发兵击之,可一举而擒也。”但此时明军一直用兵云南,在解决云南前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之前,明朝是没有足够的力量用兵纳哈出的。

云南问题解决以后,朱元璋对纳哈出失去耐心。洪武二十年(1386年),明军大军压境 ,纳哈出请降,盘踞辽东20多年的纳哈出势力最终得到解决,为明朝建立与高丽的宗藩关系扫清了障碍,也为明朝统一东北地区清除了重大障碍,沉重打击了残元势力。朱元璋在南京封纳哈出为海西候,赐铁券丹书。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纳哈出从傅友德往征云南,途中卒于武昌舟中,葬于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时代降服了纳哈出,从此东北地区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怀抱。

二、永乐大帝设奴儿干都司,亦失哈十下奴儿干城,巡视库页岛和北海道。

明朝对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的正式行政管理要到永乐时期。

洪武时期,明朝不断加强对东北的经营管理,积极派员对黑龙江下游吉列迷等族 “累加招谕” 。但因残元余势力还没有肃清 ,《重建永宁寺记》记载,“洪武间,遣使至其国而未通” 。但中央王朝的向心力越来越大。

据《明太宗实录》,明成祖朱棣即位当年(1403年), 即派邢枢偕同知县张斌等人前往奴儿 干 , “至吉列迷诸部落, 招抚之。”

奴儿干,一作耦儿干、弩而哥,或作纳尔干,《满洲源流考》译作尼噜罕或尼噜干。尼噜罕,满语“国画”之意,表示这里山川如画,风景优美。元代黄缙撰《鲁国公扎剌尔公神道碑》中描述: “东征元帅府道路险阻,崖石错立,盛夏水活,乃可行舟,冬则以犬驾耙 行冰上。地无禾黍,以鱼代食……斡出、吉烈 ,偏居海岛 (库页岛、北海道) 。” “况其地不生五谷,不产布帛,畜产惟狗。或野人养驾□,运□□□物,或以捕鱼为业,食肉而衣皮,好弓矢。诸般衣食之艰,不胜为言。” “人有女直或野人、吉烈迷、苦夷。非重译莫晓其言,……。风 俗之异,弗能备举。”描述了奴儿干地区的地理和风土人情。

永乐七年(1409年) 夏初,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卫地方官员忽剌冬奴( 蒙古族) 等六十五人进京( 南京) ,复奏奴儿干“其地冲要,宜立元帅府”。

文章图片3

《坤舆万国图》记载奴儿干都司设114卫,20所,“其分地未详”指女真人在东西伯利亚北部分布不详,极北极远

明成祖据其所请,于是年闰四月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是明朝的第十八个都司。永乐皇帝任命康旺(蒙古族,三万卫千户、东宁卫指挥) 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千户) 、佟答剌哈(佟姓女真族,开原望族,世袭三万卫指挥) 为都指挥佥事,六月又以刘兴为奴儿干都司经历司经历,管辖包括今黑龙江流域和俄罗斯联邦的库页岛 、贝加尔湖、日本北海道在内的东北亚地区。

文章图片4

奴儿干都司附近卫所形势图

奴儿干都司与辽东都司相依相辅,不设州府县乡等民政机构,不隶五军都督府,以都司兼管民政,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为筹建奴儿干都司以及加强边疆与内陆的联系,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 至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 ,亦失哈受命钦差大臣,先后十下奴儿干城,“抚谕慰安”各族边民。

洪武二十年(1386年)纳哈出归附明朝,被封为海西侯,明朝开始经略海西女真地区。亦失哈,一作亦什哈,又名亦信( 亦作易信),海西女真族人是明成祖和明宣宗时期的宫廷太监。亦失哈兼通女真语与汉语,既熟知东北风土民情,又知悉明朝典章。永乐五年(1407年)亦失哈奉命招谕兀里奚山卫女真,赴京被授为指挥佥事。

据《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亦失哈此行考察奴儿干等地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并建立完善管理体系,确立朝廷对奴儿干都司的有效统治。

永乐九年(1411年) 春,亦失哈与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等人及辽东都司辽海卫(治所先置于牛家庄,即今辽宁省昌图县昌图镇,后迁至今辽宁省开原市北老城镇) 指挥王瑾等 166 人,率官军1000 余人,巨船25 艘,从船厂(今吉林省吉林市) 起航,经松花江、黑龙江,抵达都司驻地奴儿干城。这是亦失哈二下奴儿干。本系列文章只发表于“头条”平台,作者泰岱程硕,其余平台发表的相同内容文章均为抄袭。

翌年冬天,亦失哈第三次下奴儿干。亦失哈带辽东都司百户崔源 和辽东都司所镇抚宋卜花等人从海西出发。这次带去大批生活和生产物资作为赏赉,完成使明成祖“斯民归化”的政策。此次下巡,亦失哈与康旺等以钦差大臣、镇守太监和都司大员身份抵达海外苦夷(今库页岛、北海道) 之地,视察兀列河卫 ( 永乐八年即1410 年,设于库页岛东部纳比耳河即奴列河流域) 、囊哈尔卫( 又作囊加儿卫,永乐十年即1412 年设于库页岛西岸北部朗格里) 等当地卫所。在此接见苦夷诸民,赏赐衣服、器物用品、谷米,酒食宴饮,盛况空前,受到当地居民普遍拥护和欢迎,这是目前史籍上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高级别的官员首次巡视库页岛、北海道。

永乐十一年(1413年)秋,亦失哈受命在奴儿干城西边、海西水陆城站终点站满泾站( 今俄罗斯阿姆贡河即亨滚河口北侧莽阿臣屯) 左侧的黑龙江边石崖之上,即辽代经幢遗址上,修建了供奉观音的永宁寺。建寺之后,于同年九月二十二日,刻立《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碑高 102 厘米,宽 49 厘米,厚 26 厘 米,碑底座为 38 厘米,碑正面刻 30 行( 每行 64 字) 汉字,即后世通称的永乐碑

文章图片5

明代奴儿干永宁寺附近形势图

永乐十三年(1415年)亦失哈第四次下奴儿干。 据吉林省吉林市东南9公里郊区江南乡阿什村的松花江北岸山上阿什哈达摩崖石刻推定,永乐十八年(1420年)亦失哈第五次下奴儿干。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 亦失哈第六次下奴儿干。十年间亦失哈三下奴儿干,加强了内陆与黑龙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

为嘉奖亦失哈等人,洪熙元年十一乙卯(1425年12月29日),“敕辽东都司赐随内官亦失哈等往奴儿干官军一千五十人钞有差”。辽东都司定辽右卫都指挥佥事崔源等于 “宣德元年同太监亦信下奴儿干等地招谕,进指挥佥事。”据《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和《昭勇将军崔公墓志铭》,宣德皇帝对亦失哈等远赴边疆宣谕很满意,于宣德二年九月壬寅 (1427年10月7日) ,命辽东都司“赐往奴儿干及招谕回还官军钞千户一百锭,百户八十锭,旗军四十锭。”这是亦失哈第七次下奴儿干。

宣德三年春正月壬辰(1428年1月25日) ,“遣内官亦失哈,都指挥金声、白伦等赍敕及文绮表里,往奴儿干都司及海西弗提等卫,赐劳头目达达奴丑秃及野人哥只苦阿等,嘉其遣人朝贡也”。宣德四年十二月壬辰(1430年1月14日) ,宣德皇帝命“召内官亦失哈等还”。

宣德五年 (1430) 八月亦失哈第九次下奴儿干,“敕都指挥康旺、王肇舟、佟答刺哈仍奴儿干都司抚恤军民,又敕谕奴儿干、囊阿里( 位于库页岛) 、吉列米( 明代吉烈迷人,清代费雅喀人、济勒弥人,又称吉里亚克人,今俄罗斯尼夫赫人) 、恨古河( 亨滚河) 、黑龙江、松华江 ( 即松花江) 、阿速江(即乌苏里江) 等处野人头目哥奉阿、囊哈奴等,令皆受节制”。亦失哈于宣德六年(1431年) 返回,都指挥使康旺因年迈告老辞职,朝廷命其子康福袭任。此时,奴儿干都司境内己设 200 多卫,管辖体制十分健全。

明宣宗宣德七年(1432) 春,亦失哈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为隆重的一次巡视奴儿干等地。他与辽东都司都指挥康政和袭父职赴任奴儿干都指挥使的康福,在弗提卫(设于永乐七年即1409年五月) 指挥同知佛家奴等17名官员陪同下,率官军2000人、巨船50 艘出巡。此时,永宁寺被当地吉烈迷人破毁。亦失哈对毁寺者特加宽恕,照旧抚恤居民,深受当地民众拥戴。经众议,委任官员重建永宁寺,命工塑佛,“华丽典雅,优胜于先”。“宣德八年癸丑岁季春朔阳” (即宣德八年三月一日) 立《重建永宁寺记》 碑,此碑高120厘米,宽70厘米,厚32厘米,上 刻30行(每行44字) 汉字,即后世通称的宣德碑,与永乐碑一道被称为永宁寺碑。亦失哈一行和佛家奴等17人返回京师(北京) 朝贡方物,受到朝廷优礼和厚赏。

亦失哈对奴儿干都司的制度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亦失哈巡视奴儿干,据《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依土立兴卫所,收集旧部人民,使之自相统属”。奴儿干都司衙署设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经历、吏等代表明朝中央政府的流官,品秩由正二品递减至正三品及以下,却多数不执行“凡流官不袭”的政策,而是根据奴儿干地区少数民族政治落后的具体情况大多采取“父死子代、世世不绝”的世袭制度。如康旺老迈,由其子袭都指挥使职务,目的在于维护该地区的长治久安。亦失哈及明朝灵活运用这些政策,大大加强了朝廷对该地区的统治。

文章图片6

明朝在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设立了众多卫所

奴儿干都司建立前,明朝已在这一地区设置 了 115 个卫。从永乐七年(1409年) 至正统十二 年(1447年) 先后增设了6 个卫,达到184个卫。另外,还有20个所、58个地面、城、站,简称 184 卫或统称 262 卫所。据《明宪宗实录》成化十四年(1478年) 六月记载,仅海西女真的卫所就达 200 多个。

到明神宗万历时期(1573-1620年),包括正统(1436-1449年) 后改隶奴儿干都司的兀良哈三卫在内的卫所,共有384个卫、24 个所、7个地面、7个站、1个寨,通常简称384卫或统称 422卫所。这些新增加的卫、所、地面、城、站,大多是亦失哈十下奴儿干期间增设的。

永乐十年(1412年) 八月,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海拉尔河支流威托海河流域设只儿蛮卫,在今库页岛西岸北部朗格里的设囊哈尔卫(又名囊加儿卫) ,在今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对岸的黑龙江左侧支流库鲁河( 又作枯鲁河) 流域设古鲁卫,在今亨滚河口北岸莽阿臣噶山( 俄罗斯阿姆贡河口北岸莽阿臣屯) 设满泾卫,在今黑龙江口外俄罗斯南波波瓦河口附近设哈儿蛮卫,在今黑龙江下游右岸蒂尔( 特林) 下数十里外塔巴赫附近设塔亭卫,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市科木附近设可木卫,在设于今黑龙江省桦川县东北宛里城设弗思木卫,同时还设有兀剌卫、顺民卫、也孙伦卫。

永乐十一年(1413年) ,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西部牡丹江口对岸马大屯设斡朵里卫,在今黑龙江省富锦市设玄城卫。

永乐十二年(1414年) ,在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布尔哈通河流域设卜忽秃河卫,在今黑龙江省鹤岗市东梧桐河流域设五屯河卫,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大富拉珲河口富乡屯设兀剌忽卫,在今日俄罗斯阿穆尔河(黑龙江) 下游右侧阿纽依河(敦敦河) 口设哈儿分卫,同时还设 有塔速儿河卫、和卜罗卫、老哈河卫、兀列卫。

永乐十三年(1415年) ,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流域设忽鲁爱卫,在今吉林省辉发河上游支流珠敦河流域设渚冬河卫,在今俄罗斯阿穆尔河(黑龙江) 下游右侧阿纽依河(敦敦河) 流域设扎真卫,同时还设有兀思哈里卫。

永乐十四年(1416年) ,在今黑龙江省萝北县集达河流域设吉滩河卫( 又名吉滩卫),在今吉林省东辽河上游东侧、伊通县以西小孤山附近设亦马忽山卫。

永乐十五年(1417年) ,在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设亦东河卫,在今吉林省饮马河流域设亦迷河卫。

明朝对这些卫所进行有效管理,卫所官员的任命、升降和承袭及卫所的迁移都必须经过明朝的批准行文方为有效,卫所必须服从都司管理,听从朝廷调遣,按时缴纳贡赋,卫所之间如发生冲突必须由朝廷来处理。卫所如有违抗朝廷旨意,即按明律有关条款治罪。

可以说通过都司、卫所制度,明朝对内外东北进行了有效的主权管理,这也与亦失哈十下奴儿干的重要贡献有关。

三、永宁寺两次被毁,沙俄损毁最彻底,奴儿干历史痕迹消失。

亦失哈出使及巡视奴儿干地区,其实质体现了行使明朝的国家主权。

永乐十年( 1412 年) ,亦失哈第二次巡视奴儿干,根据明朝之命,为对当地各部族人民进行思想统治,于永乐十一年( 1413 年) 秋,造寺塑佛,曰永宁寺。《重建永宁寺记》记载:“永乐中,上命内官亦失哈等,□锐驾大航,五至其国,抚谕□安,设奴儿干都司,其官僚抚恤,斯民归化,遂捕海青方物朝贡。上嘉其来,赐爵给赏,劳慰还之。朝廷尤虑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永宁寺的建立,是明朝在此地实行羁縻招抚政策的方式之一。

但亦失哈第十次巡视奴儿干时,发现永宁寺被当地吉烈迷人损毁。《重建永宁寺记》记载:“民皆如故,独永宁寺被毁,吉列迷毁寺者”。吉列迷人是生活于奴儿干地区的几个部落之一。《永宁寺记》载:“惟东北奴儿干国……其地曰吉列迷及诸部野人杂居焉。”吉列迷部落与野人女真部落杂居,在奴儿干地区较为集中。《辽东志》载:吉列迷“着直筒衣,暑用鱼皮,寒用狗皮,……惟狗至多,牵拽扒犁”,说明吉列迷人与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除言语不同外,生产生活方式基本一致”。

宣德五年(1430年),亦失哈带去明朝敕令:“敕谕奴儿干囊阿里、吉列迷、恨古河、黑龙江、松华江、阿速江等处野人头目哥奉阿、囊哈奴等具受其节制。”这使得吉列迷人部落受奴儿干都司的控制程度加强,可能使吉列迷部落心生不满。

亦失哈对毁坏永宁寺的当地人,不但不加以追究,反而“特加(宽)恕,斯民谒者,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加)抚恤。于是人民老少,踊跃欢忻,咸啧啧曰: '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贤良之佐,我属无患矣。’”亦失哈的举措加强了中原、辽东、朝鲜、蒙古与奴儿干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奴儿干境内各族人民与国内其他地区各族人民以及日本等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这种氛围下,亦失哈重建了永宁寺。这一回永宁寺的影响力更加深远,明朝灭亡以后,当地人民还会祭拜永宁寺碑。这就是间宫林藏看到“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间宫林藏作为外国人当然不理解中国人民的心态,这是当地人民对中国国家主权发自内心的认可。

185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律师、驻俄国商务代办佩里·麦克多诺·柯林斯横越西伯利亚,由黑龙江河源顺流而下,直至黑龙江口进行考察,1860年发表《阿穆尔河纪行: 伴随着穿越西伯利亚的陆地之旅,以及满洲、Kamschatka与日本的游记》一书,其中对永宁寺碑这样描述:“这些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永宁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怀有一种神圣、持久和强烈的信仰,这种木片制成的花朵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献礼,还可能加上一头牲畜作为向这个地方的神抵赎罪的牺牲。” 由此可见中国失去外东北地区领土主权后永宁寺碑仍对当地人民有巨大影响力。

直到1856年,俄国瓦西列夫才第一次将永宁寺碑碑文弄明白,才知道明朝在黑龙江流域“创设了地方行政机构,把奴儿干改为省级的都司”。1904年,做贼心虚的沙皇俄国为打断中国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同时灭失中国在当地的主权象征,将两块永宁寺碑拆除搬走,转移到海参崴博物馆中,他们还将永宁寺附近遗迹如石经幢、八角塔等全部毁坏。现在两块永宁寺碑仍在海参崴,其中一碑甚至露天存放,由于保存条件不佳,碑文已经模糊不清。

文章图片7

永宁寺遗址被沙俄彻底破坏后的景象

四、间宫林藏见到来自俄属地区的奇怪捕鱼船只和白色的鲸鱼。

间宫林藏在河北岸见到3艘形状奇怪的船只,打听后才知道这些船只来自亨滚河发源地的俄属伊达人,他们时常沿河而下来此搭窝棚捕鱼。

文章图片8

间宫林藏看到的沦落为俄国人的捕鱼的伊达人

间宫林藏说,“从此开始,下游河中鲸鱼很多,其形状为白色,与普通鲸鱼不同。”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把日本海称为“鲸海”是非常合理的。

据研究,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分布着贝氏喙鲸,成体长约10米,呈纺锤形。这种鲸背部颜色较淡,雄性尤其明显。腹部主要呈深色,有形状不一的白色斑点与斑块。当然日本海也有可能白化的虎鲸。

文章图片9

日本海中的白鲸

下一章节继续讲永宁寺碑。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