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低效学习毁掉你的人生!

 阿华读书 2022-10-19 发布于广东
今天是持续写作第 46/100 天


作者 l 阿华

来源 l 持续践行力(ID:ahuaxuexi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hi_a_hua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且也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轨迹,每个人都在其中深受影响。
 
华杉老师说:
 
互联网不是把人细分成不同的圈子,更主要的是把所有人都联结一体,甚至把所有人和所有物联结一体。互联网让大众更大,大到把物都卷进来。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巨大的人与人、人与物的联结体中,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和机会。

这是对个体发展最友好的时代,许多从未听说过的新兴职业,正在不断涌现。
 
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甚至一些世界顶级名校的课程,也已经公开在网上。
 
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成本正在大幅降低,无论你是身处闹市还是偏远的山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公平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学习,学习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可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个体崛起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每个人却越来越焦虑了。
 
有些人每天都在忙着学习,但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却并没有多大帮助。这是为什么?

 
1 
学习的幻觉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普遍越来越大,这也是许多人学习的动力,他们试图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们在学习的投入上,也还是比较积极的。
 
别人推荐了一本书,就赶紧下单购买。
 
看到别人报了某一门课程,也赶紧报名。
 
于是,家里堆的书越来越多,就连书架都"吃灰"了。
 
付费购买的课程也越来越多,手机上安装了各类学习平台的 APP,几乎每个知识服务平台都有购买课程。
 
但是,不难发现,许多书也只是看了前面几页,几乎没有完整读完几本书,而课程也只是看了前几节, 几乎没有完整看完几门课。
 
遇到好的书和好的课程,依然会继续购买,好像只要买了就等于学会了知识一样。
 
这其实是一种学习的幻觉。
 
以为自己学习了,其实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不要说学完后认真实践了,只是刷了前几页前几课,这能算学习吗?
 
这是在刷学习的快感,是在满足学习的虚荣,也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
 
有些人的所谓学习,就是叶公好龙,其实也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在学习而已。


2 
学习金字塔

 
即使把书本看完了,把购买的课程听完了,就一定学会了吗?
 
其实还差得很远。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无论是听讲还是阅读,这都是一种被动学习。
 
而被动学习的知识平均留存率非常低。
 
听讲的平均留存率仅为 5%,而阅读则要好一些,平均留存率为听讲的2倍,即 10%。
 
之所以阅读的平均留存率是听讲的2倍,主要原因在于阅读时节奏可以自己把握,可以放慢一些,主动权在自己,可以调动脑子进行更多的思考。
 
而在听讲时,是需要跟上老师的节奏,是被动式的,而且在听讲的过程中,调动脑子进行思考的时间要少一些。
 
除了阅读和听讲之外,视听、演示也属于被动学习,其中演示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最高,达到了 30%。
 
很明显,和被动学习相比,我们更应该使用主动学习的方式。
 
毕竟主动学习的效果要好很多,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是最高的。
 
即使是平均留存率最低的讨论形式,平均留存率也达到了 50%,远远高于阅读和听讲等被动学习。
 
 
在上图中,列举了三种主动学习形式,即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
 
实践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达到了 75%,而教授给他人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最高,达到了 90%。
 
在有些学习型社群中,大家可以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或许是群主无意识订的规则。
 
但这在无意中也契合了一种更高知识留存率的学习方式,毕竟讨论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达到了 50%。
 
也就是说,我们在采用与人讨论这种学习形式时,平均将有一半的内容会留存下来,是阅读的5倍,是听讲的10倍。
 
当然了,最好的学习方式当然要属实践和教授给他人了。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也即学以致用。
 
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要把学习到的内容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并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实践中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并和其他的知识进行碰撞和连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这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学习,加上知识复利的威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老板虽然读书并不多,但是事业却做得非常成功,也非常有洞察力。
 
他们每天忙着买书和买课程吗?貌似并没有。
 
虽然他们读的书并不多,但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理解,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再总结、优化,然后再用于指导实践。

是谓实践出真知。
 
学到的知识,要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内化,这样知识就和自己的实践进行了连接和粘合,就不容易忘记。
 
当知识的应用场景出现时,脑子中就会自动弹出相应的知识点。
 
相反,许多人学到的知识是孤立的,并没有和自己的实践经历相粘合,即使出现了使用场景,也想不起来到底该使用哪些知识。
 
学到的知识,该用的时候用不上,那几乎等于没学。
 
而平均留存率最高的是通过教授给他人这种形式进行学习,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教是最好的学
 
当我们要教授给其他人时,首先我们要把知识点完全学会。
 
许多大佬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公开直播给大家分享等。
 
通过教授他人进行学习,对于我们的要求更高,同时学得也更加系统和牢固。
 
我之前和朋友一起做财报培训时,无意中就使用了这种知识留存率最高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通过持续的写作,把知识点掌握牢固了,然后又通过当助教这种形式,回答同学们各种问题,从而把知识点学得更加牢固和系统了。


3 
知识转化率

 
除了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之外,知识转化率也是一个衡量学习效果的量化指标。
 
平均留存率指标,它的存在意义在于,指引我们在学习时,尽量选择平均留存率高的学习形式,例如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等。
 
而知识转化率指标,则提醒我们要尽量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提高知识转化率。
 
华杉老师说:
 
知识转化率,理想的标准应该是1000%,就是颜回的“闻一知十”。及格线是300%,所谓举一反三。
 
为什么知识转化率低,是没有“学习学”,没有切己体察、事上琢磨,没有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习就成为“伪学习”,空转。
 
我们无论是了解金字塔理论,还是知识转化率,它们存在的意义,其实都是在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的效果,多应用于实践中,而不是搞形式主义。

4 
李叫兽学习法
 
 
要如何学习,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觉得李叫兽分享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使用。
 
这也是他一直使用的方法,李叫兽正是使用这种"笨方法",才使得他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还曾一度成为了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
 
叫兽在他的文章中分享到,当学到一个相关知识后,可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找3-5个案例,尝试用这个知识进行解释。
 
例如上次在黄执中老师的直播课中,学到了沟通中的上堆和下切技巧。
 
 
可以拿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很会聊天,从不冷场,而有些人却总是聊不下去。
 
原因就在于会聊天的人一直在使用下切技巧,下切是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例如小明说他几个月前去过一趟上海。
 
那么小刘可以从上海疫情、上海的天气、上海人口、旅游景点等方面来接小明的话,也就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下切。于是谈话就可以进行下去了。
 
如:
 
最近上海疫情好严重,还好你是几个月前去的...
上海的天气怎样啊,和南方相比,你喜欢哪个城市?
上海人口有2000多万,真是一个超级大城市啊。
上海有哪些好玩的旅游景点,你都去差不多了吧?
 
以上四种回复都是下切。
 
而上堆和下切则刚好相反,上堆其实就是总结概括。
 
为什么有的人聊天总是持续不下去,就是因为使用了上堆。
 
还拿上面的例子说明。
 
当小明说他几个月前去过一趟上海。
 
假如小刘这样回复:嗯,是应该多出去旅游旅游,多出去走走看看。
 
这就是一句典型的上堆。小刘都总结了,小明就不好往下接话了,所以谈话不容易进行下去。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还有呢?还有呢……
 
例如如何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中,对工作效率进行改进。如何应用于生活中,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当我们学习了上堆和下切,那么就可以应用于平时的生活中,和别人聊天时,如果想要终结就使用上堆,如果想要继续,那就使用下切。
 
3)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虽然这套方法用起来比较费时间,比较累,毕竟思考需要耗费较多的能量。
 
别人学习一个知识点可能需要10分钟,但使用李叫兽的方法,可能需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时间是别人的10倍之多。
 
但这种学习方法效果好,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知识留存率和转化率都非常高。
 
而且,当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不同知识之间发生了连接,从而会产生新的知识。
 
当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多,这个知识网络就会越来越大,知识之间发生的连接机会就会越来越多,更多的可能性也就发生了
 
所谓的洞察、启发、融会贯通等,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我们的知识网络也符合所谓的美特卡福定律。

当增加了一个知识点,并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知识点,而是这个知识点会和其他知识点不断发生连接。
 
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期坚持这样学习,学到一个知识点就内化为自己的,并和其他知识点之间建立连接,长期这样坚持下来,必然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总之,我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用,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为了提高工资效率等,最终会给我们带来改变。
 
正如梅花创投创始合伙吴世春对于学习的理解:
 
最差的学习是学知识,最好的学习永远都是“带来改变”。

学习演讲知识再多,不如改变自己从而敢于站在台前;

学习沟通的艺术再多,不如学习敢于沟通;

学习管理知识再多,不如学习如何敢于管理。
 
所有的学习最根本的,还是改变自己的底层性格和底层思维。学习的真正目的就是把你从原来的段位拉到另一个段位,除此之外的学习都是祸害光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