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梁启超的小妾:丫鬟出身,无名无分,却培养出9位国家栋梁

 激流一舟 2022-10-21 发布于北京


位于天津原意大利租界区的“饮冰室”,曾展出过这样一张模糊的照片,一个表情严肃的中年女人站在饮冰室的大门前。

单从照片看,她着实是一副“不好惹”的样子,可她的身份却不一般,她是梁启超的“夫人”、梁思成的“娘”、林徽因的“婆婆”。

看着这样一位“不好惹”的婆婆,让人不禁为林徽因这个儿媳捏了一把汗,然而事实上却恰恰相反。

林徽因曾这样评价她的婆婆:“这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女子,对孩子们百般慈爱,思成就是依在娘的身边长大的,她是一个不寻常的女子。”

图片

令很多人未曾想到的是,林徽因口中丈夫的“娘”,其实并不是梁思成的生母,对于这个“娘”的身份始终很难表述。

她是一个站在梁启超背后的女人,一个为梁家生儿育女却没有任何名分的女人,但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是梁启超为她起的——王桂荃。

宋真宗赵恒曾有一句名言:“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你相信这句话,那么早在梁启超17岁时的文章里,他便与王桂荃结下了不解之缘。

1889年,17岁的梁启超参加乡试并一举中第,主考官李端棻见其年纪虽小,但落落大方,文章谈吐不凡,认定梁日后必有一番成就。

于是,李端棻不顾梁启超的年龄和出身,执意要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这场婚姻无疑是梁启超人生中的重大转折。

两年后,23岁的李蕙仙与19岁的梁启超在北京完婚,婚后夫妻二人恩爱有加,琴瑟和鸣,令人钦羡。

梁启超的学识和风度让李蕙仙深深痴迷,而李蕙仙也常常帮助丈夫纠正他“广东味”的官话,使梁启超在北京官场的应酬中如鱼得水。

不过,在这段婚姻中,李蕙仙带给梁启超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事业上的支持,而是另一个人,作为陪嫁丫鬟随李蕙仙一起来到梁家的王桂荃。

王桂荃来到梁家那年,还不满6岁,当时的她叫王来喜,梁启超觉得这个名字太俗,便给她改成了“王桂荃”。

她虽然不明白“桂荃”和“来喜”有什么不同,却满心欢喜,她早听说过姑爷是极有学问的人,起的名字总归是好的。

王桂荃目不识丁,但深得梁启超夫妇的喜爱,她聪明沉稳,勤快好学,又不失小女孩的天真烂漫,十分可人。

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李蕙仙也带着女儿梁思顺避难澳门,自从结婚以来,夫妻二人始终聚少离多。


梁启超一直忙于事业,加之李蕙仙天生体质虚弱,婚后第三年,李蕙仙生下了长女梁思顺,而直到第十年才生下长子梁思成。

在那个时代,十年只育有一女一子,是香火不旺的征兆,况且梁思成从小体弱多病,子嗣不多这件事,让李蕙仙感到十分愧疚。

这也是李蕙仙要为梁启超纳妾的主要原因,后来,在李蕙仙的默许下,梁启超和王桂荃圆了房。

很多人认为,王桂荃是李蕙仙为了梁家开枝散叶而强塞给梁启超的小妾,其实不然,梁启超对王桂荃本就十分中意。

时间回溯到1899年,梁启超将全家人接到日本,再次见到王桂荃,不禁让梁启超眼前一亮。


在梁启超的印象里,王桂荃还是一个小女孩,而这次在日本重逢,她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少女。

李蕙仙身体孱弱,多年来梁家上下都靠王桂荃实际打点,对梁家孩子的照顾亦是无微不至,这一切无疑让正值壮年的梁启超产生了好感。

相较之下,当时的李蕙仙体质虚弱,王桂荃健康活泼,李蕙仙脾气急躁,王桂荃性情温顺,这些无疑都撩动着梁启超的心。

而在王桂荃的心里,梁启超自始至终都是令她高山仰止的男子,她不懂得什么是爱,她只知道,为了这个人,她甘愿付出一切。


王桂荃比梁思顺大7岁,那时候,梁启超在写给大女儿的信中,提到王桂荃都是以“王姑娘”相称,但不久后“王姑娘”变成了“王姨”。

称谓上的改变,不仅表明了梁启超与王桂荃的关系,更说明了王桂荃在梁启超心中的地位已经等同于家人。

不过“王姨”毕竟不是“娘”,即便王桂荃一生为梁启超生育了6个子女,却始终得不到在梁家的名分,哪怕是“妾”,都可望而不可即。

那个时候,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提倡一夫一妻制,更是与谭嗣同一起创办了“一夫一妻世界会”,他又怎能自食其言呢?

是的,“一夫一妻制”是对梁启超人生最大的讽刺,人们总是过于相信自己,喊着一生只爱一个人,就好像我们可以做得了自己的主一样。

李蕙仙曾追随丈夫的脚步,创办女学,倡导女权和男女平等,如今却默默支持丈夫背地里“纳妾”,不知是人生的嘲讽,还是爱情的悲哀。

对于王桂荃的身份,夫妻二人都心照不宣,而王桂荃也从不索取自己的名分,她的爱是那样卑微,只要能留在梁启超的身边,她心甘情愿。

对梁启超夫妇而言,对外,王桂荃是婢女,对内,她是小妾,在家中时,夫妇二人对她都以“桂妹”相称。

而对于梁家的孩子们,梁启超规定只能称李蕙仙为“妈”,对王桂荃则要叫“王姨”,即便是王桂荃亲生的子女,也不例外。

梁启超流亡海外14年,生活清苦,李蕙仙又体弱多病,家中一切生活事务全由王桂荃一人操持。

在梁家长大成人的9个子女中,李蕙仙生育了两女一子,其余的四子两女都是由王桂荃所生。

由于王桂荃在梁家的特殊身份,梁启超总是担心孩子们与她会不好相处,后来,梁启超给在加拿大读书的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这样嘱咐道:

“她是我们家庭极重要的人物,是常年伺候我的人,分了你们许多责任,你不妨常常写信给她,令她欢喜。”

事实上,正如梁启超所言,尽管王桂荃没有任何名分,却早已成为梁家不可或缺的人物。

1916年,梁启超反袁称帝,遭到全国通缉,出于安全起见,他对自己的饮食安全十分谨慎,在逃亡时还特意将王桂荃带在身边。

梁启超曾在给好友蔡锷的信中这样说道:“惟小妾执炊,吾自信危害决不能及我。”

由此可见,梁启超对王桂荃的依赖与信任,这是他唯一一次称王桂荃为“小妾”,也仅仅是在给挚友私密的书信中。

上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决定定居天津,然而,当“饮冰室”建成之时,李蕙仙却撒手人寰。

梁启超一生颠沛流离,在“饮冰室”的日子,是他人生中少有的安稳惬意的时光。

那个时候,除了长女梁思顺和次子梁思永在国外,其他七个孩子都在他的身边,长子梁思成已经23岁,最小的梁思礼才刚刚出生。

孩子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全家上下其乐融融,而这一切,他的妻子却无福消受了,人生无常,不得不令人唏嘘。

有人说,发妻离世后,梁启超终于可以直面自己的“爱情”娶王桂荃为妻了,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在他心里,一夫一妻就是一生一世。

事实上,尽管梁启超离不开王桂荃,但李蕙仙在他心中的地位,仍无可取代,她助他施展才华,帮他抄录文章,做他文章的第一个读者。

在为妻子写下的悼文中,梁启超这样说道:“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夫妻之间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毫不夸张地说,梁启超一生中一多半的著作,都有李蕙仙的功劳。

孩子们失去了“母亲”,全家陷入了悲痛之中,但令梁启超无比欣慰的是,孩子们与“王姨”的感情特别亲。

李蕙仙离世后,王桂荃便成为了这个大家庭感情凝聚的核心和精神支柱,家中每个孩子对她的感情都非常深。


其实,对于梁启超只能叫王桂荃为“王姨”的规定,在晚辈之间早已被废除,他们叫李蕙仙“妈”的同时,私下都叫王桂荃“娘”。

王桂荃对待家中子女一视同仁,从不打骂,为了怕李蕙仙的三个子女受委屈,她对思顺、思成、思庄三人的关心甚至超过了亲生的孩子。

据梁思庄回忆:“10岁时,我染上白喉,娘日夜守在医院里,不离我左右,在娘的悉心照料下,我才活了过来。”

当时的梁思庄并不知道,那时王桂荃的亲生女儿也染上了白喉,并挣扎在死亡线上,但因分身乏术,两边难以兼顾,她的女儿不幸夭折。

对梁思庄来说,王桂荃无异于自己的亲生母亲,给了自己新的生命。

而对于长子梁思成来说,对王桂荃的感情,甚至比亲生母亲还要深,他常说:“娘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后来的梁思成回忆起小时候的事,仍让他记忆犹新。

有一次,梁思成因考试成绩不好被李蕙仙责罚,用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打他,王桂荃看了心疼,一把将梁思成护在怀里。

气头上的李蕙仙一时收不住手,一下下打在王桂荃的身上,事后,王桂荃找到梁思成,用温柔平和的语气教育他,要他好好读书。

梁启超晚年在饮冰室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和著述,与子女相处时间最多的还是王桂荃,梁思成曾对“娘”有过中肯的评价:

“她操持一大家人的吃穿,还要每天监督孩子们的学习,对于子女的早期教育,应该完全归功于娘。”

是的,梁家的九个子女个个学有所成,除了长女梁思顺早年留学日本外,可以说其他八个子女都是在王桂荃的教育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都是中国鼎鼎有名的院士,不得不说,一门三院士,直至今日,都是极为罕见的。

梁思忠参军官至上校,梁思庄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梁思懿、梁思宁也都先后参加革命。

谁能够想到,梁家满门栋梁,竟都是受教于一个没有名分的女人。

对于她的“丈夫”,王桂荃更是倾尽了自己所有的爱,晚年的梁启超饱受尿血症的困扰,饮食上尤忌刺激。

彼时社会动荡,子女们又陆续出国读书,只有王桂荃在梁启超的身边,寸步不离地照顾他。

“我自出了协和,回到天津以来,每天在起居饮食上十二分注意,食品全由王姨亲手调理。”梁启超在写给子女们的信中这样说道。

1929年,梁启超病逝,临终前,他拉住王桂荃的手说:“对不起,伺候了我一辈子,让你受苦了,孩子们就拜托你了。”

王桂荃眼中噙着泪:“放心吧,孩子们有我呢!”是的,她始终是梁家最坚定的守护者。

可惜,直到死,他都没能给她一个名分,一往情深,换来的不过是一个“伺候我的人”,就为了他曾经“一夫一妻”的誓言和名声。

男人,永远比女人自私。

必须承认,尽管终是没有对“一夫一妻制”食言,可在爱情面前,梁启超还是输了。

李蕙仙在世时,他就爱上了王桂荃,谁都不能对自己的心置若罔闻。


梁启超去世后,梁家的子女也相继长大成人,一个一个离开了家,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饮冰室”渐渐冷清了下来。

1941年,小儿子梁思礼赴美留学后,王桂荃成了留守在“饮冰室”的最后一个人。

她终是没有辜负“丈夫”临终时的嘱托,将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才,可是,她是梁家的什么人呢?

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又要供子女们读书,王桂荃不得已,在与所有子女商议过后,以“梁氏亲属会”的名义,将“饮冰室”卖给了政府。

晚年,王桂荃被迫与儿女分离,孤独离世,结束了自己82年的传奇人生。

王桂荃死后,好心的人们找了一张破草席,将她埋在了山坡上,后来山坡被另作他用,夷为了平地。

几年后,梁家的子女来寻娘的坟,也只得顺着好心人所指,在荒山的杂草丛中痛哭哀嚎。

1995年,梁家的子女们,在梁启超与李蕙仙的合葬墓旁,为王桂荃立了一块卧碑,并在墓碑的东侧为“娘”种下了一株白皮松。

碑文上,孩子们称她为“梁启超的第二夫人”,在她死后27年,她终是以“妻子”的身份,长眠于爱人的左右。

然而,对王桂荃来说,她又何曾在乎过名分呢?不过都是世人的越俎代庖罢了。

那碑文上的一个个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石碑老远,虚幻的,不落实地,远不如现实来得安稳。

她爱过他,也被他爱过,已经心满意足。名分,又有什么用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