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宏正活用经方治慢阻肺验案三则

 循天园 2023-07-13 发布于广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属中医“喘证”“肺胀”等范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死亡率高、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健康。西医治疗该病常采用抗生素、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常规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喘咳等症状,但不能有效阻止病情进展,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多。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梁宏正系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其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运用经方治疗慢阻肺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有幸待诊左右,获益良多,现将梁宏正治疗慢阻肺典型医案三则整理分析如下。

风寒内饮,小青龙汤主之

陈某,男,75岁,2015年12月20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咯痰、气促10余年,再发加重5天。患者10余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咳嗽、咳痰,每遇天气变化则症状反复发作,每年发作累计时间大于3个月,曾反复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治疗,治疗后症状好转。5天前患者不慎受凉后再次咳嗽,咯白色黏痰,较难咯出,喘促,活动后尤甚,无端坐呼吸,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粉红色泡沫痰,症状逐渐加重,遂来诊。症见:神清,咳嗽、气促,咯白稀痰,畏寒发热,周身酸楚,胸闷心悸,精神、睡眠、胃纳欠佳,二便尚调,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肺结核病史。体格检查: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偶结。体温36.6℃,桶状胸,呼吸气促,双肺呼吸音增粗,双下肺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6次/分,律不齐。辅助检查:肺功能检测:混合性通气功能极重度减退,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44.3%,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最大通气量(MVV)下降>20%,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胸部CT检查提示: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并感染、双侧陈旧性胸膜炎(胸膜增厚)。

诊断:中医诊断为肺胀(风寒内饮证);西医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加重、肺炎。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处方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10g,细辛3g,芍药15g,干姜10g,炙甘草10g,五味子6g,桂枝10g,半夏5g,浙贝母15g,杏仁10g,瓜蒌皮15g,桃仁10g,丝瓜络15g,甘草6g。3剂,每日1剂,水煎服。西医内科基础治疗予以抗感染、化痰、解痉平喘及对症处理。

12月24日二诊:患者无恶寒发热,仍咳嗽,咯白色稀痰,量少,活动后气促,无胸闷心悸,双下肢无水肿,纳眠可,二便尚调,舌淡暗,苔薄白,脉细缓。患者表证已解,仍见咳甚喘急,处方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减:

蒸五味子10g,干姜10g,茯苓25g,甘草6g,苦杏仁15g,浙贝母15g,细辛3g,法半夏12g,甘草6g,桃仁10g,丝瓜络15g,瓜蒌皮15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6年1月5日三诊:劳累后稍气促,咳嗽、咳痰明显减少,纳食不佳,便溏,舌淡暗,苔薄白,脉细。患者症减,易方予陈夏六君子汤加减(处方略)调服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见急性发作。

按 患者不慎受凉后再次咳嗽,畏寒发热,周身酸楚,脉浮紧,乃伤寒表不解;咯白稀痰、苔白滑为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内停之象,故予小青龙汤解表化饮,并酌加杏仁、浙贝母止咳平喘、化痰;舌质暗,考虑为瘀血阻络,故予桃仁、丝瓜络通血活络。《伤寒论》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由此可知小青龙汤当为治疗外寒内饮之咳喘的主方,故首诊取之。

梁宏正指出,小青龙汤的辨证要点为:咳嗽症状日轻夜重,平卧时更甚,咳声重浊,痰多、质稀或泡沫痰,鼻流清涕,面部虚浮或形体肥胖,舌质胖大或有齿痕,苔滑,脉浮紧等。其结合《金匮要略》相关条文认为,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均为小青龙汤的加减方,临床可随证选用。若无外邪,但见寒饮内停者,可予苓甘五味姜辛汤;若痰多欲呕者,加半夏以温化寒痰、降逆止呕,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咳甚喘急者,加杏仁、厚朴以降气止咳,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脾虚食少者,可加人参、白术、陈皮等以益气健脾。

二诊外寒已散,内饮未除,续之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该方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细辛,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则杜绝生饮之源,二则可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法半夏温化寒痰、降逆止呕,杏仁降气止咳,甘草和中。全方有温散并行、开阖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为温化寒饮之良剂。

纵观该案治疗全程,慢性病多病因复杂,虚实并见,治疗上应分阶段辨证论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非常必要。喘平痰消咳减后,固本防复为此病治疗的重要一环,可综合采用吐纳、天灸、食疗、中药等法,以达补肺、健脾、固肾之效。

阳虚水泛、寒痰阻肺,投以真武汤加减

凌某,男,80岁,2016年10月9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咯痰20余年,再发加重1周。患者20余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予止咳化痰等治疗后症状反复迁延,在当地医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间断治疗,但多于感冒后或气候变化时症状明显,并逐渐出现气促。1周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白稀痰、量多,在当地诊所予输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来诊。症见:神清,神疲身倦,咳嗽,夜间及晨起咳嗽明显,咯白稀痰,量多,恶风寒,活动后气促,夜间不能平卧,偶感心悸、胸闷,稍头晕,双下肢轻度浮肿,纳少,眠差,小便多且清长,大便溏。舌质淡暗有瘀斑,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白滑,根部厚腻,脉沉细。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减弱,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辅助检查: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心影稍大。

诊断:中医诊断为喘证(阳虚水泛,寒痰阻肺证),西医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治法:温阳化气,止咳平喘。

处方用真武汤加减:茯苓20g,干姜10g,桂枝10g,白术15g,制附子12g(先煎),陈皮10g,法半夏15g,菖蒲15g,细辛4g,五味子6g,丹参15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好转,痰亦减少过半,呼吸较前通畅,渐能平卧,双下肢浮肿已消退,舌质稍转红润,苔厚腻减。上方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 患者咳喘反复发作,恶寒肢冷,气短倚息难卧,舌质暗淡无华,皆肾阳衰微之征。因肾为水脏,肾中真阳衰微不能化气,则水饮内停;水寒之气上泛,则头晕;水气停于胸肺,则咳嗽不已,痰涎清稀量多,气短难卧;水气溢于肌表,故双足浮肿沉重。舌质胖嫩,兼有齿印与瘀斑,舌苔白而厚腻,皆为水泛寒凝之象。同时患者年逾半百,阳虚益甚。综上所述,此属少阴肾阳衰微、水寒射肺,故投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之真武汤。《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又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清代汪昂《医方集解》关于真武汤的论述云:“茯苓、白术补土利水,能伐肾邪而疗心悸;生姜、附子回阳益卫,能壮真火而逐虚寒;芍药酸收,能敛阴和营而止腹痛。真武,北方之神,一龟一蛇,司水火者也,肾命象之。此方济火而利水,故以名焉。”

本例咳嗽,应属少阴阳虚,水泛成痰,水寒袭肺,肾阳虚而累及于肺,既有水气,又系少阴寒化。梁宏正用真武汤加减,以附子之辛热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以白术之苦燥健运中土,则水有所制;干姜温散,佐附子以补阳;茯苓淡渗,佐白术以补土,并寓散水渗湿之意;桂枝温经通脉,加速温经散寒、化气行水之功。纵观全方,其壮元阳以消阴翳,逐寒痰以清水源,不攻肺而肺之病自愈,不止咳而咳嗽自平。

肺脾亏虚、痰湿内阻,施以麦门冬汤加味

梁某,男,76岁,2016年9月26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咯痰10余年,再发加重1周。患者于10余年前开始出现咳嗽、咯痰,每逢冬春季节交替时症状明显,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患者1周前不慎外感后出现咳嗽,咯少量白色黏痰,呈阵发性,发时咳嗽剧烈,夜间较频,咳重时喘息出汗,咽干不适,口微干渴,口不苦,无恶寒发热,纳可,二便可。舌淡暗胖嫩,舌尖红,苔薄白腻,舌中两处剥苔。脉寸浮、关尺弦数。既往史: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病史,未行肺功能检查。体格检查:咽部稍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辅助检查: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

诊断:中医诊断为咳嗽(肺脾亏虚,痰湿内阻证),西医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发作。

治法:益气养阴,降逆止咳。

处方用麦门冬汤加味:麦冬40g,法半夏6g,党参15g,炙甘草10g,五味子8g,前胡10g,紫苏子12g,大枣15g,苦杏仁12g,瓜蒌皮12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明显减轻。继服上方6剂后病情好转、稳定。

按 本案患者年龄大,病史长,肺脾渐虚,咳嗽喘息,咯痰不爽,咽喉不利,舌尖红,脉数,故病机以内伤之虚咳为主,合并痰浊内生。《景岳全书·咳嗽》谓:“然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提出了外感咳嗽宜以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以甘平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桂林古本伤寒论》载:“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神农本草经》谓麦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此药能力除心腹结气,润通胃络之闭结以通畅中焦,是为君药。半夏辛平,下气止咳化痰饮。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益胃气、生津液。全方特点是寓降于补中气,寓降于通结气。处方加前胡,意在加强降气祛痰之效,《本草纲目》谓前胡“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祛痰下气”;加五味子,意在加强降气止咳之效并能生津敛汗,《神农本草经》谓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且五味子与方中麦冬、党参相伍,暗合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散意,以加强益气生津之功。

梁宏正认为运用麦门冬汤的要点有三:首先要把握好其临床症状。由于其主要病理为肺胃阴津不足,故可见久咳、咯痰不爽、呛咳或痰液黏稠成丝状;咽喉干燥不利,灼热而痛,咽堵闷如有异物梗阻,咳嗽剧烈时面红、痉挛、气喘,全身有发热、多汗、口渴或干,手足烦热,甚则其人多瘦削、肌肉萎缩,并可见溲黄、便秘、舌红或中有裂纹、脉细数或虚数。其次,要掌握好方中各药的配伍剂量。该方为胃津液不足、津伤火逆而设,故麦冬一定要重用,否则会影响本方疗效。同时,半夏下气化痰,性燥,应少剂量应用。原方麦冬与半夏比例折合为9:1或7:1较为适宜。第三,要掌握本方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可广泛应用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糖尿病、干燥综合征、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肺结核。并据《玉函经》云“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可用于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化疗过程中,或治疗后的恢复期,见形体消瘦、津伤口干、体力消耗、伤阴发热等各种病情的康复治疗。(吴绍彬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中医院  罗齐军 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