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巩固一生,“赢”战骨折|世界骨质疏松日

 尚振奇 2022-10-20 发布于吉林

图片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联合发布了2022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巩固一生,赢战骨折”,对预防骨质疏松及骨折,减少由此引发的伤残和早亡意义重大!

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上升,201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高达32.0%。骨质疏松症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未诊断、无治疗的状况非常普遍。患者多在出现疼痛、骨折等严重后果时才寻求诊治,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机。临床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类似的病例:
图片
图片

01

病例1


老年女性,79岁,主因带状疱疹3天入院。仔细询问病史,患者有腰背部疼痛病史近30年。患者15年前出现驼背,身高较年轻时变矮5cm(153~148cm),胸腰段侧位片显示胸12椎体压缩性骨折,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示左股骨颈 T评分-2.8,辅助检查排除了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得以诊断,经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

图片

02

病例2


老年男性,65岁,5年前查体行骨密度检查发现腰1~4椎体T值-2.9,无明显骨痛及身高变矮等症状,未予重视。1月前起床时不慎扭伤腰背部,变换体位时疼痛明显,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及外用膏药,症状无明显缓解,腰部活动受限,就诊于骨科,X线平片检查显示胸1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吸烟史20余年,母亲有脆性骨折史,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明确,开始进行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图片

以上2例患者都错失了骨质疏松的早期治疗阶段,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如果能够提高对骨质疏松的认知和管理水平,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患者可能就不会发生骨折,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改善。


图片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图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随着我国快速出现的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然而全民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不足,筛查率、诊断率、治疗率低。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比例为3.7%,患病知晓率为7.0%。即使在已经发生脆性骨折的患者,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也仅有2/3、接受规范和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不足1/4,常常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骨折后才开始重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成为阻碍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针对该病的防治工作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健康策略层面。


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图片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临床上按照危险因素是否可以改变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其中遗传因素影响骨骼大小、骨量、结构、微结构、内部特征等,对峰值骨量的高低起主要作用,为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等,主要影响成年后的骨丢失速度,但在达到峰值骨量前,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峰值骨量的获得。推荐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作为骨质疏松风险的初筛工具,可用于人群自测或在社区筛查风险人群。


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

图片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需建立在全面的病史采集(包含与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相关的风险因素)、体格检查、骨密度、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骨质疏松症成因复杂,除了增龄导致的骨丢失外,常常伴有其他加重骨流失的复杂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肌少症、慢性疾病及多种药物等,临床上需要仔细排查。详细的了解病史,评价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各种风险因素、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诊治过程中复杂而重要的环节。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判定;二是基于骨密度的判定和/或骨折风险判定。2020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联合美国内分泌学会(ACE)共同发布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见表:

表 2020AACE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1. 腰椎、股骨颈、全髋或桡骨1/3 的T值≤-2.5

2. 低创伤性椎体或髋部骨折(不考虑BMD)

3. T值介于-2.5至-1.0之间且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脆性骨折

4. T值介于-2.5至-1.0之间且高FRAX骨折风险(阈值基于国家而不同)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害?

图片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危害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脆性骨折)。跌倒是老年人骨折最重要的诱发因素,各种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引发老年人的跌倒事件。内因包括: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直立性低血压、认知障碍、视力障碍、感觉障碍、肌痉挛、帕金森病等,外因包括:药物(如安眠药、镇静药物等)、环境因素(如卫生间或浴室内缺乏扶手等辅助装置、滑动的地毯、路障、夜间照明不足、湿滑环境、门槛、台阶等)。

脆性骨折为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需要进行包括手术、药物和康复在内的系列治疗。如果能早期干预骨折的风险因素,预防跌倒,及时进行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可以避免约一半以上的髋部骨折的发生。骨折后规范的治疗和管理,能明显减低再骨折的发生率和致残致死的风险。


总结

图片
综上所述,就人体骨骼而言,尽管进入中老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在个体生命成长期所能达到的峰值骨量以及随机体衰退出现的骨量减少的速度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调整改变的。也就是说,骨质疏松及脆性骨折可防可治。早期预防、及时诊断、风险分层、精准治疗、全程管理是慢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建立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防控体系,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层诊疗、全周期管理的策略,提高全社会对骨骼健康知识的认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在骨质疏松防治中的定位,整合医疗资源,降低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危害,对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巩固一生,“赢”战骨折,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图片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