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书福困于“蓝色漩涡”

 新锐汽车观察 2022-10-21 发布于广东
2015年11月18日,CEO安聪慧在广州保利世贸领衔出场,吉利邀请了全国上百家媒体,搞了一场在几年后还能让人回忆起的发布会。

但当时安聪慧可能没有想到,这个被命名为“吉利蓝色行动”的计划,五年后会成为吉利“吹下的、最大的牛”,令竞争对手露出“迷之微笑”,令吉利内部羞愧难当。

奇怪的是,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并没有出现在那场发布会上。但很明显,计划是在李书福手头过了会的。2018年前,李书福在多个公开场合谈“吉利蓝色行动”,作为吉利转型的短期目标。

后来反思时,李书福一定总结过,吉利制定过于膨胀的计划,明显受了大环境影响。2015年是业内对新能源汽车短期预期最乐观的年份,心理预期泡沫高涨,几乎所有中国车企,都制定了惊人的新能源车计划。

当时,蔚来的李斌、理想的李想和小鹏的何小鹏,都加入了“吹牛大军”。只有刚刚从“2015年中国第一”的牛皮中醒过来的王传福,较为清醒,冷笑着旁观其他人犯他犯过的错。

王传福梳理了一遍2015年其他车企吹下的牛,在年底的电动车百人会上,娓娓道来:

北汽的徐和谊提出卫蓝的实业计划,预计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0万辆;长安提出纯电、混动并行518计划;奇瑞提出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达到20万辆;上汽提出绿芯战略;江淮提出iEV战略等等。


基于此前的教训,比亚迪并没有对外发布可量化的2020年目标,可见王传福早就预见了一个普遍性的结果:不但没有一家车企完成计划,有些车企甚至惨败收场。

2021年伊始,李书福抢先反思,在内部讲话中承认“吉利蓝色行动”失败;而大多数车企都默不作声,进行了选择性遗忘。

承认自己失败很难,在所有人面前承认失败更难。李书福毕竟是李书福,自然有过人之处。通过反思,李书福做了万字发言,来论述吉利的危与机。

01.

集体膨胀的年代


王传福当年已经被人看了笑话。2010年,王传福对外称,比亚迪要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

2015年比亚迪汽车总销量同比微增1%至3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8万辆。当年比亚迪的销量规模,被吉利、长城、长安等对手远远甩开。

因为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判断过于乐观,导致了比亚迪进入“至暗时刻”。年底在北京举行的电动车百人会论坛,王传福是硬着头皮去的。

但当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虚火,依旧烧得很旺。王传福的窘态并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旧事重提,都把目光瞄准了未来五年。

当年,除了比亚迪很低调,没有对外发布具体的、可量化的五年目标外,其他主流中国车企,几乎都有非常高调的计划,一个个都要上天,北汽和吉利特别激进。

吉利赶在11月举行的广州车展时,发布了涵盖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计划的“蓝色吉利行动”,核心内容包括五方面:

率先承诺提前全面实现2020年国家第Ⅳ阶段企业平均5.0L/百公里燃油消耗限值;实现消费者用传统汽车的购车成本购买插电式混动汽车的梦想;实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在氢燃料及金属燃料电池汽车研发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新能源技术,智能化、轻量化技术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吉利制定激进的计划,很明显受了行业信心膨胀的影响。当时,造车新势力和风投狂热,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有高额度补贴,锂电池等产品供不应求,纯电动车销量高速增长等。

但很快,国家补贴进入大幅度退坡阶段,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利润大幅度下降;新势力陷入三年“沉默地狱”;车市开始负增长。形势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连吉利合作的知豆,都瞬间崩塌。


2018年成为分界点。此后,李书福就几乎没有再在公开场合提到过“吉利蓝色行动”。最后一次简短谈及,是2018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

2020年收官对 “吉利蓝色行动”进行考核时,其五大核心计划中可量化的几项,都远远低于目标。特别是新能源车整体销量规划,几乎算是一个空想。

如果按照计划,新能源车占吉利销量的90%,吉利2020年销量为132万辆,意味着新能源车要达到119万辆。但实际上,2020年吉利新能源车型销量为6.8万辆(包含吉利、领克、几何品牌的所有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只有5.15%。

在汽车行业,车企误判市场很正常,但误判得如此离奇,很令人费解。有人说,一家现代化管理的、正常的车企,应该干不出来。

吉利存在的核心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对外部环境预判的失误。因此,李书福反思的,不只是“吉利蓝色行动”为什么失败的问题,而是整个吉利,甚至作为掌门人的自己,本质上出了什么问题。

李书福在内部讲话中,谈国际形势、双循环、新商业等,都是在找未来的方向,但最后落脚到汽车行业、依法治理和价值观时,更多的其实是对吉利内部的反思。

“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表面的张扬与热闹。”李书福言外之意是,扎扎实实搞新能源汽车,才可能找到出路。

李书福已经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赛道,已经不是和知豆搞个合作,就能赚钱的时代了。

02. 

再不赶上就晚了


2017年,吉利销量超过长安后,已经连续四年占据自主品牌“一哥”宝座。


2021年,吉利将销售目标确定为153万辆,超过历史巅峰2018年的150万辆。不出意外,今年吉利仍然能坐稳“一哥”。

吉利打造了多款明星车型,比如帝豪、博越等,陆续推出的CMA架构车型,在传统车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业内普遍预期,未来几年这种趋势仍可能延续。

但吉利有一个明显的短板——新能源汽车。在吉利的架构内,有吉利品牌、几何品牌、领克品牌,以及极星品牌,新能源车产品结构分散而混乱,很难形成统一的品牌力,也容易导致重复开发、浪费资源。

在这种状况下,吉利旗下的任何一个新能源品牌,都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品牌独立组织机构却不独立的几何和极星,总是让人觉得打不到市场的靶心,在吉利内部的大棋盘下,地位也不清晰,漂浮不定。


而吉利面对的竞争对手,比亚迪、长城、上汽、广汽,新能源已经形成了“尖刀”效应,不乏出现了月销过万辆的明星车型,来拉动整个体系狂奔。比如比亚迪的汉、广汽埃安的Aion S、长城的欧拉等等。

在新能源汽车的另一个端,以特斯拉、蔚来、小鹏为首的闯入者,在汽车市场和资本市场掀起狂风巨浪,名气和社会影响力都进入了快速上升期。

吉利在传统燃油车领域,通过吸收沃尔沃的技术,在自主品牌阵营中具备了第一梯队的竞争力,并且已经体现到了市场销量上,但问题是,切换到新能源汽车上,吉利没有任何先天优势。

吉利的本轮崛起,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买,特别是买沃尔沃。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市场上没有合理的标的可以买,让其一步登天。

同时,在 “吉利蓝色行动”的惨败中,吉利错过了五年。现在,李书福已经意识到,吉利已经远远落后于一线自主品牌的新能源产品。


这也是2020年比亚迪的市值能跨过5000亿元,而销量是其三倍的吉利汽车,市值只有2000多亿的核心原因。而上市不久,年销量才2-4万辆的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和小鹏市值都超过了2000亿。

对于想要站稳自主品牌“一哥”位置的吉利,短期内可以说“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李书福被困在了“蓝色风暴”中,难免焦虑。

在行为方式上,李书福亟需对内统一认知,但又不能过于批判,所以用了没有特指的话进行反思:“吉利千万不能犯这种错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马拉松经历,我们深深懂得打基础练内功的重要性。”

面对现实问题,李书福拿出的应对方案是:集中火力点搞新能源汽车。具体方式是组建全新纯电动汽车公司,正面参与智能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说白了就是将电动汽车板块独立,类似的玩法北汽、广汽等五年前就做了。

要实现快速的赶超,核心是要利用好沃尔沃的资源。所以,吉利于去年2月,提出了对沃尔沃的合并计划。

但事实上,合并并不容易,只得于今年2月宣布合并失败。而吉利作为沃尔沃的母公司,进行业务和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李书福只能推进第二方案。

根据最新公布的方案,吉利和沃尔沃以股权合并形式将动力总成业务合并成立新公司,重点开发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内燃发动机。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在目前共享SEA浩瀚、SPA2电动车架构基础上,双方将启动下一代纯电专属模块化架构的联合开发,实现核心技术成果的共享和规模化优势,沃尔沃、吉利及领克、极星品牌都将共享该架构。

同时,双方还将在三电和智能网联方面实现技术共享,共用电池包和电驱系统,并通过联合采购降低成本,能够进一步增强吉利汽车新能源研发实力。在自动驾驶前沿技术领域,双方将共同开发高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届时由沃尔沃汽车旗下自动驾驶软件技术开发公司Zenseact牵头。

另外,双方还将在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领域实现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互补。领克品牌将利用沃尔沃汽车的海外渠道资源率先进入欧洲市场。

没有实现和沃尔沃的全面合并,可能是吉利追赶电动化的又一个障碍,至少在电动化推进速度上将被延缓。

港股上市的吉利发布新计划后,股价持续下跌。资本市场对于吉利未来竞争力的担忧,通过股价折射出来。



新锐汽车观察已入驻:

|今日头条号|企鹅号|车家号|一点号|

|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ZAKER|

您的转发、留言和点在看

都是我们写下去的动力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