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着于沉没成本是"赌徒思想",它会拖垮你

 阿华读书 2022-10-19 发布于广东

今天是持续写作第 22/100 天。


沉没成本,它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决策。 

成本是要向前看的,成本是从此时此刻开始的,过去的已经沉没了,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不要让它制约了你。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理解起来容易,可真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时候,却是很难的,伴随着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斗争的过程。

例如你带孩子去一个游乐场玩,买了票后,孩子感觉特别没意思。

我们大多数家长的做法,还是会让孩子在这里玩,因为已经出钱买票了,付出金钱了,至少觉得要玩够本,不然就感觉自己吃亏了。

如果我们往深层想一下,我们来玩的最主要目的是想让孩子开心并有收获。

这时候更明智的做法就是再找个孩子觉得更好玩的地方,而不要太在乎过去已经付出的经济成本。

既然玩得不开心,就离开呗,过去已付出的成本是没办法改变的,要把它忽略。

过去付出的成本既已无法改变,就不要再纠结,我们要注重当下。

在薛老师的经济学课程里,看到过一个例子。

假如你去影院看电话,在看了20分钟后,判断这可能是一部烂片。

这时候对你来说,要继续忍着烂片带来的糟糕体验(甚至烂电影会对你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继续看?

还是果断离开,把过去原本计划用于看电影的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对你来说,这时候更合适的作法就是果断离开,而不是心疼自己过去已经付出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从而勉强把自己绑在电影院看烂片。

离开去做你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是比较理性的选择,除非你觉得离开后做的事情比看烂片更没价值。

过去已经付出的成本,如果已经没有价值了,那么它就是一种历史成本,应该把它封存、忽略它,无论之前付出的有多大。

更不应该让它成为现在或未来做决策的依据,果断放弃是最明智的。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在一个项目上的投资已经超过800万了,可突然发现这个项目没有前景。

这时候要放弃?还是继续研发?

很明显,理智的做法就是果断放弃、马上放弃。

从而立即把宝贵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前面投入的800万一旦被确定为沉没成本,那么它就是过去已经发生了了、且无法收回的支出。

也就是说,这800万的沉没成本,可以近似理解为已经打水漂了。

它就不能作为我们进行未来决策的依据,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如果发现了没有前景,但觉得前期已经投了800万,而继续在这个项目上死磕,那最终只会亏损更多。

止损不果断,窟窿只会越来越大。

其实,我们把沉没成本理解为试错成本,更有意义,我们在心理上也更易接受。

既然理解为试错成本,那说明它是有价值的,它是前期探索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有谁、有哪个公司?一开始就做对了呢?

无不都是一路付出沉没成本、一路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沉没成本的价值。

另一方面,当它确实被判定为沉没成本后,就要果断放弃,无论你之前付出的成本有多大。

假如你买了一支股票,后来判断它是一个没有前景的烂公司,你就要果断放弃。

无论你之前花了多少时间分析、付出了多少金钱成本,该放弃时就要放弃,如果不舍得止损,只会越陷越深,死死的把你套牢。

你前期付出的研究时间至少证明了这支股票不能碰,那么以后就不会再在这支股票上浪费时间、精力,避免踩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前期付出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是值得的,是试错成本。

只不过,这些成本现在被判定为沉没成本了,我们就要果断忽视它,继续挑选更有价值的公司股票。

既然沉没成本不能作为我们做决策的依据,那我们依据什么呢?

我们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做决策的依据是边际成本与收益,就是现在使自己效能最大化的事情。

在这点上,我们要向人工智能学习。

例如在 AI 和人下棋的过程中,不管AI它已经输了多少局,它都以当下这个时间节点为依据,并计算出自己下一步走哪步棋的胜算概率最大,对自己过去已经失去的、已经付出的,它都全然不顾。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知易行难。

我们人类是感性的动物,我们总是会在意过去的付出。

从某个意义上说,成长就是不断放弃的过程。

我们要学会当机立断,我们要学会过往不恋。

这虽然很难,虽然有些反人性,但是我们要去克服,因为我们要成长,要前行。

因此,不要让过去的付出成为你通向未来的羁绊,我们不做现代化的原始人。

要立足于现在,以当下为时间节点,做出最利于自己的判断,向前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