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宗瑞:神农本草话生机(上)

 流浪的半夏 2022-10-19 发布于陕西
图片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开放  共享  积极  共赢

每周三

12:00 

追更新 · 右上请标星

及时见 · 右下点在看

图片


2021

AUTUMN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NO.1  作者简介

图片

姜宗瑞,男,丁未年生人,祖籍河北省广宗县,中医医师,行医30余年,师承郭灿勋、吉建华、张大昌、黄煌、沈刚(字谦益)等诸名师。现任深圳市中医经方协会会长,世中联经典名方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医学会经方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第二界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出版个人专著《经方杂谈》,主编《伤寒论汇讲》。在《黄煌经方沙龙》、《张大昌医论医案集》、《辅行诀传承集》、《经方论剑录》中任编委。发表《滑石白鱼散中白鱼当为榆白皮》及《略谈神农本草经》等文章。其中《略谈神农本草经》被《中医思想者》收录;《再谈经方的用量》一文,在全国经方临床应用研讨会上荣获二等奖。2012年春应第十一界国际经方班的邀请,讲授《辅行诀与经方》;2015年春应在珠海举办的“首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邀请,讲授《略谈脉经》。在深圳多次参与到省、市级继教项目的学术授课。临床擅用经方治疗心血管、呼吸道、消化道、妇科、内分泌系统等各类疾病,尤其对发热、咳嗽、痤疮、失眠、焦虑抑郁、肿瘤等病症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NO.2  主讲内容

图片

皮肤科群的各位师长,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很荣幸,感谢张苍主任的邀请,也感谢主持人的介绍。今天晚上的题目是神农本草话生机,因为我不会像毛教授那样及时的把图片一张一张发出来,我有一个课件PPT发到微信群大家可以看到,再听我慢慢的唠叨。

首先张苍主任跟我谈要讲《神农本草经》的话题,我就很痛快的答应了,也很高兴。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四大经典的提法,大家知道建国之后它有一个变化,最早的有《神农本草经》后来被剔出来了,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觉得《神农本草经》其实很重要,应该大力的推广,引起大家的重视。第二个原因是我和神农的渊源,大家知道我自诩为是姜太公的后人,所以虽然家谱到明代往上暂时续不上,但是因为姓姜就自以为是姜太公的后人。大家知道姜太公是伯夷叔齐的后人,而伯夷叔齐据历史记载是炎帝的后人,所以我们可以把炎黄子孙具体到炎帝的子孙,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对《神农本草经》格外的重视。

我们先讲四大经典的话题。建国之后最初的四大经典应该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其实有种种原因,没过多久,这“四大经典”说法就改变了,变成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我们不管其他的问题,我们只谈《神农本草经》不应该从四大经典中移出,原因我慢慢展开再论述。

大家知道皇甫谧有一句名言,“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首先皇甫谧是当代的学术权威,怎么也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医研究院院长的职务,所以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且去古未远,他说伊尹是使用了神农本草的药物,撰《汤液经》,张仲景是发挥了《汤液经》,为书十卷,“用之多验”意思是发挥的特别好,用之也有效验。从皇甫谧这句话,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张仲景的渊源是《汤液经》,《汤液经》的渊源是《神农本草》,所以我们搞经方、搞仲景方,不研究《神农本草经》是说不过去的。

图片

历代医家也有很多人很重视本草,很重视《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的关系。邹澍《本经疏证》中他论甘草,他是这么说的“千金方治金创,多系血出不止,箭镞不出,故所用多雄黄、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等药皆用十分,甘草独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则其取意正与本经吻合矣。”所以邹澍的论述是说明治金创在本经里是有,千金外台用的不多,但是张仲景有一个金创方王不留行散,甘草最重。所以邹澍的治学很严谨,因为他不但注重用哪个药,而且注重药物之间的比例,所以他认为甘草量重为主要的药,这个我是特别认可的。

邹澍在论述半夏,《神农本草经》论半夏是这么记载的“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邹澍举了一些例子,我就简单的说一下,他说大小柴胡汤加芒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是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之剂,邹澍《本经疏证》论半夏:“大小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之剂也。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泽漆汤、越婢加半夏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治胸胀咳逆之剂也。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头眩之剂也。苦酒汤、半夏散及汤,治咽喉肿痛之剂也。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肠鸣之剂也。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大半夏汤,下气之剂也。本经主治,惟止汗一语,仲景无专方,余则悉相印。”

邹澍是说张仲景在运用的时候,除了《本经》的半夏能止汗,一个症状没有涉及到,其他的都涉及到了,所以他确实从这个方面来讲,《伤寒论》或者《金匮要略》跟《神农本草经》确实是一脉相承的。

徐大椿在《神农本经百种录》,他也说到,“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自唐以后,药性不明,方多自撰,如《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属,执药治病,气性虽不相背,而变化已鲜沿及。”“宋元药品日增,性未研极,师心自用,谬误相仍。即用本经诸种,其精微妙义,多所遗漏。是以方不成方,药非其药,间有效用,亦偶中而非可取。必良由本经之不讲故也。余窃悲焉!”

徐大椿的意思是啥?说后世的用药有的非常有效,但是规矩法度不严谨了,不如张仲景的严谨,原因是啥?是《神农本草经》不被重视了。所以根据皇甫谧的言论,两位临床大家邹澍跟徐大椿的观点,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的经典地位也不应该被动摇。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话题,说中药学为何称为本草?因为中药学收录虽然以草木为主,但它也有动物药、有金石药,它为啥要叫本草?神农本草经后世也一直把中药学都称本草,为啥称本草?其实我个人的观点不仅仅因为本草占的比例大,是因为草木是春发,生生不已,它生发之气比较旺盛,所以道门是这样讲,就是重生机,所以它都是以木来开始,还是叫本草的意思,也就是草木春发,生生不已之意,是取了这个意思。

今天我们第三个话题也是今天的重点,我们谈一下《神农本草经》中的几味药物举例,徐大椿在《神农本经百种录》中有这么一段论述:我们师门称为八扇门用药“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产之地。”八个方面,我们俗称为八扇门,其中气也好,味也好,色也好,形也好,质也好,还有所生之时、所产之地都比较具体。我仔细研究,唯有性情,还是难以琢磨,比较抽象,而恰恰张仲景的用药也是以性情为主,尤其伤寒的用药是用其性情,这个性情也就是这个药的特性、特质。就像我们现在讲用人一样,也要了解他,要人尽其用,物尽其性,也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今天所谈的药物多注重它的性情,大部分是我自己归纳的,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很多都是师心自用,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就是我们理解本草,理解《神农本草经》除了我们过去的形色气味之外,我们还知道有性情一说。这个性情包括前面提到的几个因素,但又不完全指前面提到的几个隐私,要是把它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的话,可以叫格物致知。儒家讲的“格物致知”也就是深入了解某个药的特性,把它上升到一种理论或者临床取用有效验。

图片

第一味药是桂,我们只称桂不称桂枝,因为桂枝肉桂也是争议比较多的。我在卓著的经方杂谈也专门论述过,这个桂应该是肉桂,不应该是现在的桂枝。今天再简单的说一下,关于桂枝和肉桂的问题,我们不能望文生意,因为它书上说是桂枝,我们就认为是桂树之枝。

其实郭璞有个注释在在本经木桂条,他说“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是说在古代近代郭璞的时候,这三个名字是一物三名,是一回事儿就没有特指的桂枝是桂枝尖儿,肉桂是桂皮等等,没有分法。另外有一个证据就《外台》《千金》在用仲景方的时候,或者用到桂的时候,它就叫桂心它不叫桂枝也不叫肉桂。

桂心是怎么回事?是肉桂去了外层的粗皮,因为它的有效成分都在里层,所以他要去掉外层。这也能说明张仲景用的《伤寒论》的“桂”应该是肉桂,桂枝的称呼应该是莲妮(音同),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改正的,这个是日本朋友的考证,也是可信的。

我查了一下本草纲目,李时珍也单称“桂”,他既不称“桂枝”也不称“肉桂”,他引用苏恭的说法,认为“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而肉少味薄,名曰木桂,亦名大桂,不及小嫩枝皮肉多,其味辛美,一名肉桂,亦名桂枝,一名桂心”意思是粗枝上树干上的皮反而味道很淡,叫木桂也名大桂,说小嫩枝皮肉多,所以叫肉桂味比较辛美,也名桂枝,一名桂心,他这个说法跟郭璞的说法是一模一样的,而且说得更清楚,桂枝应该是指的薄的桂枝,就是小枝上的树皮,而不是树干上的,树干的树皮质量差,但都是树皮,都是肉桂,不是我们后世用的这种桂枝尖。PPT的19页,有一个桂枝的图片,图示的桂枝其实是质量不太好的,因为比较粗,应该正常用桂枝尖儿应该用嫩尖比这更细一点,因为它有效成分都是在皮上,里边的实木是没有有效成分的,所以用桂枝的也应该用嫩尖,不应该用这个比较粗大的,这种还好的,我在药房见到,有的比这更粗,像小手指一样的,应该就是桂木。所以对桂枝和肉桂的问题我们今天不多说了,我理论上还是认为是一律都是肉桂。

但是后来跟着师傅沈谦益,沈先生以后,我师傅的意思是开太阳的时候可以用桂枝尖,其他五经的病都可以用肉桂。我现在临床是这么用的,过去我拜师前所有的方一直都是用肉桂,大家知道《本经》中记载了两种桂,有菌桂和牡桂,关于什么是菌桂,什么是牡桂?诸家的说法也不一样。

图片

卢之颐认为菌桂和牡桂是两种不同品种,有开花不开花,生于巅和生于芽等等的区别。而邹澍则认为是薄的呈筒状者的是牡桂,厚而呈片状者是菌桂,他认为是肉桂的两个不同形状的桂,我现在也没有实际考察过,但我是认同卢之颐的观点。

PPT的23页24页,它是两个肉桂的图片,23页上面这个就是薄的卷成筒状的,按照邹澍的说法这叫牡桂。这个板状的下边24页的比较厚,相反这叫菌桂。这是按邹澍讲,如果按卢之颐讲,那是两个不同的品种,不是这么分的。如果看《本经》的原文,菌桂和牡桂的性味是一样的,它主治有差异,菌桂是“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所以这个“桂”有很好的美容作用。他这里的养精神和颜色,诸药先聘通使就有引经报使的作用,跟我们后世讲桂走十二经也是从这来的。这些作用按照卢之颐的归纳,这叫宣发,都是辛温宣发向上的作用,这是菌桂的宣发。

牡桂它“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明,轻身不老,生南海山谷。”这个作用是下气也好,咳逆也好,有点往下走的意思,所以卢之颐把它归纳为宣摄,他认为菌桂和牡桂的作用,一个是主宣发,一个主宣摄。

其实从我看,不单是菌桂和母桂,桂的本身就有这两种作用,和用量有关。如果常量的话,它就是宣发,重用的话,它是宣摄,因为物极必反,本来是温升的,重了就会有宣摄。再跟配伍有关,桂枝配麻黄、黄芪用的话肯定是宣发的,配茯苓、地黄肯定是宣摄。所以一个与配伍有关,一个与用量有关,同一味药都具有宣发和宣摄的作用,也未必是菌桂和牡桂来区分。提到肉桂,我们现在动不不动就说是辛温,实际肉桂先是辛,后来是甘,这个甘甜之味还是很重的,所以我们把它归纳为辛甘发散为阳,辛和甘都有,它不单纯是辛味。古人记载,因为桂树旁边不长杂草,我认为是目中含金性有消杀之气,其他生命不能长。另外,也有记载,把肉桂削成尖,钉到其他的树里,过一段时间树会死掉。这个我倒没有亲身实验过,但是我有一个案例和这个相似,跟大家汇报一下。

我在河北老家的时候,应该是2010年之前的事,我老岳父血压高,当时我给他开的是葛根汤,甲减,当时用肉桂可能是20g,吃了20天左右,血压就平和了,当时就停药了。过了有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突然去找我了,脸色很沉重,一进门就说你当时给我开的什么药,这么毒。我说怎么了?他说自己煮药把煮完药的药渣倒到一个树下,庭院有棵树,倒到树下。20多剂的药渣每剂20克,过了一个月,树死掉了。所以古人说的肉桂,桂皮钉到树里树会死掉,应该是古人亲自见过的,不是理智上的推测,也不用怀疑。肉桂这个药是很有意思的药,自己本身辛甘发散为阳,生气很重,但又有消杀之气。这个作用我把它归纳了4个字,叫“木中含金”,我们讲特性,桂的特性就是“木中含金”。如果按《内经》的归纳,就是“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辛甘发散的一个代表。从《辅行决》来讲的话“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它是畅发肝木的一个药。关于木中含金的特性,我们临床应用起来也是两方面的,如果三两的桂,比如我们的桂枝汤肯定是生发肝木的,在用五两的时候是这样的,治奔豚,是降的,跟用量有关。它既有可升也可降,升发不够的时候用它升发,升发太过变成病理的时候也用它来平。所以肉桂这个药我们总结从《内经》讲是辛甘发散为阳,是升的,这个总结降冲,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总结,没有矛盾。
关于“木中含金”的应用,木中含金的应用我们当时不理解,《金匮要略·痉湿暍篇》的那两个方。一个是桂枝加葛根汤,一个是桂枝加瓜蒌根汤。这两个方治的都是惊风抽搐,是不是一定是脑炎,起码到惊风的时候,如果按照实风,按我们的温病来讲,那肯定是凉开三宝,怎么还用桂这么温的药,还用生姜、肉桂。后来我就明白了“木中含金”之后,我就知道这是古人的一个奥妙,如打太极一样。你虽然风气太过,到了抽风的抽搐的程度,这肯定是风不太够。他先用桂的木性来顺来,就不会产生对抗,建完了之后它又有金性,也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它停下来,这也是很巧妙的一种用法,所以大家要好好体会桂“木中含金”的特性,在临床用起来会更加灵活。(下周三精彩继续)

文字整理:

相红年中医诊所

和平里医院 任国维

 山西 冯强

最终复核 北京中医医院在读研究生 王思晴

责任编辑:

昌平区中医医院 徐晓静

NO.3 讲课音频

图片

后台审核,下周发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