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家风故事

 魏维 2022-10-20 发布于中国澳门

我的家风故事

文/张 萍

        我的家坐落在武夷山下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山凹里,山里没有几户人家,每幢房屋依山而建,通往家家户户的是曲延婉转的乡间小路,村子中间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它就是桐木自然保护区麻粟自然村。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时常能分享到各式各样的家风故事,如江西义门陈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浙江郑义门传家九百年孝义故事、陕西汉阴沈氏修身为本、耕读传家的传家宝以及广为熟知的朱子家训等。这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涵养了我们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 而父亲生活中的孝义、勤俭、奉献正是这些良好家风的体现。

      孝义。在村里,我时常能听到长辈们说起父亲和爷爷的故事。听说,父亲很小的时候总爱跟着爷爷漫山遍野的跑,翻遍村子里的每个山头,趟过每一条溪流,采过各种草药,父亲八九岁时就开始帮着爷爷承担起农活。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和爷爷相处的情景已经变得很模糊,但有一事让我记忆犹新,在我十岁那年我慈祥的爷爷离开了人世,子女们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当时父亲没有流泪,而是没有停歇的忙碌着。第二天的下午很长时间没有看见父亲,我便开始寻找起来,后来在屋子边上的一个角落里我找到了父亲,父亲坐在那茫然的望着远方的天空,我轻轻的拍了拍父亲,父亲顿时回过神来给我一个温和的回应,父亲流泪了,他在哭泣!这样的一瞬间触动了我心灵最深处,让我无法忘记父亲对爷爷那种深爱与不舍的悲楚情景。

       勤俭。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十年来,父亲的勤俭美德始终不变。今年的五一节假日我回了趟老家,和往常一样,一回到家就是里里外外的参观,了解近些日子父亲都在忙些什么,家里吃的用的是否会够,参观时我发现家里那台古老的缝纫机还仍然在使用,地上有一大堆被剪掉的旧衣服和布头,旁边有一叠父亲缝补好的袖套、围裙和布袋,这是父亲为采摘春茶所准备的物品,是他昨晚熬夜加班完成的。是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把劳动当做快乐,把节俭当做习惯。父亲依靠自己的勤劳与节俭,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在我成长的岁月里,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这次回家也不列外,清晨五点多父亲就开始上山忙农活,八点多又急于赶回家开始烧饭,当然,为了和父亲能多相处些,我也很早起床陪着父亲,看着父亲那双长满老茧和开裂的手利索的做着事情,看着父亲那张慈祥和温和的笑脸,看着他为我们煮上一顿热腾腾的早餐时,在吃早餐时,他自己却吃着昨天的剩菜剩饭。

       最近,父亲又开始积极参加“勤俭节约”的环保活动,带头对垃圾分类,充分利用可回收垃圾,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些做了肥料,有些烧火煮饭,有些做些小用具什么的,既净化环境,又转废为宝。

父亲不仅勤劳,而且生活朴素,他平时总是穿着一身打有补丁又磨破衣角的迷彩工作服;饮食方面,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此情此景,让我不由的告诉自己:父亲勤俭的良好家风,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要将它代代传承下去,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奉献。说起父亲的奉献,那便是数也数不清,道也道不尽。你若上山做农活,走的很疲劳时也许你会发现有一座简易的休憩亭;你若遇到一条湍急的河流,当心趟不过去时,你会发现有一座小木桥;你若沿山拾级而上,发现山路难走容易摔跤时,就会发现有一根扎实的钢丝绳绑在路旁供你攀扶……没错!这些都是父亲为方便行人做的公益事业。

       听说,前些日子村里的老陈叔生病住院了,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一家人生活上暂时有些困难,父亲把自家的菜园子打开,让老陈叔的家人随时采摘蔬菜。父亲平时总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为人和气乐观。父亲在村里所做的每一件好事,就是他一种无私的奉献,也是父亲崇高的道德品质,也许父亲本人并不这样认为,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得到村里长辈们的一致称颂,他那助人为乐的行为也让附近的许多人崇敬与效仿。

       父亲身上体现着孝义、勤俭与奉献等优良的品质,还体现着慈祥、自强、自立、热心、爱心等的良好家风,这些家风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在父亲身上继续发扬光大。这些品质,在父亲看来,这就是他的传家宝,这就是他一生守护的良好家风。现在的我不仅为人子女,还为人妻,为人母,在工作和生活中应以父亲为榜样,在子女中带好头,把传家宝传承下去。在当今这个喧嚣繁杂、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应该继承这种良好的家风,弘扬这种良好家风,然后推广开来,让这种家风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种时代风尚,让人世间充满和谐、幸福与美好。

作者简介:张萍,女,80后,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工作单位武夷山市吴屯乡人民政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