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和汤加减治支气管哮喘。阳和汤治疗顽固的痰饮咳喘,效果胜于小青龙汤。因小青龙汤是治风寒引起的痰饮咳喘,阳和汤却与痰饮发病原因和病理相吻合,且能结合到痰多的症状。

 北京润雨 2022-10-22 发布于辽宁

阳和汤加减治支气管哮喘医案、配方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中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为内有壅盛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本病。

久病不已,本虚标实,在脏为肺,反复发作,涉及脾肾,变化多端,治疗困难。

【临床应用】

刘氏13以阳和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64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加牙皂6g,苏子10g,炒杏仁12g;寒哮加附子6g;热哮加生石膏30g,桑白皮12g,鱼腥草30g,葶苈子6g;肺肾俱虚者重用熟地、鹿角胶、加冬虫夏草、蛤蚧;服药期间忌食肥甘厚味,以防其助湿生痰导致旧病复发。结果:显效17例,好转4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7%。朱氏等14运用加减阳和汤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属寒哮者30例,结果全部治愈。刘氏、王氏等(15~17亦有验案报道。

【病案举例】

周某,男,43岁,干部,1995年12月2日就诊。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20余年,每逢天气骤变、季节交换则病情加重。近2日咳嗽痰鸣频作,胸闷气憋,呼多吸少,气促不得卧,面色唇甲晦暗,面目稍浮肿,四肢欠温,畏寒神,纳少,小便清长,舌质暗、嫩胖,苔白,脉微细滑。据以上脉症属中医“哮证”范畴,由脾肾阳虚,痰瘀阻滞气道,肺失宜降所致。治以温阳健脾、温化痰饮、宣肺止咳之法,方用阳和汤合小青龙汤加味。处方:熟地20g,补骨脂15g,桂枝8g,干姜、白芥子各12g,鹿角胶(烊化)、苈子各10g,姜半夏、白芍各9g,麻黄、炙甘草各6g,五味子、北细辛各4g,生姜3片,红枣5枚水煎服,急进,配合吸氧。原方连服3剂,哮喘持续状态控制原方稍增减再连续服用30余剂,以上诸症解除。后以紫河车1具、鹿茸粉30g、蛤蚧1对共研末,早晚服5g以固本,随访1年未复发。

按:本例哮喘病机为脾肾阳虚不能运输蒸化水液精微而为痰饮,痰饮伏藏于肺,外邪引动伏饮,肺失宜降而致林氏运用阳和汤旨在温阳补虚,以振奋人体之阳气;运用小青龙汤旨在温肺化饮,宣肺止咳,使痰饮清除,肺气通畅,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慢性支气管炎是以反复咳嗽、咳痰或伴喘息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病程长,反复发作,冬重夏轻,每因受凉感冒而反复诱发,最终可形成肺气肿、肺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慢性支气管炎在缓解期多表现为虚寒证,以肺、脾、肾阳气亏虚多见,特别是肾阳虚阳和汤温肾和阳,散寒化痰,临床运用其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谦斋医学讲稿》介绍:“阳和汤治疗顽固的痰饮咳喘,效果胜于小青龙汤。因小青龙汤是治风寒引起的痰饮咳喘,阳和汤却与痰饮发病原因和病理相吻合,且能结合到痰多的症状。”

【临床应用】

吴氏等用阳和汤加减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119例,基本方为阳和汤去炮姜加细辛、五味子、紫河车,一律在三伏天服药。

结果:显效74例,好转31例,有效12例,无效2例。王氏等2以本方加减治疗老年顽固性咳喘50例,其中慢性支气管炎38例,合并肺气肿31例,肺心病9例。结果:临控制(咳、痰、喘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或基本消失)15例,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24例,好转8例,无效2例。高氏以本方为主辨证加减治疗阳虚型顽痰咳嗽30例,食欲不振者加鸡矢藤、白术;贫血者加鸡血藤、当归、黄芪;气虚者加党参;不眠者加柏子仁、酸枣仁;合并肺结核者加鱼腥草、百部、白及;高血压者去桂枝,加玉米须、丹参。结果疗效满意。王氏等4以本方加味(熟地15g,鹿角胶、干姜、白芥子、五味子、附子、桂枝、苏子、莱菔子各10g,细辛、麻黄各3g)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4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10天1疗程,发作期23个疗程即可控制。治疗后能够控制者11例,显效者15例,好转者24例,无效者4例,总有效率为92.4%。另有较多个案报道用本方治疗脾肾阳虚的痰饮咳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疗效确切可靠。

【病案举例】

1.张某,女,52岁,农民,1995年1月13日就诊患慢性咳嗽6年,每年秋凉季节咳嗽发作,缠绵难愈刻诊:咳嗽气急,痰多色白,清稀有泡沫,胸膈憋闷夜间尤甚,面色青晦,纳差神疲,形寒背冷,舌淡暗润,苔薄白,脉沉细。线摄片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曾用消炎止咳平喘西药及中药小青龙汤治疗,屡治乏效。脉症合参,此乃肾督亏虚,寒邪凝滞,治宜温补肾督,宜肺散寒。处方:熟地15g,鹿角片20g,淫羊藿20g,肉桂6g,麻黄10g,干姜6g,黄芪30g,半夏10g,白芥子10g,百部10g,甘草6g,水煎温服,每日1剂。服上方6剂,胸闷咳喘大减。上方加当归15g,建曲(包煎)15g,又服6剂,纳增神健。嗣后守方调理月余,诸症渐平。10

按: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多以咳嗽、喘证辨治,有时疗效不佳,缘患者肾督阳虚,寒邪外袭,无力驱邪外出,故而咳嗽难除。

方选熟地、鹿角片、淫羊藿、黄芪、肉桂温养肾督,峻补下元,以图治本;半夏、白芥子、麻黄、百部等宜肺散寒,止咳平喘。

诸药合用共收温阳补虚、止咳平喘之效。

2.何某,女,44岁,1988年5月26日就诊。1984年入冬咳嗽,次春渐愈;1985年春节前咳嗽至今,治疗鲜效。早晚咳甚,痰少或干咳,咽喉干痛而痒,经查咽喉无殊,膝下常冷,冬季更著,小腹坠胀,大便不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用润肺止咳法无效。后思其制作冰棍数年,手工包裹,环境阴冷,寒湿内侵,凝滞不化,肺气不宣,故干咳无痰;久咳伤肺,肃降不及,故大便不爽,小腹坠胀;火不归原而上浮,故咽喉干痛,两膝常冷。

治拟温阳敛肺、散寒通滞法,用阳和汤加味。处方:麻黄、肉桂、甘草各6g,附子、白芥子各9g,熟地、干姜、鹿角霜、枣皮、巴戟天、白术各12g,3剂。复诊时咳嗽、咽痛大减,又投原方3剂即愈。人冬又咳数月,仍投阳和汤,5剂而愈

按:咳而无痰,似不为痰饮,然而阳气先亏,又合阴寒湿冷,二阴相加,寒水为冰,咳即无痰矣。

3.陈某,男,78岁,1998年10月19日就诊。主诉反复咳喘20余年,再发半个月。患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20余年,反复发作,应用抗生素及平喘药后可暂获缓解;半个月前复因受凉后再发,在当地卫生院经吸氧、广谱抗生素及平喘药治疗10余天,病情未见缓解。现症:气喘不能平卧,咳嗽,咳痰色灰白而黏,语声低微,胸闷腹胀,乏力纳呆,时有呕恶,畏寒肢冷。

查体:口唇发绀,颈静脉无怒张,桶状胸,两肺满布湿啰音及哮鸣音,心率100次/min,律齐,腹软,肝肋下未触及,双下肢不肿,舌质淡暗,苔灰白而腻,脉沉细弱。血常规示:WBC8.8×10/L,N0.82.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肺气肿。痰培养示:大量白色念珠菌生长。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中医辨证为肾阳亏虚,脾阳不振,痰瘀阻肺。

治宜温阳补肾,温中健脾,温肺化痰,养血活血。方用阳和汤加减:熟地30g,鹿角片20g,肉桂6g,姜6g,炙麻黄6g,白芥子10g,淡附片10g,党参15g,炒白术15g,当归10g,桃仁10g,炙紫菀10g,半夏10g,百部10g,射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方7剂,咳喘减轻,腹胀、呕恶消失,胃纳渐增,苔白微腻,脉较前有力。原方再进10剂,咳喘转平,痰白量少,能下床行走,两肺湿啰音消失,仍有少量哮鸣音,痰培养示正常菌群,故带药出院。

按:本案缘由经久咳喘,穷必归肾,伤及下元,肾督阳虚,失于温煦,加上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耗伤脾阳,致脾肾阳虚,水津不布,痰浊内生;久病必瘀,痰瘀互结,阻滞肺络,肺失宣肃,致咳喘日久不愈。本案证属本虚标实,脾肾阳虚为本,痰瘀阻肺为标,故用阳和汤温阳补肾以治其本方中加附子、党参、白术配干姜意在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加紫菀、百部、半夏配白芥子、麻黄温肺化痰,止咳平喘;加当归、桃仁配鹿角片养血活血,通络散滞,为治疗咳喘由气及血、络脉瘀阻不可缺如之品;射干一味,苦寒清热解毒善清肺火,尚可防湿痰、寒痰化热之势。诸药配伍共达温阳补肾、温中健脾、温肺化痰、养血活血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