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虑的现代人一定要读闵子骞

 渐华 2022-10-20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家臣阳虎作乱,鲁国上卿季桓子差点丧命。公山叛乱,依靠大司寇孔子的果断,三家大夫勉强逃过不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一贯批评三家,但关键时刻,孔子却对三家施以援手。于是,孔子成了三家当权贵族最信赖“战友”。

季桓子决定赠与孔子一个大礼包:在孔子的弟子中,挑选一位封地费地的一把手,用今天的话,就是在孔子的学生中选一位县长。

孔子学堂是一个丰富的人才库。内政、外交、军事科的优等生,成群结队、质优价廉。孔子周游列国归来后,曾为这些毕业生写过一封就业推荐信。他说,德行科首推颜渊、闵子骞、冉耕、冉雍四人,语言科以宰我、子贡为优秀,政事科以冉有、子路为突出,文学方面则数子游、子夏。后人认定,这十人为孔门十哲,相当于今天的行业十强标兵。

季孙要选一位当费的长官,却犯起了难。在季孙看来,能力马马虎虎就行。以前的费就因为长官能力太强管不住。所以,这次选人,季孙开出的首要条件是德,不是才。品德必须过硬,要对自己死忠。孔子德行科的弟子首先进入了季

孙视线。而其中一人尤得季孙喜欢。他就是闵子骞。

闵子骞以孝著称。《二十四孝》中,闵子骞曾以“芦衣顺母”的典故感动了中国。据说,闵子骞母亲去世后,父亲给他娶了一后母,生下两个弟弟。像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后母对待闵子骞和亲生儿子,天上地下,差别不是一般的大。

文章图片2

天寒地冻,霜满四野。两个弟弟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而闵子骞的“棉衣”却只充塞了薄薄的芦花花絮。一次,父亲和他一起赶车进城。寒风像刀子一样抽在人脸上。驾车的闵子骞手指冻僵,不听使唤,马缰滑落,父子俩险些翻下山崖。父亲很生气,扬手一鞭抽到闵子骞身上。不料,闵子骞的“棉”衣露出了破绽,芦花四处溅开。

父亲大惊,问这是什么缘故。闵子骞才说出了实情。父亲知道后,抱着儿子痛哭。闵父发誓,要休掉那个贱人。闵子骞却咕咚一声跪下来,他说,你就饶了娘吧。他动情地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如果不休后母,只有自己感觉孤单。如果休掉了后母,两个弟弟,也将和自己一样,成为无人怜爱的孩子。父亲默然,涕泪横流。后母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感动。史**载,从此,后母爱他胜过爱亲生儿子。

文章图片3

对于闵子骞,孔子由衷感慨:“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没法不同意他父母兄弟对他的评价”。或许,“芦花顺母”发生后,全家对闵子骞的赞誉,已经达到了让人感觉有些虚伪的程度。孔子知道真相后认为,对于闵子骞来说,这不是溢美之词啊,闵子骞确实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孝顺。孔子弟子中,以孝著称的很多,向孔子请教何为“孝”的也不在少数。而孔子明确称“孝”的,却只有闵子骞一人。

在季桓子看来,请这样一个人来治理屡次闹事的费,再好不过。闵子骞的师弟有若说,一个人如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则很少会冒犯自己的上级;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作乱的,则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转移到同事身上,便是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季孙有理由相信,对刻薄的后母,闵子骞尚能以德报怨,而对自己的提拔和重用,又岂能以怨报德呢。

文章图片4

季孙的邀请,对闵子骞实也是难得的机会。对于孔子弟子来说,学**的一个很大目的,就是得到当权者的青睐,从而顺利出仕。孔子自己都感慨,跟随自己学**三年,不想念着仕途的,很不好找。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闵子骞却坚决拒绝了季孙伸出的橄榄枝。《雍也篇》记载,季孙派人请闵子骞担任费宰。闵子骞告诉传信的人,好好替我辞谢吧。如果再来找我,我就跑到齐国的汶河上去。你们休想再看见我。

《论语》记载,闵子骞服侍孔子的时候“誾誾如也” ,就是很恭顺和乐的样子。可见,闵子骞并不是一个狂狷的人。那么,他为什么要拒绝季孙的邀请呢?《论语》和其他信实的史料,都没有说明原因。

只有《韩诗外传》记述过闵子骞复杂的内心世界。闵子骞刚见孔子的时候,脸上有疲惫的菜色,后来又呈现出鄙夷的表情。子贡问,子骞兄,您刚来时和现在,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表情?闵子骞说,我来自贫寒的乡野,进入夫子之门。夫子内里教我孝道,外在教我先王之法。我很喜欢。出门看见达官贵人的羽盖和龙旗,华美的服饰。我又很喜欢。精神和物质的欲望,在心中如两条巨龙翻腾,终日厮杀,不能决出胜负,所以我很疲惫,脸上有菜色。后来,受夫子的教育越来越深,又和大家一块切磋学问,在内明了出仕和隐居的大义,再出门看见这些高头大马,就象看见了尘土一样。我很鄙视这些外在的浮华。所以,脸上表现出了鄙夷的表情。

文章图片5

闵子骞思想转变之剧烈,超过了孔子的预期。孔子赞赏人出仕,也赞赏人谋财求富。只不过孔子要求,追求这些,不要违背道义。但闵子骞将财富和修养、权力和道德完全对立了起来。所以,这种思想未免点偏激。这或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闵子骞为何如此看不起季孙,看不起季孙提供的工作。季孙不管你是多大的官,我就是不买你的帐。把我逼急了,我惹不起你,却躲得起。实在不行,你就到齐国的汶河上替我收尸吧。

闵子骞不禁让人想起了中国远古著名的隐士许由和巢父。据晋人皇甫谧的《高士传》记载,尧要让位于许由,许由不肯,便逃走了。后来,尧又召许由为九州牧。许由不想听到这些,便跑到颖水上洗耳。这时碰到了正牵着牛来饮水的好友巢父。巢父问许由,你为何在此洗耳?许由回答,尧屡次三番找我出仕,这些邀请的话,污染到了我的耳朵。巢父说,你还是有沽名钓誉之心啊,不然谁能找到你呢?你在此洗耳恐怕已经污染了这里的溪水。于是,巢父牵着牛到上流饮水去了。

文章图片6

闵子骞的拒绝出仕,似乎受到了许由的影响。只不过,面对征召,许由是真逃到了河上,而闵子骞只是威胁要这么做。两相比较,闵子骞的表现更加可信和真实。和颜回一样,闵子骞对物质几乎没有要求,却对精神追求毫不松懈。他们对孔子弟子普遍热衷的出仕,兴趣寡淡。这种苦行僧式的修行,在颜闵看来,里面却有无限的乐趣。

对家人无限好,对父母孝敬到极点,甚至可以宽容他们对自己的虐待伤害。不太把权力放在眼里,对达官贵人敬而远之。对政府的举措,哪怕是一点的过失,都要进行苛刻审查。这似乎就是闵子骞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

细细想来,闵子骞的行为,和我们主流文化的倡导,并不一致。我们的文化强调,在政府代表的国和个人所居的家的排序中,国是第一位的。忠孝难两全的时候,忠往往要占上风。闵子骞不是如此,他的行为中,孝是核心。政府在他心中,不具有优势。他拒绝出仕,拒绝为国家服务,认为权力值得鄙夷。不仅闵子骞,孔子德行科的弟子,大多如此。这着实耐人寻味。

文章图片7

人的成长,伴随着许多无奈。比如工作后,和父母的分别,很多时候,成为常态。时常听到人抱怨,工作太忙,已有好多年,没有回过家。见父母一面,都成了无力实现的奢侈。离开了时间的相伴,空间上的共处,很多时候,“孝”究竟如何实现,没人能够说清。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工作,没完没了的应酬,永无停歇的向上人生路。苦恼,失望,无助,烦闷,纷至沓来,挥之不去。工作中,一个对工作的“忠”,一个对攀爬权力金字塔的“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这是我们希望的生活吗?这不是我们希望的生活吗?

阅读闵子骞,阅读孔子德行科的弟子,我们也许找不到答案。但他们至少告诉我们,除了如此过日子,还有另外一种活着的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