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竖钩的钩写不好的原因,是蓄势发力的时机和地方不对

 杨柳-晓风-残月 2022-10-21 发布于湖南

毛笔笔画最难的大约是竖钩了,字帖上没细讲,现在多少大师都写不好。

为了写好竖钩,田英章发明了跪笔弹锋。

有网友评论说,欧阳询没有留下墨迹,碑刻经过风化,已经看不出来他是怎样写钩的。如果欧阳询是这样写的,田英章把它复活了,功莫大焉;如果欧阳询不是这么写的,田英章发明这种写法,功莫大焉。

也有网友攻击田英章的跪笔弹锋是画字。

现在许多网友和大师写不好竖钩,是因为他们在出钩的时候,蓄势发力的时机和位置不对。

我们写竖钩,竖到末尾的时候按如下步骤写【写竖的步骤(1)~(5)在后面】:

(6)略向左挫,

(7)折向右下

(8)蹲笔,

当然,如果只写竖画的话,还须接着这两个步骤:

(9)提锋至尖锋,

(10)尖锋上收。

因为要接着写钩,所以这两个步骤要省去。

竖画写到(8)时,手腕在正手位(所谓的正手位,指手腕平行于纸面,毛笔笔杆垂直于纸面),毛笔锋尖朝西北;所以可以马上立锋出钩。

我们许多人,包括现在的很多大师,把立锋叫作蓄势,把朝出钩的方向一推,叫做发力,是完全不对的。这样的钩,一般出不好。

立峰不是为了蓄势,而是为了毛笔笔锋换向。

这一点,还是以写竖来说明。写竖的步骤是:

(1)逆锋向左上落笔,

(2)折锋向右下顿笔,

(3)将笔锋挫至竖画的中间部位,

(4)略向上折锋,以蓄下势,

(5)向下果断行笔,

步骤(6)~(10)在前面。

因为字帖在描述步骤(4)时,画着笔锋绕了个圈,我们许多网友和书法大师也都是让毛笔笔锋在这里画一个圈,再往下行笔。毛笔笔锋在这里绕一圈是干什么用呢?这些网友和大师应该都说在蓄势,至于蓄了什么势,恐怕讲不清楚。

实际上是他们理解错了。这个地方应该是毛笔往回轻轻顶一下,这才符合“以蓄下势”这四个字。因为示意图不好描述这“往回轻轻一顶”,所以只好画笔锋绕一个圈。

蓄势我们从物理上就很好理解。就像我们拉弹簧或压弹簧,势要么是作用力,要么是反作用力。

所以从物理学上理解,只能是毛笔往回顶一下,让毛笔的笔锋产生一个反作用力,让毛笔吃住纸,让笔画显得有力道;同时,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进一步捋顺笔毛。

笔毛之前经过立锋和挫锋(挫锋之前必先立锋,上面的步骤省略了它,没说),基本捋顺了,但还是没有完全顺过来。比如尖锋还有点偏左,有的笔毛还不很顺。经过这一回顶,会进一步捋顺。

也有很多网友和大师干脆把这一个步骤省略掉,从步骤(3)直接到步骤(5)。这对写竖画来说,影响不大,因为吃纸和力道尤其在宣纸上都不那么明显。至于笔锋,因为竖的笔画长,锋随笔走,最后总能够把尖锋归中,把笔毛拉直。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对于蓄势发力的误解:以为立锋是蓄势,接着的一拉是发力。实际上完全搞错了。

写钩时,如果省去了这一个蓄势的动作,把立峰当蓄势,在立锋的基础上发力,由于钩很短,笔毛和笔锋不能全顺过来,所以钩写出来基本都不好。

正确的方式,接着上面写竖的步骤(8):

(a)将笔锋挫至钩画的中间,

(b)毛笔轻轻回顶蓄势,

(c)提锋出钩。

如果做完动作(b)时,发现笔毛或者锋尖还没到位,应继续回顶,回顶一次后就提锋一次,直到笔毛和笔尖到位了才出钩。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钩。

网上经常有大师讲一笔出钩。

所谓一笔出钩,就是写到上面的步骤(6)后,笔锋回顶一下,手腕回到正手位,接着出钩。其实就是上面写法的简化版。是以笔尖不到位(笔尖没有朝向西北或东南方向)为代价的。此时笔毛笔锋更没捋顺,更需要采用上面的蓄势发力的方式出钩。

如果以一笔书的方式来话事,这叫一笔出钩。如果以手腕回到正手位为笔断的话,还是两笔出的钩。

顺便说一下,颜体的鹅头钩和力士脱靴也是接着步骤(6)写的。不过他不是回顶,他是在手腕回到正手位时,拖着毛笔转动。

如果在手腕回到正手位的同时,拖动笔肚逆时针走,到了正手位时再用大一点的力按一下的话,就形成力士脱靴。此时笔尖朝西北,可按上面说的方式写钩了。

如果在手腕回到正手位的同时,拖着笔肚顺时针走,就会形成鹅头。同时形成笔尖朝东南方向。尽管笔锋方向与上面讲的写钩时的笔锋方向相反,但写钩的步骤跟上面讲的仍然一样。

田英章的跪笔弹锋,笔锋跪下后,跟鹅头钩的笔锋方式是一样的。所以说田英章的跪笔弹锋写法也是对的,不能叫画字。只是多了两个步骤【一个是步骤(9),另一个步骤是跪笔】;做到了笔笔断,没有做到笔笔连:不好。

竖钩难写的根本原因,是字帖讲出钩方式比较粗,让大家难悟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