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zhb学习阅览室 2022-10-21 发布于上海

  作者:李贺军(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碳/碳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骨架来增强碳基体的复合材料,是航空航天飞行器及其动力系统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超高温材料。我和我的团队从90年代初就开始了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攻关,突破了碳/碳复合材料制备的多项“卡脖子”技术,研制出了高性能、长寿命、低成本的碳/碳复合材料,多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支撑了多型跨代高技术装备的定型与研制。随着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光伏热场、航空制动等民用领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团队现有的空间资源和设备条件无法满足市场对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的需求,迫切需要产业化。

  学校科技园积极支持我们创立产业化企业的设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龙”全程服务。包括为团队项目制定转化方案,帮助对接投资人,争取政府政策、资源等支持,办理审批、评估、专利出资等手续。2022年8月,我们团队在无锡市惠山高新区的支持下以“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无锡博智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学校“三项改革”政策从操作层面解决了我们创立公司后担心的“转化失败怎么办”“成果转化贡献是否被认可”“认缴的现金如何实缴到位”等问题,让我们心无旁骛地投身于碳/碳复合材料产业化。由于学校核心专利的注入,目前公司已具备窄缝限流渗积、热梯度自热CVI、限域变温CVI等一系列高效制备技术,在材料综合性能、制备周期与成本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公司将致力于打造领先的碳基复合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平台,开发更高综合性能、更长使用寿命、更低制备成本的碳/碳复合材料产品,为建设材料强国贡献力量。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对科技成果转化而言更是如此。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从小切口入手,为科研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化解除后顾之忧,畅通发展通道,提供资金支持,用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议从国家层面以制度、政策的形式固化改革成果,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形成长效机制,让更多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的高速创新发展。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1日 14版)

[ 责编:曾震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