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谭轶斌 陈妍︱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设计

 新用户79795753 2022-10-20 发布于贵州
图片

(本文约4371字,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

【摘 要】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注重运用语文学科和关联学科的知识与思想方法协同解决问题。命题过程中要确立关键概念整合的命题目标,创设指向目标的真实性跨学科学习情境,匹配支撑情境的适合多学科探究的材料,命制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任务型试题,构建分级赋分的描述性评分标准。目标、情境、材料、题目之间要注重内在一致和动态调整。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情境,语文核心素养,命题设计,协同解决问题
图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包括日常生活情境、文学体验情境和跨学科学习情境。其中,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核心素养测评,侧重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
具体而言,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有如下基本理念:
以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为本位,主要测评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的表现水平,兼及考查关联学科的相关素养,以及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真实复杂问题的解决为重点,运用语文学科和关联学科的知识协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和关联学科知识的运用并不是简单叠加、机械混合的关系,而是注重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深度联结,注重学科知识、学科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整合运用。
以真实情境的创设为关键,导向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注重目标、情境、材料、题目之间的一致性。
根据上述基本理念,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命题设计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关键概念整合的命题目标
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测评命题的灵魂。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命题,应指向并整合语文学科兼及关联学科的关键概念。可以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提取语文学科关键概念并关联其他学科关键概念,整合描述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进而形成命题目标,操作路径如图1所示。

图片 

以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第四学段中“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2]这一描述来确定命题目标为例,先从中提取出语文学科关键概念“解释”与“推断”,然后将其分解细化为“能紧扣文本解释具体词句的内涵和作用,阐释文字背后的意义”“善于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能借助相关信息理解文本中某一片段,判断某种观点”“对于介绍新事物、专有名词较多或结构复杂的文本,能利用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或完成探究过程并形成合理观点”等。
学生“解释”“推断”的表现质量可用不同水平区分,是一个变量。“运用实证性材料”可指向各个学科,形成跨学科可能,因而可关联的相关学科也是一个变量。若关联历史学科,“运用实证性材料”较多指向“史料实证”这一关键概念。整合两个变量即可形成命题目标,如“能辨析史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能辨析史料并提取有效信息,作出合理推断”等。两个变量的排列组合,使得命题目标具有多种可能。
 
二、创设指向目标的真实性跨学科学习情境
情境是语文核心素养测评的重要载体。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3]这一理念反映在考试命题中就是要改进标准化考试,强化在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高阶的抽象概念,是无法直接观测的,但可以通过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的实际表现加以推测。[4]情境越真实,越有利于学生与之产生积极互动。
就跨学科学习情境而言,它更趋向于现实状态下的复杂情境,具有真实性、复杂性、开放性。当然,真实性并不是要求测评情境一定要与现实生活完全一致,它只是相对真实,有学者强调其为“真实性情境”[5]。评价者可根据测评需要,围绕命题目标,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境予以开发和改编,使之更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考查。
笔者设计过这样一个情境:“小宇同学被敦煌文化深深吸引,想制作一本敦煌文化宣传册,并设计了目录。请你帮助他一起来完成具体内容的编写。”该情境构想的源头是一则新闻,即“'五一’安心游——'云’旅游,足不出户看世界”,以及有关“数字敦煌”的多则报道。之所以聚焦“敦煌”,是因为其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文化、历史、地理和美学等多方面的巅峰成就,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包容性和文化传承性。因此,笔者在所搜集的原始素材基础上,以“敦煌”为大背景,以语文学科为主干,整合地理、艺术等,创设了跨学科学习情境。
真实性跨学科学习情境的确定应建立起与所测目标之间的关联。如“制作敦煌文化宣传册”这一情境任务所具有的宏观性、综合性、多元性,使其能够较为自然地承载跨学科测评目标。
又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都有乘坐出租车的经历,从这一生活场景出发,笔者曾设计“参加出租车调价听证会”跨学科学习情境,整合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再如,受校园中的学习交流等活动启发,设计“向外国学生代表团介绍中国名花——白玉兰”跨学科学习情境,整合语文和生物两门学科。
 
三、匹配支撑情境的适合多学科探究的材料
材料是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命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跨学科学习情境初步确定之后,需要寻找、改造、组合相关材料来支撑情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环保、科技、医学、工程、健康、艺术、教育……各种材料都可关注,但测评材料不可信手拈来,而要根据测评目标和所设置的跨学科学习情境,选用合宜的材料,要考虑材料是否多元,是否典型,是否体现时代特点,是否贴近学生阅读体验,是否匹配学生阅读能力等。合宜的材料还应能够引导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应把控好材料的熟悉度,学生过于陌生和熟悉的材料都不可取。过于陌生的材料会让学生望而却步,而过于熟悉的材料又无法触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难以检测学生在情境中应表现出的灵活迁移的品质。例如“制作敦煌文化宣传册”中的敦煌文化,学生虽有所耳闻,了解却不深透,但学生具有旅游、阅读等经历和体验,因此该材料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即使少部分学生对敦煌的熟悉度偏低,也可通过提供的材料减少对情境的陌生感。此外,提供多少材料、如何呈现材料,都关乎情境的开放度,最终指向任务的完成度。
由于跨学科学习情境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此类情境中涉及的材料常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尤其是关联学科的材料大多嵌入语文实践活动之中。
要注意的是,材料的搜集、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情境的创设。“制作敦煌文化宣传册”,受原始素材的影响,原情境为“云游敦煌”。当搜集到的敦煌文化资料不断丰富之后,则应根据任务目标,结合已有材料,对情境作出调整。可见,情境引导着材料搜集的方向、范围,而搜集到的材料在筛选、整合过程中也会影响到情境的创设与调整。在二者相互协调的过程中,跨学科学习情境得以不断完善。
 
四、命制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任务型试题
整套试题的质量,离不开每一道题的命制。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每一道题的命制常常与任务紧密联系,任务则要具有多学科探究的空间。通过真实性情境和任务型试题的命制,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这一主干学科及其关联学科的知识以及整合的思维模式,培育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素养。
以“参加出租车调价听证会”这一情境为例,其中有一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以表格形式呈现,包括“调价项目”“调价前收费”“调价后收费方案A”“调价后收费方案B”等内容。原试题要求学生作为乘客,选出最认可的调价项目并说明理由。学生完成该任务只需作出选择,阐述相应理由,逻辑自洽即可。这样的设计仅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为体现跨学科学习情境的测评要求,将之修改为:“作为乘客代表,按照你对调价项目的认可程度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这就较好地体现出跨学科性,具体见表1所示:

图片 

任务型试题除根据命题目标,围绕所创设的情境和选用的材料进行设计之外,还应明确任务完成的结果,如可行性建议、活动策划书等。
情境、材料和试题共同构成一组完整的命题。设计过程中要整合语文和关联学科的核心素养,综合考量所涉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因而,创设情境、匹配材料、拟定试题,任何一个环节内容的确定都非一锤定音,需要相互协调修正、动态调整。
 
五、构建分级赋分的描述性评分标准
任务型试题多体现出主观性、开放性特征,答案通常是不确定、非唯一的,因此评分标准的设定不能简单化、绝对化,这同样是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的重要保证。
此类命题的评分标准,应凸显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评价。一方面要评价学生在整合信息、理解与阐释、推断与探究、赏析与评价、解释与分析、应对与调整、发现与创造等方面的语文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要评价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运用及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能力,并形成分级赋分的描述性评分标准。
仍以“制作敦煌文化宣传册”为例,其中有一道试题围绕“文化创意”这一任务命制而成:“小宇同学发现了敦煌题材的涂色书《这盛世,如飞天所愿》,但由于网友对该书褒贬不一,小宇对是否要在宣传册中推荐该书感到犹豫,请你对小宇说说你的看法。”试题中还提供了该涂色书的封面以及部分网友的评价。该题评分量表设计如表2所示。

图片

从上述评分量表可见,跨学科要求在此类试题评价标准中被予以充分关注。代码3的表现描述要求“能建立起书名、封面图案与'敦煌文化宣传’之间的关联,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味着学生要调动语言运用、审美创造以及文化自信这些语文核心素养,并整合审美感知等艺术核心素养,将书名与封面图案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形成对该书的评价。
若学生只能单一地用语文学科思维形成解释,没能产生跨学科理解,那么相对应的评价将降级为代码2。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有所缺失,对情境中的材料既没有作出信息整合,又没有进行赏析评价,则用代码1来评判。“未作答”和“回答完全错误/回答与题目毫无关系”这两个表现描述分别被赋予了99和0这两个代码加以区分。这样的评分量表也为教师更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提供了客观依据。
当前,基于跨学科学习情境的语文核心素养测评命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命题的信度和效度如何提高,测评结果如何加以分析运用,非纸笔测评的表现性任务如何设计,教师的命题素养如何提升,该测评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之间如何互通互鉴……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如此才能更好地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0,42,4.
[4]杨向东.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J]. 全球教育展望,2018(10).
[5]刘徽. 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设计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2021(11).

谭轶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陈妍: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2年9月(上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张兰)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