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深汽车如何联动?大佬这么说

 新锐汽车观察 2022-10-21 发布于广东
01
广州和深圳的经济总量上一直在竞争。最近两年,深圳略微占了上风。
有人就说,深圳超过广州了,广州很落寞。
其实,广州人也在心里嘀咕:
广州经济领先了几千年,深圳才超过两年。别得意得太早。
因为区域竞争,广州和深圳就像天然的对手,舆论习惯将他们并排在一起,比经济数据、比工资水平、比生活方式、比房价……
网上的段子,也是对比的居多。就像两座相隔不远的山峰,第一眼看过去,习惯于看谁高谁低。
但实际上,广州和深圳之间,有很多互补型产业。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协同,而非竞争。换一个角度来看,广深之间深层次的协同效应,并没有被广泛认知。
比如,广州有强大的汽车产业,据2018年数据,广州汽车产量296.5万辆,仅次于上海的297.7万辆,位列全国第二。广州和上海之间的距离,也仅为1.2万辆。
而深圳的汽车产业并不强,最大的工厂在比亚迪,2019年比亚迪整体销量只有45万辆。
因为比亚迪还有西安、长沙多地的汽车工厂,留在深圳的产能并不多,所以深圳的乘用车产能是20万辆级别。和广州相差十倍。
深圳并非对汽车产业没有野心。曾经也大力度进行招商引资,比如曾将长安PSA引入深圳宝安,并建设了产能巨大的工厂,但因为后来销量没做起来,长安PSA解散,工厂闲置。
再往后看,宝能、恒大的总部都在深圳,它们都开始造车,深圳似乎又有了一些期盼。但即便总部在深圳,车企的汽车工厂也不一定落户深圳。比如宝能汽车就在广州设立基地。
所以,可以断定,深圳的汽车产业,很难在制造上形成突破。深圳汽车制造搞不过广州,已经没有悬念。
而且,从国家产业布局来看,同在大湾区,不太可能形成两个汽车中心工业城——深圳也有失落的时候。
不过,最近三年,忽然就有一束光照进来,深圳发展汽车产业的命运,在全球汽车大变革中,峰回路转: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开始兴起,而深圳的信息产业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2018年,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4772.02亿元,增长10.9%;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1240.73亿元,增长3.8%。信息技术产业是深圳第一大产业。
汽车和智能、网联的结合,让广州和深圳,在“隔空互怼”三四十年后,第一次发现竟然如此合拍。
广汽和腾讯、华为,一夜之间走到了一起。
02
两城的政府也很快意识到,在大湾区规划下,两城联动更符合大趋势。10月22日上午,广州深圳“双城联动”论坛在深圳举行。
汽车产业如何联动?广汽董事长曾庆洪提出了三点建议:
  1. 两地统一自动驾驶测试标准,共同建设智能汽车测试区,测试结果互认。广深联动,共同构建大湾区移动出行市场

  2. 两地企业联合布局新四化前沿技术,共同抢占前沿新兴汽车技术创新高地,加速向科技企业转型。

  3. 两地企业与国家实验室、能源和信息资本强化合作。借力先行示范区资本市场建设、技术成果转化、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构建从汽车创新到成果运用的加速平台。

目前,在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上,全国有多个试点城市。每个试点城市都各自为政,目的是先行先试,找到符合市场的路径,并且形成竞争机制。
广深作为珠三角和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如果互认测试成果,共建移动出行市场。不只是在全国,即便在全球,也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未来,大湾区无论是科技实力,还是经济总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将是顶级水平。广深进行互补和联动,用更宏观的视野看,更多的是谋求全球竞争地位。
在产业互补上,两城的巨头已经联动起来。广汽和腾讯2017年开始在业务和资本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主要包括车联网服务、智能驾驶、云平台、大数据、移动出行等。
广汽与华为已开始在整车架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软件开发、芯片等5大领域进行创新研发,预计在2023年底开发出真正实现软件定义汽车的新一代智能网联产品。
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战略,是国家级战略。绝对不是城市竞争和区域竞争,而是全球大国之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区域协同和互补式的发展,而非同质化竞争,更有利于抢占制高点。

新锐汽车观察已入驻:

|今日头条号|企鹅号|车家号|一点号|

|搜狐号|易车号|百家号|网易号|

您的转发、留言和点在看

都是我们写下去的动力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