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日本海军的飞行预科练习生制度

 张洪清 2022-10-1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原刊载于新人物往来社「航空隊戦史」全文略有删节,2022年10月10日首次发表于“战史编译”公众号,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作为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译者认同其原文观点

十五、六岁的“预科练”

昭和五年(1930)签订的伦敦裁军条约规定,日本所拥有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总吨位不得超过英·美同类型军舰总吨位的百分之七十。这样一来,增强海军实力自然而然地就只有增加飞机的数量这一条路可选。

虽然,在此之前旧日本海军就已经逐步开始重视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但是航空兵和其他的兵种不一样,飞机能发挥出多少性能主要取决于飞行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就需要拥有比以往更多的更有天赋的年轻人去学习飞行驾驶技术。于是,在同年六月,以海军飞行预科练习生的名义,招收了首批七十九名练习生。全部都是年仅十五、六岁的少年。

图片

预科练入学(入伍)仪式  练习生着水手服

此后,他们便被授予了“预科练”这一简短的爱称。而他们也并非是就这样直接去驾驶飞机,而是需要经过历时三年的文化学习和身体锻炼之后,才能去学习飞机的驾驶技术。

预科练的培养在位于神奈川县追浜的横须贺海军航空队进行。追浜这个地方位于横须贺军港以北,现在原址已经成为了日产汽车的工厂。从此,便开启了预科练长达十五年的历史。

在结束了预科三年、本科一年的全部教学课程之后,便会被配属到实战部队。不过,后来随着战局的推移,培养教育的期限也开始逐渐缩短。

在追浜时代,预科练的入学率大概为八十人中取一,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其文化课程的设置与如今的高中大体相当,其中数理科目的难度比现在还要稍高一些。当然,也有军事学科—通信、炮术、陆战、机关、信号、信号、运用(包括缆绳的系法以及短艇操船术等)、水雷等等。

夏天早上五点、冬天早上六点起床,然后到了晚上九点才能就寝。整个上午都是文化理论学习,下午则是体育和军事学课程的时间。据说当时有不少人由于日程安排过于严酷导致太过疲劳乃至于上着上着课就睡着了。在三年的预科课程结束以后是为期约两个月的舰上生活。因为就算是飞行员,作为海军的军人,如果没有上舰的经验那终归还是不行的。

昭和十八年(1943)六月,停泊在濑户内海柱岛海域的“陆奥”号战列舰因事故爆炸沉没。当时,就有一百五十三名预科练正在舰上。其中,有一百三十九人不幸在这场事故中死去。

在舰上的实习结束以后,接下来便是期待已久的本科课程,练习生们被分成“操纵”和“侦察”两个不同的术科专业开始投入训练。

海军甲种和乙种预科练制度的诞生

不论是谁,第一志愿都是想到“操纵”专业去当飞行员。不过,也有不少人因为体检的结果等原因,被分配到了“侦察”专业。虽然也会经历一段短暂的低落期,但他们很快便会重新振作起来全力以赴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去。

侦查员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从飞机上发现敌舰那么简单。在海军,侦查员还要负责导航的工作。

由于在海上没有目视参照物,需要侦查员参考风向变化进行计算,做出诸如“现已向西北偏北方向飞行多少多少海里,所以返回航母需要向东南方向飞行多少多少小时”之类的指示。而飞行员只需要遵照侦查员的指示,握住操纵杆专心驾驶飞机即可。因此,侦查员在爆击机(轰炸机)、攻击机、飞行艇(水上飞机)、运输机等机种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岗位。

图片

三菱G3M 九六式陆上攻击机

初期培养的预科练毕业生在昭和十二年(1937)爆发的日华事变(注:即七七事变)中,便早早地走上了战场。或搭乘九六式陆地攻击机从台湾起飞对中国大陆的南部地区实施越洋轰炸,或驾驶双翼的九六式舰上爆击机对中国的机场实施攻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果。

图片

爱知D1A 九六式舰上爆击机

从这个日华事变爆发的那一年开始,海军为了进一步确保航空专业人才的储备,开始招收文化水平更高一些的预科练习生。此前,预科练习生的招收标准是要求高小毕业(注:当时日本采用旧学制,小学毕业后可报考高等小学,学制通常为两年。高小毕业生年龄相当于现在的初中二年级)。而新的练习生制度要求报考学生必须已修满中学四年级(注:旧学制,相当于现在的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全部课程。也就是说,比之前招收的练习生从一开始就大了将近两岁。

新的制度被称作甲种预科练。而此前招收的年纪较小的那批练习生则被改称为乙种预科练以示区别。在甲种预科练习生制度建立起来之后,乙种预科练习生制度并没有被取消,于是预科练习生的培养就形成了甲·乙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与乙种预科练完成全部课程科目直至毕业需耗时两年零六个月相比,甲种预科练的培养时间只有一年零六个月。从第十三期开始,还进一步放宽了甲种预科的报考资格,只需修满中学三年级的全部课程即可报名参加考试。

图片

甲种飞行预科练习生(简称甲飞)第十四期生在进行体操训练

入伍考试淘汰率最高的项目是视力检查。左右两眼的裸视力必须均达到一点零以上才行。不过,如果单眼只有零点八,两只眼睛的视力合在一起可以达到平均一点二的话,也可以过关。

甲种的预科练习生在入伍以后,每一百二十人编成为一个分队,每十五人编成为一个班,一个分队由八个班组成。分队长一般由少佐、或者大尉衔的士官(注:士官相当于我国的军官)担任,各班班长均由下士官(注:下士官相当于我国的士官)担任。

甲种预科练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分两批入伍。由于比乙种预科练年长了近两岁,因此晋升的速度也比较快。虽然和其他的志愿兵在入伍的同时就会被授予与二等兵的军衔一样,入伍后就会被授予二等飞行兵的军衔,但是在一个月之后就会晋升为一等飞行兵,三个月之后晋升为上等飞行兵,半年之后就会晋升为飞行兵长。而后在以飞行兵长的军衔从预科练毕业,开始进入正式的本科操纵训练时,晋升为二等飞行兵曹(相当于旧日本陆军的伍长,约等于我国的陆军下士)。

图片

预科练毕业仪式

迁移至霞之浦

甲·乙两种预科练的培养均在横须贺海军航空队的飞行预科练习部进行。

练习部的房子就建在了航空厂的旁边,房子的背后是运动场。场地内配有兵营、讲堂、理发室、澡堂等配套设施,岸边有悬挂着短艇的吊艇钩。所谓短艇是那种可以供十二人乘坐的大型划桨船。而吊艇钩就是舰上用来吊放救生艇的那种大型机械起重装置。

图片

供训练用的12人桨大型短艇

横须贺航空队作为试验部队,平时还肩负着新锐作战飞机的试飞测试工作。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负责甲·乙两种预科练的培训,由于地方过于狭小施展不开,因此在昭和十四年(1939)甲·乙两种预科练的培养工作均被迁移到了茨城县的霞之浦。

霞之浦基地原本驻扎的是水上侦察机部队,不过在大概三个月之前已经被迁移到了茨城县的鹿岛。培养预科练的新址就建立在该部队的旧址之上。当时迁移至此的练习生,包含甲种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在内,合计约有一千三百名左右。乙种则是从第一期到第十期(昭和五年至昭和十二年间)全部都在横须贺接受培训教育。此后,这个霞之浦便逐渐成为了预科练的标签。

青春热血预科练、

七粒纽扣樱与锚。

今日翱翔霞之浦、

殷切期望冲云霄。

图片

这首由 西条八十 作词,谷关裕而 作曲的《若鹫之歌》便提到过霞之浦。七粒纽扣则是指在昭和十七年末采用的缀有七粒扣子的新式短制服,冬装为藏蓝色,夏装为纯白色。

图片

图片

预科练缀有7枚扣子的短款制服

预科练训练场所的确切地址是在阿见町,现在原址已经成为了陆上自卫队的武器学校。在常磐线土浦车站下车沿湖水步行四千米即可到达。在该校校园的一角筑有一座纪念预科练的铜像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图片

那么,接下来言归正传,在迁移到霞之浦之后,一段时间内教练机的维护和保养都是由霞之浦航空队下属的飞行预科练习部负责。不过,到了昭和十五年的时候,预科练习部就从霞之浦航空队独立了出来,改称为土浦航空队了。然后,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飞行员人手开始出现不足,为了进一步缩短训练生的培养周期,又于昭和十八年设立了新的练习生培养制度—从乙种甄选合格的练习生中挑选出十七周岁以上的,再施以六个月的短期培训,也就所谓的特乙飞行预科练习生制度。

图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听起来略显陌生的名字,就是所谓的丙种预科练。这是一种专门面向普通的水兵、机关兵(注:轮机兵)、主计兵(注:后勤兵)、以及卫生兵之中有志于飞行的人开设的短期速成班。与特乙的培养方式比较相似。

虽然很多人对这种速成的培养方式,究竟是否能够培养出合格的飞行员表示怀疑,但正如下表所列举的那样,丙种出身的人同样也有很多进入了王牌飞行员的排行榜。至于击落敌机的数量,则是陆军少年飞行兵的两倍以上。当然,陆军的少年飞行兵培养制度要比海军的预科练培养制度起步晚了整整四年,这一点也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

预科练出身的王牌飞行员排行榜

图片

如上文所述,尽管都叫做预科练,实际上是有三种(如果加上丙种是四种)。历年招收的练习生,如下表所示,累计超过十九万名。

图片

预科练的速成化

在太平洋战争的战局开始逐渐朝着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的昭和十八年(1943),预科练习生的培养也逐步转变为以速成教育为主,为了尽早让练习生们毕业,英语、汉文、欧洲地理等教学科目已经被尽数废除。数学、物理、化学也只教授与飞行任务直接相关的内容。乙种飞行预科练习生的教育周期也从十六期开始进一步缩短,变成了两年零两个月。而到了末期的第二十期就只剩下一年零十一个月了。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速成倾向。

图片

图片

被预科练称为“红蜻蜓”的九三式中级教练机

乙种预科练的毕业生,在马来亚海战中击沉英国战列舰的陆攻上有,在印度洋击沉英国航母竞技神号的九九舰爆上也有,还有不少是在中途岛海战中失去了航母后落水被救回来的。那些在新不列颠岛拉包尔驾驶零式战斗机,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的大规模消耗战中牺牲掉的飞行员中也有很多是预科练出身。在后来的台湾冲航空战以及菲律宾防卫战中也有大量预科练出身的飞行员战死。

图片

图片

在战争末期开始出现的被称为“神风 特攻”的自杀式攻击中也充斥着大量预科练出身的飞行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乙种12期至18期、甲种9期至12期、以及特乙出身的速成练习生。

由于预科练出身的人很早就出现在了战斗的第一线,因此,虽然军衔低但是驾驶飞机的技术水平却比海军兵学校毕业的指挥官们(主要是小队长、中队长)还要高。就更不要提昭和十九年以后,以“学徒出阵”的名义应征入伍,仅仅因为有一纸大学毕业的证书就成为了上司的那些预备士官了。

预科练出身的人就在内心明知道这些上司靠不住的情况下,依然全力以赴地辅佐着上司,特别是在进行空战的时候,保护了他们。

—全文完— 


由于读者互动功能已经下架,留言小程序出现故障,本号暂无法留言,如有建议可后台私信本人


好消息

由本人与上海译文出版社“让历史感同身受”丛书策划人、著名译者章和言老师、上海飞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声读物《口述历史:太平洋海空战》在喜马拉雅APP-有声集结号栏目上线了,目前限时免费中,请大家敬请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