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铅山旧志中的历史文化名镇河口与石塘

 jxyslza 2022-10-21 发布于江西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至今已评选了七批,江西省铅山县的河口镇、石塘镇在第六批中榜上有名。一个县有两个历史文化名镇,确实与有荣焉。被评选的条件是该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

翻看乾隆八年版《铅山县志》以及其后的同治十年版《铅山县志》,都介绍了铅山的这两个镇。后者是全文转载旧志的。在这两个镇形成以前,铅山的镇只有汭口镇(汭,音rùi,铅山人读为wèi。汭口镇在河口镇西边大约3公里处,现在河口镇地域扩充,已经将汭口包括其中。
以下蓝色字为古籍原文,文中棕色字为本人的注释,标点为本人所加
乾隆八年版《铅山县志》载:汭口镇,县(县治,今永平镇,下同)西北三十里九阳石东岸,先名汭口镇,宋淳熙间设巡检司,于街北通饶州明清府名,府治鄱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鄱阳府为饶州府。等府,至明洪武十三年裁革。按:《永平志》南宋铅山县尉吴绍古所纂,今失传旧名温口市,后因避朱温讳,故更温口为汭口,今无镇。
从汭口因避后梁太祖朱温的名讳而改名,可见唐朝的时候,汭口镇已经存在。朱温是篡夺后唐哀帝的皇位于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正式即皇帝位,更名为朱晃,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是五代十国之一。汭口人在明清科举出了不少人才,可见当地文化底蕴丰厚,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县志在介绍他们的出生地的时候,一律称为汭川,因为有“两小溪合流入河(信江)”。 

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十月十八,中国古代的一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从浙江常山入江西,然后从玉山县乘船在信江顺流而下到了河口,“日已下舂,因流平风逆也。河口有水自东南分水关发源,经铅山县,至此入大溪(即信江),市肆甚众,在大溪之左,盖两溪合而始胜重舟也。”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的河口山川地理是准确的,铅山河在河口汇入信江,河面更宽了,水更深了,因此可以行“重舟”。这也是河口之所以形成商贸重镇的主要原因之一。遗憾的是,徐霞客只在乎山水,鄙视商贸,所以,他惜墨如金,对当年河口镇的繁荣只写了4个字——“市肆甚众”,就是说商铺很多。
那么,清朝乾隆年的《铅山县志》是怎么介绍河口镇的呢?
县西三十里,即古沙湾市(古代的等同于现在说的集镇,不是城市的意思)也。当信河、铅河二水交会之冲,汭口九阳石之上。商贾往来,货物贮聚,隐然为县西之保障。明万历间,石佛寨巡检司何清奉文驻劄(zhā驻扎)河口,今仍之。
佛寨在铅山天柱山,是秦朝以来闽赣驿道在江西东部的重要关隘,自古在此驻军并设置巡检司。巡检司在元、明、清朝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公安派出所。据乾隆八年《铅山县志》载:
石佛寨,县治西南五十里,山高地峻,洞如峡口,接邵武府界山。涧中有怪石如佛,因名。明洪武七年,设巡司衙门,守镇弓兵三十名。正德间,移置善政乡之湖坊街。今迁立河口。
以上文字说明,至少在明朝,河口镇的商贸已经非常繁荣。《铅山县志》特地用“按”的形式,更详细地介绍了河口镇:
按:河口之盛,由来旧矣。因屡遭兵燹,兼路由仙霞指绵亘在浙、闽茫茫群山之间的仙霞岭。 1000多年前黄巢起义军入闽,沿仙霞岭开山伐道700里,成为当今著名的仙霞古道。县志提及兼路由仙霞的意思是,在兵荒马乱之年,河口与浙江的商路途经仙霞岭这样的险要之处,非常不安全,所以导致——),贸易稀疏,市井萧条。迄升平日久,生齿人口渐繁,山川虽故,风景较新。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尽是灯辉;爨cuàn烟晨炊,遍地疑同雾布。斯镇盛事,实铅(铅山)钜(jù,同“巨”)观。
河口的繁荣,由来已久,兴于何时?县志也没有说,但应在宋朝或早于宋朝的时候开始兴埠。铅山县志本来应该对河口镇以及石塘镇的成因详细介绍,但是,纂修者似乎对商贸并不重视,而与这两个镇的繁盛关系不大的事,却不吝笔墨,对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大加贬斥。作者的立场非常偏颇。例如,上述介绍了河口商业繁荣的文字之后,紧接着就写道:
第(但是)操其羸者,多践土(居住在此)甘败(甘为人下)类者,或潜行(隐蔽行踪)旌别(识别),彰瘅(表彰和憎恨)防范,辑宁(安抚、安定)当必有道以处此。
这几句话意思是:从事低下劳作的人,大多是借住在当地甘为人下的人;有的人隐姓埋名不愿被识别,被人夸奖和憎恨都要防范。他们能够在此生活安定,一定有他们的方式才能生活在此地。我把这几句话琢磨好久,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在介绍河口商业盛况的时候要来这么一段违和的话。

我们再来看看,还是这位叫张永潮的“分纂”者,是如何写石塘镇的:
石塘镇,县东南三十里,宋为屯田镇,后改市,今仍名镇。其地多宜于竹,水极清冽,纸货所出,商贾往来贩卖。俗尚颇涉华丽(意思是石塘当地风俗崇尚奢华,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纸业繁荣使石塘富甲一方)。
按:石塘一镇,贾客贸迁纸货为盛,(纸的品种)曰毛六、曰黄表,色样不一,命名各殊。第(但是)界近闽越,地居险僻,流民(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繁多,土著(当地人)稀少。故槽(造纸作坊)厂为藏奸之薮(sǒu人员聚集,蓬户(造纸多在山区,工人居住简陋工棚)多生事之徒。前巡按严禁,镌碑最为详察,后司土者(以后管制石塘的官吏),治法务期严明。
在以上文字之后,不惜篇幅,全文刊载了“示禁”石碑的全文:
钦差巡按江西监察御史许,为巡狩事,按临广信。顺治十五年六月十八日准,到铅山县十二都里地。槽户(造纸作坊主人)郑以仁等具禀词称:槽工(造纸工人)人等,拥众歇槽;酗酒赌博,斗狠伤命,盗窃货物,败露兔脱,祸累槽户;老死病亡,移尸图赖等情。蒙院宪(清代称巡抚一级地方官为宪,此处应为江西巡抚)发刑部,给示严禁,勒石申饬(chì,意思是告诫),毋许槽工恃众祸乱地方、摊场赌博、盗窃货物、藉死作赖种种不法,肆行无忌。嗣后务遵示禁,不许仍蹈前辙。如有故违,许该地方槽户,指名赴辕呈禀,以凭严拿律究重惩,断不姑恕。为此勒石严禁。
我查了县志中“选举”志,希望能从科举考试登榜者中找到此人,但没有找到分纂“卷一·疆域”的张永潮(字志冲),因此对此人身份一无所知,希望知情者提供资料。前两期,我写了促成横峰建县的丁洪的事迹,在县志中没有查到他的出生地,经丁方平老师提供信息,结合丁洪的《阆山诗集》,可以确定丁洪是铅山新滩乡阆里丁家人。我写的公众号,历来欢迎朋友们的批评指教,尤其是涉及对古籍的研读,我才疏学浅,诚望得到教诲。
乾隆版县志张永潮分纂河口镇和石塘镇的介绍,从历史角度而言是不合格的。因为从县志中,我们无法了解河口商贸兴盛和石塘造纸业发达的缘由、经过、特征、规模,却不得不接受修纂者对社会下层普通劳动者以偏概全的负面评价,甚至于只是主观臆测(如对河口下层人的评价)这是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非信史所应为之也!特别是有关石塘镇的介绍,甚至提醒以后历任管理官员,都要“严明”执法,这已经不是志书该议论的内容了,用意乏善可陈。
附带说一下,河口与石塘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入闱者很少,这与当时两地的经济状况是不相符的。我理解为当时两镇从事经济活动的大都是外乡人,“语杂两浙淮扬”、“土著稀少“就说明了当时的人口状况。他们的子弟都在原籍参加科考,故铅山的录取名单中没有他们。这就类似于现在高考,考生必须在户口所在地报名一样。倒如蒋士铨及其子孙,虽然居住南昌,但是仍要回铅山入学并报考一样。

附录
河口竹枝词
【清】程夔(铅山人乾隆辛卯进士)

蚕市初开三月三,卖花声里马头篮。
唤人相伴湔裙去,春水桃花涨满潭。
【马头篮,铅山人亦称腰子篮,其形如同元宝。湔,jian洗】

五色丝缠约臂环,榴花红衬晓妆殷。
倚楼笑看飞蚨艇,争赴龙门第一关。
【殷,殷 删韵,平声 (yān)。赤黑色也。龙门第一关是信江河口段的名胜】

蟹舍渔庄住隔河,九狮排列石嵯峨。
鸣榔晚起渔舟唱,半是吴歌半楚歌。

港过黄沙湾复湾,渔翁隐次石孱颜。
轻帆叶叶斜阳外,一阵西风上玉山。
【从铅山下游弋阳逆信江而行,黄沙港是弋阳与铅山交界处。渔翁隐次是河口下游叫岩,原岸边山石上有“渔翁隐次”四字。如西风,则顺风逆水,可达信江上游玉山】

上白沙连下白沙,竹篱茅舍几人家。
云鬟翠袖当炉坐,活火工烹活水茶。
【白沙,信江上游,属上饶市信州区】

五律 · 河  口
【清】蒋士铨【铅山人,清代戏曲家文学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

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
扰扰三更梦,嘻嘻一市狂。
移官资坐镇,转粟奉神仓。
贤相何人继,空寻绿野堂。

【楮chǔ,楮树皮可造纸,故为纸的代称。古代和近代,铅山盛产茶叶和纸张,河口是集散地。前四句写商贸集市的繁荣和热闹,第五、六两句写河口镇的官员是外地派来兼管的,见上文。转粟泛指转口商品贸易。最后两句是指河口人、明朝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费宏后继无人,绿野堂代指费家住宅。】

第1030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