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神农到秦始皇的一万年(26)秦国崛起:秦献公改革与商鞅变法

 陈德龙k60ofaux 2022-10-21 发布于安徽

战国第二阶段四强争霸,赵和齐的故事我们讲完了,还剩下楚和秦。先简单看一下楚国,最后才说统一六国的秦。

楚国的故事比较简单,在七国当中它的经济和政治制度都最落后的。春秋的时候还好一点,那时候中原各大诸侯国都被卿大夫势力搞得天翻地覆。楚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学习的西周,楚王虽然称王跟周王平起平坐,但本质上是一个诸侯国的框架,下边没有独立的诸侯国,而是分封了一大堆卿大夫家族。由于兼并了大量的淮夷氏族,国内难以实现真正的君权专制。卿大夫家族一边在朝廷里瓜分了高级职位掌握中央政权,一方面在自己的封地里当土皇帝,有兵有地有民,相当于一个半独立王国。春秋时代楚国和中原诸侯都是这个样子,大家差不多,楚国仗着自己地盘大人口多资源丰富,算得上是春秋一霸。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它就不太行了。中原各国纷纷变法削弱卿大夫的封建势力搞君主集权,迅速变得强大起来。楚悼王学习魏国,依靠吴起变法,也骤然强盛,但它的贵族势力还是太大,楚悼王变法变到一半,很神秘的“暴病身亡”。这个时候正好吴起带兵在外边跟魏国打仗,不在首都。所以楚悼王的暴病身亡非常可疑,很可能是被几大家族合谋给搞死的。

楚悼王一死,这些贵族势力立刻反扑把吴起给杀了,吴起搞得那些废除世亲世禄制的制度也基本上废了。后面一直到楚国灭亡,这个国家都没有完成军队的统一管理,就更别说整体的去封建化和废除贵族世袭制了。

楚国的军队,楚王能直接指挥大概百分之四十,不到一半,剩下的百分之六十就掌握在屈、景、昭三大家族手中。著名的诗人屈原就来自于三大家族中势力最大的屈氏家族。屈原是想学习吴起搞改革的,想要争取楚王的支持、自己革自己家族的命,最后失败了,被放逐以后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离骚》。后来楚国被秦国灭亡的时候,楚国人就发誓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字面意思好像是说哪怕只剩下三户人家,也一定要立志复仇灭秦,听上去挺悲壮的。不过人家这里说的“三户”是指的屈、景、昭三大家族,其实意思是只要这三大家族不灭,楚国就有复仇的希望,楚王家族灭了并不会动摇楚国的根基,是这个意思。

楚兵其实很强悍,南蛮嘛,打起仗来非常凶狠,中原地区的军队遇到楚军都不太敢跟他们正面冲锋,冲不过。但它的问题是一盘散沙,出去打仗都是几大家族自己带自己的军队,联合行军,没有办法进行统一指挥。这种情况在春秋时期可以,各国都是这么打仗的,到了战国时期就不行了,中原各国已经完成了各自的军事改革,建立了君主对军队的绝对权威。行军打仗的时候,君主授权的统帅具有独断专行的权力,军事纪律相当严厉,可以说是如臂使指、指哪打哪。楚军这种散装的军队碰到秦军、魏军、齐军就都不太打得过了。不过它始终是战国七雄里边地盘最大的国家,在秦国灭蜀之前,它领土面积差不多相当于另外六国领土加起来的总和,长江以南的地盘基本都是它的,横跨东西,从今天的重庆地区经过湖南江西一直到江苏,同时跟秦国、魏国、韩国、齐国接壤。中原那些国家都号称千里之国,齐国和赵国最强的时候也就号称两千里之国,只有楚国号称五千里之国,可见它国土的广大。强盛的时候带甲战士上百万,战马上万,战车超千乘,论军队数量也是天下无人能敌。

吴起虽然被杀了,世卿世禄制度也保存下来了,不过吴起从魏国带过来的一套系统的法律还是被楚国继承了下来。它就靠着这套法律建立了一个还算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框架,为战国时期勉强维持着一个强国的体面,在战国争霸里边扮演一个“超级配角”。四国围攻魏国的时候它出兵了,围攻秦国它也出兵,五国伐齐它也出兵,还单独跟秦国、齐国都反复开战,十处敲锣九处有它,不过单打独斗的时候总体来说胜少负多。在玩谋略上,它也不如中原各国。楚怀王的时候,因为经常被秦军入侵,占了它六百里地,就去跟齐国联盟。秦国一看这不行啊,有危险,就派宰相张仪去跟楚怀王说,只要跟齐国绝交,就把那六百里地还给楚国。这种简单粗暴的谋略,楚怀王竟然真的相信,派人去跟齐国绝交。事情办完了,秦国立刻翻脸说只给六里,不可能给六百里。楚怀王大怒,派兵去攻打秦国,深入秦国过境,结果齐国在背后准备进攻楚国,只好撤军,最后是两头吃灰。后来秦国又威逼利诱楚怀王去秦国控制的武关谈判,楚怀王竟然真的去了,结果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被秦国长期软禁在秦国,最后死在了秦国。

看起来,楚国人在外交谋略上也是南蛮风范,就是一根筋,总体来说比较实诚,谈不上是君子,但真小人是可以的,至少不是伪君子,因此也经常吃亏上当。楚怀王被骗到武关去软禁这件事情,秦国确实是不讲道义之极,在楚国人民心中点燃了长久的怒火,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名言就是在楚怀王死了之后,楚国大夫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而说的。后来秦国当真是被楚国遗民给灭的,攻入秦朝首都咸阳的刘邦和屠杀秦始皇家族的项羽都是出生于楚国,项羽更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后裔。虽然他们跟楚国三大家族没有直接关系,但确实是楚人把秦国给灭了。所以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这种严重不讲道义的行为,还是真的遭了报应。

楚国的事儿就简单说完了,最后说战国七雄里边真正的主角——秦国。

秦国在春秋以前的故事前边讲过,他就是周王一个养马官员的采邑,因为犬戎入侵西周东迁,秦人留在当地驱逐犬戎,周王就把整个关中平原分封给了秦国。一些老牌封国在开国的时候,周王都会塞给他一堆贵族担任卿大夫,有些关键职位还是周王直接任命的。晋国的贵族家族有些就是开国的时候跟着晋国的国君一起过来的,有一些连官位都是周王给定的,晋国国君无权任免。所以它天生就是贵族政治而非君主专制。秦国就没有这个历史负担,分封的时候国君自己就就是个子爵,下面不存在其他贵族,它的地盘也都是自己打出来的,天生的就没有什么世卿世禄的卿大夫家族来分权。后来国家大了,也学习其他诸侯国搞了分封,形成了贵族阶层,不过这种后天形成的贵族根基比较浅,国君的权力一直相当稳固,统治阶层也非常重视按照军功来论功行赏,这是它跟其他诸侯国差异最大的地方,也是它在战国争霸中能笑到最后的根本。

受犬戎入侵的破坏,关中地区文明程度一落千丈,等到秦国收复关中,那基本上就是一片荒野,人民死伤殆尽、土地大量废弃,从零开始建设。整个春秋时期,秦国都比较落后,跟楚国一样,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之国。到了战国初期,发生了一件扭转秦国国运的大事情,就是在魏国流亡了三十年的秦国公子嬴连回国夺取了君主的宝座,这就是秦献公。

秦献公的父亲秦灵公死后,秦国内部发生政变,秦灵公的叔叔夺了权,这是秦简公。秦灵公的合法继承人——公子连为了保命,就跑到了魏国。秦简公其实也挺猛,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又开始对土地按照面积来征收粮食税负,改革了井田制,这些都是削弱贵族特权强化君主集权的改革。当了十年国君去世了。他的儿子继位,是秦惠公。秦惠公当政十三年,比较保守不思进取,没有啥突出政绩。这段时间正好赶上魏国李悝吴起变法,吴起带兵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和函谷关,彻底封杀了秦国往中原发展道路,把秦国打成了一个西方的边陲小国,这是秦惠公当政最大的失败。

秦惠公死了之后,他的儿子秦出公继位。秦出公只有两岁,就由他的母亲实际执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太后当政。这个事情看起来很普通,因为后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太后当政,今天的读者早就见怪不怪了。但在当时可一点都不普通,因为太后的权力是来自于君主权力的,只有在世袭君主的权力非常稳固的情况下,才会有太后当政的情况出现。之前西周和春秋各国都是贵族政治,政权把持在贵族家族手中,君主的权力大小完全看君主本人的才能和魄力,只有铁腕的成年君主才能真正掌权。一个两岁小孩继位,在各大家族眼里那就相当于没有国君,根本就不会理会太后说什么,朝廷的大小事务几个家族自己商量着就定了。秦国居然搞出来这么“先进”的太后当政,这也是它国内贵族势力弱小、专制君主权力稳固的一个表现。

秦国的大臣们对太后当政这种事情很不满,特别是秦惠公当政十三年丢了河西之地和函谷关,已经是有亡国危机了,大家都觉得执政方针路线问题很大,现在又来一个太后当政,秦国再这么胡搞下去不是很快就要完蛋了?要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终止这个局面。大臣们想起来逃亡魏国的公子连。他不仅是秦灵公的合法继承人,还在魏国流亡了二三十年。这个时候正是魏国最强盛的时代,李悝吴起变法威震天下,各国都盯着要向魏国学习。走魏国的变法路线是秦国有识之士们的一个共识。大臣们经过跟公子连的密切沟通,双方达成一致,迎接公子连回国。

公子连刚一踏上秦国的国土,太后派出的军队就来准备逮捕他。但深居宫中的太后根本不知道,这些都在大臣们的计划之中。负责逮捕公子连的军队刚出首都,就成了迎接护送新君登基的卫队。公子连带着他的新卫队返回首都,杀掉太后和秦出公,登基当上了国君。

秦献公在魏国流亡二十多年没有白混,很深入认真的学习了李悝吴起变法那一套,回国以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搞改革。

他登基以后做的第一个重要决策是什么呢?废除人殉。也就是国君和贵族死了以后拉着一大堆大小老婆和奴隶陪葬的制度。这也可以看出来秦国当时落后到什么程度,中原各国大概在春秋中期就已经纷纷废除了这个野蛮制度了。孔子还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骂那些在人殉制度被废除以后,还制作假人陶俑来陪葬的贵族是坏蛋,对人殉这种没有人性的制度念念不忘,虽然不能杀活人了也还要做点陶俑来满足自己对人殉的渴望。秦国国君是商朝将领恶来的后裔,算是东夷血统,继承了商朝的殉葬习俗,一直没有废除。特别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死后,竟然拉了177人陪葬,震惊整个中国,吓得士人百年不敢入秦,人才出现严重断档。秦献公这次改革,算是跟上了中原文明进步的步伐。

接下来,他又宣布把一些边境地区改为“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

这个改革,就是封建制向郡县制推进的关键一环。这个事儿不是从秦献公开始的,但他是最早开始大规模推动郡县制改革的君主。

历史发展一再告诉我们,很多颠覆性的改革往往都是从边缘地区或者边缘阶层中开始的。在资源富集的中心地区,往往会形成比较牢固的利益格局,不容易动,得先从边缘部分开始出现一些颠覆性的创新,然后逐步的扩大向中心渗透,最后引发根本性的变革。郡县制也是这么一个过程。

开发的比较好的中心区域,早就被封建贵族们占得差不多了,布满了各种封地采邑,这些地方国君也不好插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混战,大诸侯国不停的向周边落地区扩张。在边境地区,新扩展的国土,没有封建贵族势力,国君就比较容易插手。边境地区多战乱,要不然就是土地荒芜人烟稀少,贵族们也没有很大的动力去抢地盘。国君就会直接委派官员进行垂直管理。一般来说,比较小的地方,就设立“县”,行政长官就叫县令。在靠近蛮夷的边境地区,地盘很大而往往人口很少,就设置“郡”,行政长官就叫郡守。魏国派吴起攻占秦国河西之地以后,设立“河西郡”,这就是一个以军事征服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一个军政合一的治理机构。

一开始,郡和县是平级单位,郡的地盘大、土地荒凉、人口稀少,县的地盘小、人口较多、开发程度也要高一些。郡一般在蛮荒之地,赵国征服了大量匈奴控制的蒙古高原地区,就设置了“九原郡”。郡守既有行政管理的责任,也有对蛮夷进行镇压抵御的军事责任,所以叫“守”。县由于地方较小,长官主要就是负责行政管理,县的长官就是“令”。不过,后来,郡的开发越来越成熟,人口也不断增加,一个层级的政府就管理不过来了,于是就在郡下面又设县。县就逐渐变成了比“郡”要低一级的行政管理单位。慢慢的就形成了中央—郡—县的三级管理体制,这就是郡县制的起源了。

郡县刚开始都出现在新征服的边境地区,后来随着君主权力的加强,就不断的把一些贵族的封地给改成了郡县来加以统治。到了战国后期,除了楚国以外的各大强国内部都已经基本完成了郡县制改革,从封建制为主的国家变成了郡县制为主的国家,实现了内部的“小一统”,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秦献公在边境地区大量设县,就是战国郡县制改革的先声,是他加强君主集权的一个重要举措。他又对农民进行户籍化管理,用来替代以前农民依附于封建贵族的体制。后来,他又开征商业税。之前抢了他继承权的叔爷爷秦简公是开征农业税,直接对土地征税,他是征商业税,两个加起来,形成了政府直接对国家主要经济活动征税的体制。以前这些活动都是贵族控制的,贵族拿了钱再来替国君办事儿,而不是从政府领工资。国君花钱只能从国君自己直属的封地里边拿,国君也就相当于是个大号贵族而已。如果拿家庭来做比喻,分封制下国君和贵族直接更像是大哥和兄弟的关系,不像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国家也就是个散装国家。国君理论上应该对整个国家负责,但他又不掌握需要负责的权力资源,这是最大的问题。郡县制改革,以及政府直接对土地和商业活动征税的改革,本质上就是要取消了贵族这个中间代理商,让国君掌握能对国家负总责的资源和权力,把中央朝廷变成一个真正的政府,而不是贵族议事机构。总的来说,都是在努力把秦国的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封建制向帝国制转型。

通过秦献公的变法,秦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帝国制国家的雏形。他的改革的意义,其实不比后来的商鞅变法意义小。商鞅变法主要就是在秦献公的基础上再深入再加强而已。

等到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继位,正好就赶上魏国公叔痤去世,商鞅在魏国不受待见,跑到了秦国来寻找出路,跟秦孝公面谈之后得到了孝公的赏识,孝公就任用他开始变法。

图片

商鞅变法的内容,前边说过,关键还是法家的三板斧:制定法律、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主要就这三条,商鞅去秦国的时候带上了李悝制定的全套《法经》,相当于把魏国的法律体系给带过去了,稍加改动用到了秦国,制定了秦律。执法起来也是不避亲贵,说白了就是冲着贵族去的,平民反而好管。有一次太子犯法,按照秦律应该在脸上刺字。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国君是高于法律的,法律的权威来自于国君的统治权,除了国君以外,其它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现代国家的所谓法治主要就是把国君换成了宪法,让宪法成为最高法,但也还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背后就不一定了。所以现代欧美代议制国家国会议员的权势很大,因为他们可以在法律背后做文章,通过制定法案来为统治阶级、利益集团服务。一般来说立法机构的成员也是享有法定豁免权的,我们国家的立法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成员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要是触犯了法律,也不能跟正常人一样直接抓起来判刑,需要先由人大会开会取消他的代表资格,然后才能正式逮捕审理判刑的。国君作为终极立法者,当然享有法外特权。太子不是国君,不是国家的终极立法者,不能享有豁免权,但它是储备国君,还是必须要有点特殊待遇,不能让未来的国君脸上刺字,于是商鞅就把负责辅佐太子的官员给刺字了,而且这个官员还是公族的公子,秦孝公也支持他这么做。太子和公子都这样,其他贵族就更不用说了。这样一搞起来,国君的权威和法律的权威就都得到了加强。

奖励耕战和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是一体的。商鞅搞了一个十八级的爵位制度,爵位就是可以不干活长期领工资和享有封地嘛,这是贵族的特权。这十八级爵位制度的特殊之处就是非军功不授爵,没有战功就没有爵位,而且之前的其他爵位一律作废。这是非常彻底的,直接就把卿大夫阶层给改没了。而且这十八级的爵位也是不能世袭的,只有本人可以享有,死了就没有了,特殊情况可以申请,只能君主由特批一事一议,偶尔有世袭的也传不长。最低一级的爵位叫“公士”,只要在战场上砍掉一个人头就可以得到,入门门槛比较低,拿到之后家里就可以享受每年50石的俸禄、分1.5顷的土地以及一套住宅,属于“新手大礼包”,后边再升级难度就逐渐提高,但前十六级都是直接跟军功相关的,只要能在战场上不断立功,就可以一直不停的升级。后来秦孝公的儿子秦孝文君称王,又增加了两级,变成了二十级,最高的一级叫彻候。等到秦国统一中国开创大一统帝国,彻候就成了人臣能够得到的最高爵位,“封侯”就是一个普通中国军政官员除了造反当皇帝以外的最高人生目标,很多诗词里边像什么“万里觅封侯”之类的,就成了文人墨客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句子。

商鞅这些改革措施,跟李悝吴起的变法没有什么特别大区别,也没啥突出的创新之处。但他的变法最成功。这三个变法者当中,贡献最大的应该是李悝,这是开先河的人物,能力最强的应该是吴起,一代战神,走到哪里哪里强,搞政治搞军事都是一流的,但名气最大的是商鞅。商鞅在法家思想上是集大成的人物,创新不如李悝、才干不如吴起,但他的平台最好,在秦国而且是战国中期的秦国。秦国的王权一直都很强势,贵族比较弱势,又占着关中平原这么一块沃野千里易守难攻的战略宝地,赶上各国变法图强军事争霸的乱世,它出来统一中国,才有了后来商鞅的名声。

吴起变法,支持他的楚怀王死了,他就被旧贵族给杀害了;商鞅变法,个人结局也不好,秦孝公死了,太子上台,是为秦惠文公,也就是秦惠文王。那个当年代太子被刺字的公子,马上就举报商鞅谋反。商鞅没法辩解,只能逃走。想要跑去魏国,但魏国害怕秦国找麻烦拒绝接受,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组织一支军队想要去攻打旁边的郑县县城,对抗亲惠文公的军队,当然是以卵击石,被秦军给消灭了,商鞅也死于战场。死了之后,被秦惠文公下令把尸体运到首都五马分尸示众。商鞅谋反这个事情最开始应该是被冤枉的,但在还没有被定罪的时候就逃走然后组织军队去打郑县,那就是坐实了真的谋反。

《战国策》里边说秦孝公死前一度想把国君之位传给商鞅,但被商鞅拒绝。《战国策》算是正史,但只有这么一条孤零零的话,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史料有类似的记录,所以也没人把这句话当回事。我认为这个事情有可能是真的,后来燕国的国君姬哙,就是重用大臣子之搞变法,成效非常好,姬哙又对自己的太子不满意,就下令禅让,把王位禅让给子之,为的就是自己死后能变法可以继续,让燕国继续强大。这个做法引发了太子平的叛乱,结果太子平被杀,齐国军队趁机攻打燕国杀掉了姬哙和子之,差点将燕国灭国。这个事情引发了燕昭王忍辱负重二十年训练二十万强兵,交给乐毅参加五国伐齐,攻克齐国首都临淄,最终导致齐国霸权没落的战国历史大事件。

在战国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政治家的国家意识觉醒,一个国君为了让国家保持强大,让自己的政治理想得到继承和实现,把国君之位让给外人是完全可能的。魏国的魏惠王,也曾经多次表态想把王位让给他最信任的大臣惠施。虽然燕王哙的做法证明这条路其实行不通,是错误的,但它至少说明秦孝公有跟燕王姬哙、魏惠王一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尤其是秦孝公只是想这么干,并没有付诸实施,在病危之时有过这样的想法跟商鞅沟通过,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商鞅当然不敢接受,但这个事情应该是被外人知道传出来了,甚至秦孝公就是公开表过态的,总之是被太子知道了,还被有关史料记录了下来,这就足以引发太子的恐惧。等到太子登基当了国君,那就必须要杀人灭口。因为这相当于给了商鞅造反的合法性,以商鞅主持变法二十年积累起来的威望和权势,尤其是在秦孝公病重的最后一段时间,他就是实际上在行使国君的权力,再加上孝公临终前的表态,他要是哪一天想要造反确实很危险,因此必须除掉。这应该才是商鞅被杀的根本性的原因。

商鞅之死和吴起之死虽然都是变法者在支持变法的国君死后发生的,但它们的意义完全不一样。秦惠文公除掉商鞅,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跟变法的方向是一致的,商鞅死了,世袭君主专制制度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吴起是被楚国的贵族联合起来干掉的。商鞅被杀,不是死于变法的反对派,而是死于变法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秦国国君,商鞅变法的效果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加强了;吴起被杀,是死于变法的反对派,是变法的利益受害者的一次反扑,吴起变法的效果也就被大大的削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