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报道 | 三岔湖初中:城镇化转型,还需精准德育

 盐心Jaffe 2022-10-20 发布于四川

“卓立的三岔湖初中人,立志行走五湖做栋梁,让每一滴湖水都卓尔不群,闪耀光芒……”

2022年9月19日,成都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返校复学第一天,新校歌《闪耀光芒》在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初中响起。

暑假,学校刚搬入三岔湖围湖路毗邻成渝 “未来之城”的新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为原来的近4倍,教学楼采用绿色三星级建筑,各功能室及教育设施设备配置先进、齐全。这是继1992年独立建制后,学校72年办学史上的又一件大事。

这受益于成都东部新区“教育立城”的发展战略。2020年4月28日,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龙泉山脉东麓的简阳一带,成都东部新区设立,给位于简阳的三岔湖初中带来机遇。学校主要生源由原来的农民子女转变为拆迁户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着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成都市实验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区域的教育格局正在重塑。

区域“未来之城”的转型发展,呼唤更高质量的教育,三岔湖初中开始了教育改革探索之路。改革的起点,源于对学生的熟悉。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不同家庭对子女教育有何不同?学校如何促进家校合作?近几年,三岔湖初中开启了以品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为代表的德育改革探索,尝试走进学生心里和学生家庭,从而开展更符合学情的课堂教学。

品格教育,为班级文化注入活力

2015年7月,郑柱到三岔湖初中任校长。此前多年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让他意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习至关重要。乡镇学生的习惯意识普遍薄弱,调任三岔湖初中后,郑柱一直很重视品格教育。从教室物品的摆放到坐立行走、听说读写的规范,再到《论语》《孟子》等读书活动的开展,既有外显于行的习惯培养,又有内化于心的文化熏陶。

学校德育活动也日渐丰富。比如,常规的国旗下演讲,以节日为主题的清明、重阳活动,围绕父母之爱的父亲节、母亲节活动,提升媒介信息素养的《品格少年》小记者站活动……

各班也将品格教育融入班级建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充满爱的班级、勤学好问的班级、热爱运动的班级……

比如初三(四)班,是个自主管理的班级。班主任袁凯琴是位90后,这是她在三岔湖初中带的第一届学生。进校时,班级排名不理想。最让袁凯琴头疼的是,同学们上课不爱发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青春年少时,就是要多尝试、多体验。”袁凯琴回想自己的初中生活:在家和父母“斗智斗勇”,在校品学兼优、热心助人。

袁凯琴想让孩子们释放青春的活力。她想班级管理一定不能只是自上而下的规则约束。她想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班规,一起监督班规的执行,一起向自觉自律的班级迈进。

袁凯琴从小就爱动脑,创意颇多。全国班主任技能培训、龚雄飞与学本教学学习、优秀班主任案例分享,大量的培训给她带来灵感。在她看来,班级管理可以从小组建设开始。从6人一组到4人一组,从老师选定小组成员到自由组队,小组建设不断迭代更新。目前,全班分为13个小组,每组4人,总组长全面负责,其他3人分别负责收作业、听写、考核。如此一来,人人都有负责的领域。小组之间互相考核,考核结果公布在黑板上,老师不定期点评。小组之内相互合作,小组之间相互竞争。

责任、合作与竞争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班级排名冲到了年级第一。最让其他老师惊讶的,还在于早自习、午睡、平日考试,教室里无需老师时刻守着。

分享班级管理经验时,袁凯琴感慨:“学习自我管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同学们也有想偷懒的时候,总想摸索出我出现在教室的时间,我偏不按规律来。他们以为犯了错,勇于承认就没事了,有时我又一反常态,开始严惩。犯错并不可怕,谁不是一路犯错一路成长的呢?我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我也要努力学习,拥有让学生信服的品格和能力。

心理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个体辅导

几年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时,三岔湖初中发现出现心理预警的学生比例大幅提升。原来,抑郁、沉迷手机、威胁家长、离家出走、自我伤害等现象就在身边。

如何理解当今的中学生,学校呼吁全体老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并从多方面提供专业支撑。除了申请科研课题“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还邀请成都七中心理教师陈燕萍给老师们做培训。

“种子教育专家工程”则是更深入的培训,学校1位专职心理教师和24位兼职心理教师成为种子教师,从2019年到2022年,定期跟随陈燕萍及其团队,加强对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心理筛查、心理矫治、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提升对学生的帮助力度。种子教师学习后,还会向其他教师分享。

几年来,全体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专业性有了全新认知。这也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课堂上。语文老师会结合课文讲情绪体认,生物老师会结合身体发展讲青春期心理特征,专职心理教师会讲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班主任会根据班级情况开展班会活动。每逢大型考试,为了舒缓紧张情绪,“种子教育专家工程”老师还会组织考前团辅活动。

除了面向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咨询。刚升入初三的蔡同学就对一次个体辅导印象深刻。

蔡同学从小就不太爱讲话,在学校朋友也少。她来自农村,爸妈小学文化,家里还有弟弟妹妹。爸爸天天早出晚归,挣钱养活一家五口。妈妈从早到晚做家务、照看弟弟妹妹。爸妈和蔡同学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交流最多的就是对蔡同学的期许:好好学习,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工作后改善家里境况。蔡同学将爸妈的期许牢记心间,在学校十分努力,成绩一直不错。但有一次考试,成绩却出现了明显下滑。那几天,蔡同学都闷闷不乐的。班主任留意到她的情绪变化,问她怎么了,得知是考试失利,便宽慰她:“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找到原因,下次就可以避免了。”各科老师也帮助蔡同学分析失分原因,寻找仍需加强练习的薄弱环节。班主任还与蔡同学爸妈联系,让他们多与蔡同学聊天,讲讲各自的想法。老师的关心、父母的理解让蔡同学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内心倍感温暖,学习更有动力。

个体辅导涉及考后心理辅导、早恋心理咨询、网瘾心理矫治等各方面,这离不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升。除了对教师进行专业支持,学校还不断改善硬件设施。在新校区,心理健康中心正在装修,预计下学期就能投入使用。

家庭教育,让家校携手同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三岔湖初中的学生大多来自拆迁户、进城务工或农民家庭,学生的父母辈、祖父母辈,基本上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初中课本大多看不懂,孩子的课业辅导,自然使不上力。老师们常听家长说:“娃娃就交给您了。”

在学业上无法相助,但对子女的关心、交流、引导,家长仍起着重要作用。三岔湖初中家长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每学期都开课,既有面向全体家长的普及教育,也有对新生家长的经验分享。

家长课堂唤醒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但如何进行家校共育,更多的还在于与老师的日常沟通。三岔湖初中班主任多有这样的经历,初一刚入学,家长根本不关心孩子在校表现,班主任只好一一与家长交流。无论表现如何,都告知家长,并询问孩子在家情况,共同商量如何让孩子更好。几轮交流后,有心的家长开始主动询问孩子在校表现。

有些时候,仅是电话、网络交流,不足以了解情况,班主任还会去家访。有些同学的改变就是自家访开始的。

袁凯琴还记得初二时,有个女同学一直没来上课,家长也联系不上。女同学平日喜欢和社会人员来往。袁凯琴有些着急,当她去家访时,发现孩子正在和父母冷战。父母生气,叫了孩子半天也没反应,爸爸撬开孩子卧室门,将气撒在孩子身上。孩子也委屈地哭了,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袁凯琴于是当起了家庭矛盾调解员。她静静陪着这位同学,等她不哭了,再询问发生了什么。

袁凯琴告诉女同学:她明白她的心理感受,也不认同爸爸的行为。可是爸爸为什么这样?还不是她不开门,多半在玩手机吧?女同学有些心虚,认为就算自己有错,爸爸也不应该发这样大的脾气啊。听到这话,袁凯琴知道机会来了,开始组织家庭座谈会。双方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向对方道了歉。之后,女同学和爸爸的关系缓和很多。

家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因材施教,才能做到精准化的家庭教育指导。随着区域城镇化转型和生源的多元化,三岔湖初中的老师们愈加明白,一定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方能适应形势变化。

三岔湖初中新校区

品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在中小学其实很常见,难的是如何落地到每个班级、每个家庭、每个学子。“这些看似与课堂教学无关,但背后关乎家国情怀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家庭的科学养育。”校长郑柱相信,“做好这些工作,就是在为课堂教学助力,就是在为培养心中有爱、脸上有笑、眼里有光、口中有德、手上有艺、行中有思的青少年助力。”

审 | 周春伦

排 | 彭运康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