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方面细剖夯土建筑

 思明居士 2022-10-20 发布于河北

01

土建筑的基本类型

文章图片1

△ 《隐入尘烟》相关片段

上图是主人公马有铁在盖自建的土房子,这个时候同学们就会有疑惑了:

“夯土房是用这种大土砖砌的吗?我老家村里的夯土墙好像没有看到大土砖呀?”

面对这个问题,我只想恭喜这位同学你发现了盲点!

文章图片2

△ 《隐入尘烟》相关片段

1.1 夯土房

其实土坯房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夯土房

“夯土”这个词的这个“夯”字的真实意思是打夯,就是将泥土压实

文章图片3

△夯土过程

我们常见的夯土墙其实更多是将土墙视作一个整体,然后分层压实,所以在墙体的表面肌理上不会呈现出土砖的纹理,而是呈现出一条条贯穿整面墙体的横线。

文章图片4

△ 夯土过程

1.2 土砖房

而马有铁的自建房土坯房的另一种类型——土砖房,从建造过程和墙体肌理上看,也就不同于夯土房。

文章图片5

△ 《隐入尘烟》相关片段

土砖房的建造过程及发展史实际上与砖砌建筑大同小异,而真正具有建造特异性的实际上是刚刚提到的夯土建筑。

文章图片6

△ 夯土过程

那么这里就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夯土建筑的历史由来。

02

夯土的发展史

2.1 地基与室内陆面

其实夯土技术流传至今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但它最早并不是运用在建筑墙体砌筑上,而是在于地基和屋内陆面的建造上

文章图片7

△ 新石器时代

由于在原始部落中,位于聚落中心的大型房屋常作为公共活动场所,其间使用人数多且来往的人也比较频繁,因此在地面会经常被踩踏,久而久之就形成硬地面

文章图片8

△ 原始社会生活

而原始人们发现这种硬地面坚实平整还不怎么会吸水,也就意识到了踩踏屋内陆面居然还有这种作用。为了在各自的家里也拥有这样平整坚实不透水的地面,人民也开始回家踩地板,后来发现用脚踩太慢了,而且万一哪个人脚臭岂不是满屋都是咸鱼味?

文章图片9

所以人们开始使用工具捶打来高效且省力地获得硬地面,夯土技术也就由此产生了。

而之后为了进一步防止室外地面雨水渗入,民居的室内陆面也开始在夯实过程中开始高于室外地面

文章图片10

△ 古代夯实地基

也为了进一步让硬地面更加坚实,也开始在夯土过程中铺入植物的根茎,进行加固,这种类似在混凝土里面加钢筋的方式也标志着夯土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马有铁在砌筑土房时会在土砖里加入秸秆。

文章图片11

△ 《隐入尘烟》相关片段

而与民居相对的公共建筑,则将地面进一步夯实成台基,开始强调仪式性和纪念性

这个时候同学们是不是就会想:

“这个夯筑的台基进一步加高是不是就演化成夯土墙了?”

嘿嘿,恭喜各位华生落入了陷阱。

文章图片12

2.2 城墙建造与版筑

夯土墙虽然诞生于夯土地面和夯土台基之后,但是两者并没有直接演化的关系,而是发源于城墙修筑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对于中国夯土建筑的发展从原始社会一直延续到了清王朝覆灭才渐渐消亡。

文章图片13

△ 古代城墙筑造(素材来源表见文底)

由于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部落间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一些大型聚落发展为城市,为了控制周边弱小部落掠夺资源,简单的土壕和易腐烂的竹木墙防御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城市防御需求,因此古人也就想要修筑高大的土城墙。

文章图片14

△ 古代城墙筑造

而在修筑过程中,古人也有意将城墙形成下大上小的坡形,这样既可以方便运输修筑城墙的物料,又可以增加城墙的高度,不过这种简单堆砌的土城墙遇上暴雨或梅雨便很容易塌方,可能还没等防住敌人,自己就被压垮了。

文章图片15

△ 雷暴与梅雨损坏城墙

因此古人们便将原先仅用于处理屋内陆面的夯土技术应用到城墙建造中来,对堆砌土坡进行人工捶打加工,夯土城墙也就应运而生了。

文章图片16

△ 古代城墙筑造

而且,在这些城墙遗址中,还发现有埋入的奴隶和牲畜,这也表明城墙建造是部落中的一件大事,必须进行祭祀后才能开工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也类似我们今天房地产施工单位开工仪式上的放礼炮和上高香。

文章图片17

△ 城墙中埋入奴隶祭祀

而在造城墙的过程中,一个对于夯土建筑有着革命性的关键技术出现了,那就是版筑

在初中语文课本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有这样一句话:“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而这里孟子所说的商朝大臣傅说,之前就是干版筑的建筑工人。

文章图片18

△ 版筑建城墙

版筑,顾名思义,将泥土夹在两块木板中间,用相关工具敲打挤压泥土,让泥土成为坚实墙体的一部分。而版筑技术至今都还在被广大的农村地区所沿用。

文章图片19

△ 版筑技术

拥有了版筑技术之后,此时的城墙建造就方便高效多了。人们在建造城墙时会先开挖基槽,然后填土分层夯实,夯层的厚度不一致,一般为10至20厘米,每层夯实后再铺一层1厘米厚的细沙

文章图片20

△ 版筑建城墙流程

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夏朝遗址中,其间的城垣遗迹就都是夯土版筑而成的。再到商朝纣王所造的“大三里,高千尺”的“鹿台”也是采用了版筑夯土建墙才能承担较大重量,从而提升建筑高度。

文章图片21

△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虽然夯土结构具有保温性能好、造价低、施工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强度低、耐久性差、外观差等缺陷。

文章图片22

△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

加上中国传统建筑均以木柱、木梁为承重结构,其“墙倒屋不塌”的特性被古人所喜爱,这也就限制了版筑夯土承重墙体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版筑技术到战国秦汉时期还是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建长城。

文章图片23

△秦汉长城

由于北方匈奴对于中原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不断骚扰,战国秦汉年间的夯土长城也就应运而生了。

文章图片24

△匈奴侵扰

其实大肆兴建长城开始于春秋晚期,此时的长城是在山区用石块垒砌,但在平原地区就用夯土版筑,版筑的木制模板往往用用穿棍或穿绳来直接支撑,可以直接控制墙体的高度和斜度,从而建出直立的墙壁。

文章图片25

△秦汉修建长城

但从考古发现来看,战国秦汉的版筑夯土城墙仅是一面墙体,墙体上部是很狭窄的,不像明长城那样可以在上面行走,这种墙体仅仅起到分割阻断的作用,还得配套相应的烽火台等设施才能组成有效的战略防御系统。

文章图片26

△烽火台

而其中的烽火台也同样用的版筑夯土墙来承托建筑。

在西域干旱多风地区,汉代烽火台还采取植物夹层和夯土夹层互筑的技术,利用植物根茎的牵引力,来保持夯土墙的稳定性,这也是汉代夯土墙技术的一个创新。

文章图片27

△植物夹层与夯土夹层互筑

至今在新疆、内蒙古沙漠地带还遗留有诸多汉代烽火台遗址,修筑技术仍能看出十分高超。

接着从汉代未央宫的地基、城墙,再到明朝的平遥古城,亦或是朱元璋修筑的南京城楼,都有着夯土和版筑的影子。

文章图片28

△相关夯土名迹

有关夯土的相关历史发展其实齐马已经讲得差不多了,但是有关夯土更深一层技术特点,齐马觉得这里还是要给各位画图仔补充一下。

03

夯土的技术特点

3.1 用什么土?

夯土的土其实分为两类,一类叫“生土”,就是不作处理的土,一类叫“熟土”,就是将黏土经过反复锄捣后促使土壤中的腐殖质通过发酵流失掉,这一过程也叫做“熟化”,而熟土筑成的墙强度高而且不易开裂

文章图片29

△生土

东晋时期最早记录了“熟土”这一材料,描述其基本可以达到刀锥不入的程度。

文章图片30

△熟土

而发展到了后世,熟土与砂石、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所形成的三合土则成为了最终的夯土材料。

文章图片31

△三合土

3.2 用多少水?

当然在选土的时候,还得看一下泥土的含水率。

文章图片32

△过于干燥的土壤

泥巴太干的话,夯筑的城墙质地就会松散不结实,泥巴太稀的话,那还是跟马有铁一样做成大土砖放太阳底下晒了来砌比较好。夯稀泥的话很容易水分蒸发后墙体开裂。

文章图片33

△ 《隐入尘烟》相关片段

而古代没有实验设备去测含水率,则靠一个口口相传的经验——就是“手捏成团,落地开花”

就是假如这个“熟土”捏紧可以抓成成土团,然后抛下能够散开,这就是最合适的了。

文章图片34

△开裂的土墙

3.3 用什么添加剂?

我们都知道混凝土里面是要加防渗剂、减水剂、缓凝剂这些东西的,那么夯土也是有的。

《宋会要》中就有记载“乾道六年,修和州城其城壁表里各用砖灰五层包砌,糯粥调灰铺砌城面兼楼槽城门,委皆雄壮,经久坚固。”

所以夯土的粘合剂就是我们吃的稀饭,严格一点是米汤,更准确一点则是糯米汤

文章图片35

△糯米加固城墙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帮着贴春联,家里的长辈没有胶水就是刷的一层米汤贴的春联。而夯土中加入米汤,这样不仅能提高墙体强度,还能增加韧性和防渗

例如赣南的燕翼围号称是“可以吃的建筑”,就是因为夯墙时内加入了大量糯米汤,它在风雨中屹立了300多年现在还好好的。

文章图片36

△赣南燕翼围

除此之外,还有上集所提到的会在夯土中植物根茎或者竹片竹丝进行加固,形成了“加筋土。就类似混凝土里加钢筋。

3.3 怎么夯?

北宋匠作少监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就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

文章图片37

△明长城

也就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城墙应当下大上小,且要有坡度,假如高度越高,城墙也要越厚。

04

土建筑不怕淋雨吗?

大家接下来看一下这个片段,这是马有铁和曹贵英在暴雨的天气中保护土砖。

文章图片38

△ 《隐入尘烟》相关片段

这时候屏幕前的各位是不是会在想:

“假如土这么容易溶于水的话,那夯土墙是不是不太防雨防潮?是不是南方多雨地区的夯土房会比较少?”

其实不然。

文章图片39

△ 《隐入尘烟》相关片段

首先呢,夯土墙所处环境并不是越干燥越好。

因为如果环境太干燥的话,土墙表面干燥的速度会远远快于内部干燥的速度,同理,向阳面的干燥速度也会快于背光面速度,干燥程度上的不均会造成墙体出现大范围的裂缝,甚至部分墙体脱落,造成严重损坏

文章图片40

△开裂的土墙

所以适当的潮湿并不是一件坏事,能有利于墙体各部分均衡干燥,所以在我国大陆相对潮湿的沿海地区大量的夯土建筑广泛地分布,比如大名鼎鼎的福建土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文章图片41

△福建土楼

其次,气候较为湿润的地区的夯土建筑往往会在墙体中添加石灰或者贝灰。因为我们初中化学学过,石灰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钙,而碳酸钙不溶于水,所以石灰或者贝灰等就成为了夯土墙的防水添加剂。

文章图片42

△石灰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式

最后,夯土建筑一般会做两个防水措施——“穿雨鞋”和“戴斗笠”。

“穿雨鞋”就是土墙下部不直接落地,而是有着厚厚的毛石基础,这个情况我们在马有铁在搭建自建房框架的时候就可以看到。

文章图片43

△ 《隐入尘烟》相关片段

“戴斗笠”就更不用说了,就是屋顶的出檐保护土墙的顶部和一部分墙身免于直接被雨水冲刷,像马有铁这样很简单地铺一层草皮屋顶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文章图片4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