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丨如何以高质量教研带动高质量教学?把握这15个要点……

 CindyBX 2022-10-20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作者丨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图片

本文约4500字,阅读需12分钟

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主要是五件事: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阅、辅导学生、考试。看起来挺简单,但渐渐出现一些现象:

备课,主要交给几个人备好后拿出来给大家用;作业校本化,变成让老师自己编几道题目;分层辅导,变成了简单的培优辅差;教学方面,有老师抱怨,学校统一推行的教学模式不适合自己所教学科;只分析学生考试总成绩,对教学改进作用不大……

教研活动是教学专业性的基础与保障。教研我们都在做,但解决这些现象的要义就在于,一定要让教研活动指向教学的具体开展,对五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专业化升级改造:

用流程聚集智慧的集体备课,分类与目标更明确的校本化作业,标准与个性辩证统一的教学模式,更系统、完整的学生辅导,科学精准的试卷编制与分析。

图片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并不是简单地把老师们召集在一起备课,更不是把一个学期的课文当作任务分配,让一个老师备这篇,另一个老师备那篇,变成备课的分工。

回到原点来看,备课是老师最常见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而所有的专业工作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建立在丰富的资源的基础之上。

所以,集体备课要把核心两条融入到全步骤中:第一,是否有资源意识,第二,是否有合作意识。

集体备课的第一步,要考察3个以上优秀案例,看看其他好老师备得最好的课的过程、方法。(建议用时20分钟)

医生做一台手术,要看该手术领域里最优秀的医生是怎么做的;设计师完成一个建筑方案,也要参考前辈设计师在同样地理、地质条件下的设计思路。

同样,教师备课前,要考察3个以上优秀备课案例,包括备课内容、PPT、甚至视频课例。

第二步,由一位教师主备,其他老师参与讨论,修改成自己使用的备课。(建议用时20分钟)

所谓集体备课,并不是把别人的备课成果拿来给大家用,根据实际出发、相互讨论才是最重要的。有一个老师主备,建立在三个优秀案例之上;其他老师要参与讨论;最后,老师们根据主备老师的方案修改成自己的版本。

第三步,实战之后再讨论一次,提出修改意见并存档。(建议用时10分钟)

老师上完课以后,有了切身的感受,还要再讨论一次。讨论什么呢?什么地方是有效的,什么地方效果不那么好。

这时,主备老师要马上做出修改,然后存档。如果没有纸面修改记录,等到第二年再来上这篇课文,早就忘记了。

整个过程,第一步大概用时20分钟,第二步20分钟,第三步10分钟,每周的集体备课大约用时50分钟,是值得的。

图片
作业校本化

作业校本化的关键是什么呢?不在于老师们自己编了多少题目,题目可以是老师自己编制的,也可以是从外部借鉴的。

关键在于作业效果。为此,教研组要给每一道题目贴上相应的类型标签,老师们就明白每道题目是做什么用,什么时候用,起什么功能等等。

——作业校本化的核心就是作业分类。

有三种分类方法:

图片

① 教学分类(什么时候用):包括预习题、例题、当堂训练题、课后练习题。

预习题,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的题目;例题,在课堂上由老师讲解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当堂训练题,例题讲完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后马上要练一练,否则他会忘记,没有感受。注意参考表格,把例题、当堂训练题、课后练习题区分开。

② 功能分类(对学生起什么作用):包括知识导入题、知识理解题、知识巩固题、知识拓展题。

知识导入题,是为学生学习知识作铺垫的题目;知识理解题,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知识巩固题,学生理解了,要及时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技能;知识拓展题,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推导出新知识的题目。

③ 难度分类(什么层次的学生用):包括基础题、难度题、高难度题、创新题。

但这只是其中一环。总体来看,作业校本化,需要教研组所有老师静心坐下来,按流程一起讨论:

① 由教研组长提出学科作业模本。包括学科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格式。

② 将每一课的作业设计分配给具体的老师。原则上平均分配,主备 辅备。

③ 确定每一道作业题的类型标准。按教学分类为预习题、例题、当堂训练题和课后练习题,再分别贴上功能标签和难度标签。

④ 作业量评估。可以以中等水平的学生,完成不同类型作业题的时间为基准,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⑤ 作业效益评估。老师讨论使用这一套作业的效果,由主备老师及时调整。

⑥ 作业整理存档。教研组长对一个学期的作业进行整理存档。

图片
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推广

可以说,对教学进行研讨,是学校的教研活动的主体、教研组最重的任务。但是,教研组对教学进行研讨,和某一个老师对教学进行研讨,是不一样的。

比如,语文教研组有25个人,要把他们的教学完全统一起来,比较难,但又不能缺失对教学的管理,对课堂教学步骤、方式、方法的引导。

所以,教研组研讨教学的核心,是抓教学模式,探索和推广教学模式。

在我看来,这项工作的关键就两点:学习逻辑的模式化,模式结构的标准化,但要通过4个步骤来完成:

1. 学习逻辑的建立。

当下,大多数教学逻辑是什么?是教师逻辑,主语是老师,备课时,老师考虑的第一步往往是自己要做什么,完全站在教师角度。

但这是不够的。教学逻辑应该建立在学习逻辑的基础之上,首先要考虑学习知识的逻辑。也就是说,老师备课的时候,要去琢磨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生学这篇课文、这个知识点,第一步要做什么。

这是我们的逻辑起点,很多老师往往没有考虑。

2. 将学习逻辑转化为教学模式。

这是指,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习。老师清楚学生学习知识的路径后,要在教学中真正帮助学生把这几步路走好,而不是只考虑完成预设的教学步骤。

3. 将教学模式转化为评课标准。

完成以上两步后,要把它转化成评课的标准。评课的标准就包括: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基于学生的学习逻辑?教学步骤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学好?教学模式成立的证据何在?按1234列出来……往后,就能依据标准、证据开展扎实的教研活动、听评课活动——很多学校组织听评课活动,效果不是那么好,原因就在于前面三步没有做到位。

4. 开展听评课活动。

有了评课标准之后,就可以开展听评课活动了。这是一种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教研模式。

把这4步走完,课堂教学的专业化改造就完成了。

这里再延展一点,什么是课堂教学模式?核心是什么?

翻阅了大量专家研究资料后,我进行了概括提炼:就是讲授法和活动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如何组合、如何进行结构化——也就是排兵布阵、谋篇布局,在该讲的时候好好讲,该搞活动的时候好好搞活动。

教研组和老师们要特别注意,这两种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不一样。

讲授法要解决4个问题:

① 我把知识说给学生听。要求教学语言准确、精炼。

② 我要让学生认真听。听一个人滔滔不绝讲40分钟是很艰难的,所以老师要进行纪律管理。

③ 学生听好后把我讲的记住了。要求使用记忆教学。

④ 学生考试时把我讲的写在试卷上。老师讲清楚了,学生记住了,但考试时要怎么使用规范化的语言进行表述呢?

活动法要解决的4个问题则是:

① 我为学生设计一个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设计得怎么样?学生能否在这个活动中掌握知识?

②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完成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完成吗?如果不能完成,老师要怎样搭台阶?

③ 学生把自己的活动成果表述出来。学生有活动成果吗?如果连成果都没有,是无法表达的。

④ 学生考试时把活动成果写在试卷上。同样涉及规范表述的问题。

图片
分层辅导的制度与实施

有人说,学生辅导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培优辅差吗?

其实在我看来,学情分析、分层作业和选修课的教学指导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生辅导教学环节。

图片

首先,学情分析。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对学生在本月度的学科学习情况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分为ABC三层就可以了,再分更多没必要。

其次,分层作业。给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作业量和题目类型。否则,一些学生永远完不成作业,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他们还会有学习兴趣吗?

A层,作业量少,设置知识理解题、知识巩固题、基础题、难度题就够了;B层,作业量中等,要加上知识拓展题和高难度题;C层,作业量多,在前面的基础上再加上知识创新题。

最后,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也要进行开发和实施。A层的学生指定选修课,即补差的课,比如数学差一点,就指定数学选修课。B层和C层的学生自由大一点,分别为学科课程和跨学科课程。

这三个方面共同结合起来,学生的辅导工作就做到位了。

图片

试卷编制与成绩分析

面对考试,要关注三件事:第一,怎么出试卷?第二,试卷出得怎么样?第三,学生考出来的成绩怎么分析?

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三张双向细目表。

第一张表,用于编制试卷。

图片

怎么使用?举个例子,本学期一共学了n个章节,就把每单元应知、应会的知识点都排列在表格里,然后选择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分为记忆、分析与理解、运用。比如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记忆,就在“记忆”一栏打勾。

排列出来后,思考这一类型的知识适用于哪种题型,比如需要记忆的知识就适合填空题。难度设置多少?是基础题、高难度题还是创新题?适合放在试卷的哪一个板块?题目编号是什么?这张表填完以后,试卷也差不多编制完成了。

第二张表,用于试卷分析。

图片

这张表的内容和第一张表相比,换了排布,可以完善地分析试卷质量:

· 教材内容是否已经全部覆盖?是否有遗漏?

· 教材的重点内容在题目数量以及分值上是否有所体现?是如何体现的?

· 试题的水平要求是否体现了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

· 试题的难度比例合不合适?

· 题目来源是否做到多元化?

· 题型是否做到多元化?题型与水平要求是否契合?

第三张表,用于教学质量分析。

我们以往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就只是分析总成绩,无法知道哪一个章节教得好,教得不好,对教学改进作用不大。而这张表添加了学生成绩分析板块,囊括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老师的教学情况,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找到具体的薄弱点:

· 统计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的试题得分状况,每一章的平均得分率、高分率、低分率都清晰可见,判断哪些章节、哪些知识点教得好、学得好,每一章的教学目标都达成了吗?

· 统计记忆题、分析与理解题、运用题的平均分值,看哪一种题型的得分率比较高,哪一种题型的得分率比较低,由此分辨出学生的学习水准,并间接推论出教学的得失。比如记忆题得分很高,分析与理解题得分较低,教学就存在偏颇。

· 统计不同难度题目的学生得分率,由此推断学生学习的深度,教师的教学深度又是否适合。

· 统计不同题型的题目得分情况,由此推断学生在答不同题型的题目时,有没有掌握相关应试技巧。

最后回过头来看,什么是专业的学校教研活动?

把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工作的5件事进行专业化的改造,第一个部分的备课有3件事,第二个部分的上课有4件事,第三个部分的作业有3件事,辅导有2件事,考试有3件事情,加起来一共有15件事。专业的学校教研活动,就是要把这15件事情做到位。

《中小学老师参考》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领域新媒体,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方向,为中小学老师群体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引领大家关注最新的教与学模式,让改变从课堂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