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课堂|以生为本——教学相长方得其法

 魏维 2022-10-20 发布于中国澳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教学与科研应是高校教师的并重的两项工作。而在职称评定的压力之下,高校教师往往重科研,轻教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做好科研是否就无法兼顾教学?用心教学是否就无法兼顾科研。几位专家学者对如何处理这一矛盾给出了自己的方法。

 

以生为本——教学相长方得其法

        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以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为例》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他说一个不会折磨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他锐意改革,取消教材,要求学生阅读原典。但是对课堂知识的讲授的淡化不代表对知识掌握要求的放松,反而采取传统的背诵默写方式。在忽视本科生学术能力的当下,能坚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种清醒的认知,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一种态度。

《寻梦金陵话红楼》《明清文学的青春解读》是师生合力出版的学生课程论文集,它甚至在专业的研究领域都受到了认可。用心教学,并将教研转化成科研,这是一条清晰而准确的道路。

        福建师范大学陈卫教授在《2017年青年教师课程——诗歌教育探讨》中展示一个热情洋溢、中西合璧、古今相通的学人形象。她是诗人,是学者,更是生活家。她创设博客“旗山诗歌练习簿”,将课堂诗歌写作的练习放在网上,认为一起写诗是非常好的切磋。

她由诗入歌,创设喜马拉雅FM chenway的空间,将原创诗歌读出来,唱出来。她从新诗写作到旧体诗写作,一丝不苟,和学生们共同进步。高校教师正应该有这样的认真与热情:将理论与创作巧妙结合,将创作与教学巧妙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知识,更收获创作的快乐。教师也能在创造性地教研活动中收获了自己的科研思路。

 

茶山

(陈卫 2017年2月25日添加到日历)

茶青气新一坡坡,

白云勤种雨敲蓑,

姑娘巧手忙采叶,

鹊儿声声和山歌。

更多内容可关注喜马拉雅FM chenway的空间

        福建师范大学全国模范教师辜也平教授在现当代文学观摩课上讲授《徐志摩与闻一多》。辜教授的课件信息含量大,很多图片视频是到原址亲自拍摄,力求提供给学生第一手资料,这样的实地调查记录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促进自己科研工作的开展。

        福建师范大学潘苇航副教授《<大学语文>教什么》展示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教学模式。她援引歌剧表演的舞台形式入课堂,一起一落,一颦一笑都巧妙地落在她的课堂讲授重点上,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优雅恬淡,极具感染力。她将大学语文教育分为树德与建言两部分,巧妙运用们我熟知的历史人物(如尧舜禹)和陌生的文本细节(如尧的衣食住行)论说主题:安贫。生动而有力。大学语文教育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大学语文究竟该怎么上,我想潘老师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路。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早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只有抓住历史深处的细节,提供新鲜的知识,以丰富的学识来重新阐释经典,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如今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识课程的开设,大学语文作为中文通识课程的重要部分,现已在多数学校的非中文专业全面铺开。除去要教授学生对文学的美的感悟与阐述外,面向的专业群体不同,大学语文课能否承担一些更实用的功能,以应对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也成为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潘老师采用的方法是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讲授篇目,开出不同的书单,上有益于学生专业发展的大学语文课。我想课堂方法多种多样,但核心还在以学生为本,想学生之想,教师自身先修养魅力,课堂自然充满魅力,通识教育也就达到了效果。

传朱子理学,

作武夷文章。

一起分享,一起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