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门冬汤证治集要

 寂寞在繁衍 2015-08-11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麦门冬汤方证条文说:“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条文中“大逆”二字非常重要,《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条文中所说的“大逆上气”,是指剧烈的气逆咳喘,即上焦热伤津耗,中焦胃气不和,气结壅滞不得宣发,夹杂水饮上逆较重,而出现较剧烈的咳嗽,或喘息,或咽喉干燥、疼痛不适等证候。降逆化饮散结气,就主以麦门冬汤。

《本经》谓麦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此药能力除心腹结气,润通胃络之闭结以通畅中焦,是为君药。半夏味辛平,下气止咳化痰饮,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益胃气,生津液。全方特点是寓降于补中气,寓降于通结气。辨证时,凡见中虚津伤(津液不足或气不化津),咳、喘较为剧烈,痰少或黏稠者,不论寒热,皆可应用。但用此方须注意原方药量配比,麦冬必须重量使用方能效佳。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38岁。2011年9月2日初诊。患者有扩张型心肌病史3年。1月因感冒诱发胸闷心慌,夜间不能平卧,咳嗽等症状,在某医院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经住院治疗,心衰症状稳定,但咳嗽无明显好转,咳有少量白色黏痰,呈阵发性,发时咳嗽剧烈,夜间较频,咳重时喘息出汗,每晚靠服用双氧异丙嗪片缓解咳嗽入眠。曾用各抗生素治疗,基本无效。诊见:咽干不适,口微干渴、口不苦,无恶寒发热,纳可,二便可,舌淡暗胖嫩,舌尖红,苔薄白腻,舌中两处剥落。脉寸浮关尺弦。予麦门冬汤加味:麦冬90克,清半夏30克,党参30克,炙甘草20克,粳米30克,五味子20克,前胡15克,大枣8枚(掰开)。3剂,日1剂,先浸泡半小时,水煎1次取汁800毫升,分4次服(日三夜一服)。二诊时,患者诉咳嗽明显减轻,已停用双氧异丙嗪。又服上方6剂,痊愈。

按:该案咳嗽为久病中气亏损有饮,上焦津虚有热,胃络闭结不通,气机壅滞挟痰饮上逆而致,乃太阴阳明合病。故以麦门冬汤补虚润通,降逆止咳。加前胡意在加强降气祛痰之效,《本草纲目》引《别录》谓前胡“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去痰下气”;加五味子意在加强降气止咳之效并能生津敛汗,《本经》谓五味子“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且五味子与方中麦冬、党参相伍,暗合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散意,以加强益气生津之功。

千金方麦门冬汤

麦冬 (三钱)、桔梗 (二钱)、桑皮 (三钱)、半夏 (二钱)、生地 (三钱)、紫苑 (三钱)、竹茹 (三钱)、麻黄 (钱)、五味 (一钱) 、生姜 (三片)、甘草 (一钱) 

风寒客于肺中, 引痰生火, 故用桔梗桑皮半夏生姜, 以利除痰饮, 用生地紫苑竹茹麦冬五味, 以清敛火气, 然陈寒不除, 则痰火旋去而旋生, 故以麻黄一味, 搜剔陈寒, 惟甘草则取调诸药而已, 凡寒中包火, 火中伏寒, 皆能治之。


麦门冬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论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 临床常见而治疗颇为棘手的发病,它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对该病病例采用辨证分型,运用《金匮》麦门冬汤为基本方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以麦门冬汤加丹参为主结合辨证分型用药。麦门冬汤组成: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枣。笔者每以太子参、怀山药代人参、粳米。水煎服,日1剂,煎2次,早晚分服。

    

肝胃气滞型 症见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中脘嘈杂似饥,嗳气频作,透酸苦水,苔薄白或微黄,脉弦。以麦门冬汤加丹参15g,佛手、香附、白芍、素馨花、郁金各10g。

  

胃阴亏虚型 症见胃痛隐作或胀痛,灼热不适,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以麦门冬汤加丹参15g,沙参、石斛、木瓜、乌梅、花粉各10g 。

    

脾胃虚弱型 症见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以麦门冬汤减少麦冬用量,加丹参15g,黄芪、茯苓、党参各30g,白术、陈皮各10g 。

    

瘀阻胃络型 症见胃脘痛如锥刺,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干黑,形体消瘦,舌质紫暗,脉涩。以麦门冬汤加丹参30g,三七、赤芍、泽兰、丹皮、莪术各10g 。

    如同时出现两型以上症状时,可将相应证型的方药加减治疗。伴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加白花蛇舌草、苡仁各30g,内金15g。

 

    

  慢性萎缩性胃炎(下称本病)是以胃粘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祖国医学中“胃脘痛”范畴,其病理复杂,往往寒热虚实互见,寒热相兼,病情顽固,迁延难愈。

    胃为阳腑,喜润恶燥,或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加胃伤阴或因过服温燥之品,克伐胃中阴液,导致胃阴不足,胃阴久亏,无阴则阳无以生,故本病病延日久,阴伤及阳,不仅胃阳受抑,脾阳亦无所奉养,因此,对本病不管它属哪一类型,都应考虑到胃阴不足的一面,尤其脾胃虚弱型,往往其表面现象可能掩盖胃阴不足的本质,为此,笔者选用麦门冬汤为主治疗。本方功专生津滋液而清虚火,以麦冬为主药,《本草正义》指出:“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品是甘药补益之上品”。胃得其养而津自充,则虚火自敛;佐以参、甘、米、枣大补中气而生津液,并于上述益气生津药中,配伍一味半夏以开胃行津,下气和胃,本方体现了益胃生津,降逆下气的法则。

    笔者在临床中还观察到无论何种证型,多兼夹有或轻或重的血瘀证候,故在临床施治中,根据“痛久入络”必致气血运动不畅而出现瘀滞一病理特点 ,对本病见有瘀血体征或瘀血体征尚未明显表现出来者,在分型用药的基础上都予以适当的活血化瘀药,可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临床疗效,达到“瘀去新生”的目的。实验证明活血化瘀药有改善微循环、调节代谢失调和神经血管营养等作用,能消除胃粘膜病损处的代谢障碍而使组织获得新生,并有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及吸收作用,对本病因局限组织的再生过程占优势而发生息肉或转化为癌者,有积极的防治意义。

    总的来说,本病胃阴不足、胃热证和瘀血证贯穿疾病全 过程,其治则应以健脾益气,滋阴养液和活血化瘀为主,尤以养阴顾津,生津护膜为要,用药须注意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补而不壅,攻而不峻。

    另外,精神调节对本病的治疗以及防止复发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胃脘痛与肝脏关系密切,只有心情舒畅,才能保持肝脏的疏泄功能,而使脾胃健运,以促进病情向愈。


经方辨治胆瘅病 麦门冬汤治气阴两虚

  林某,女,37岁,2012年1月28日初诊。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胃痛,伴有右胁及后背不适,偶有嗳气,未予重视。后病情反复发作,发作时自己就从药店购买一些治胃病的中西药物口服,效果欠佳。近1月来胃脘痛频繁发作,遂来我院就诊。

  患者现胃脘轻度灼痛,痞满纳呆,嘈杂似饥,干恶欲吐,口干口苦,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嫩红,苔剥脱,脉细。胃镜示:贲门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

  证属阴虚脾弱,胃络瘀阻。治宜平补气阴,化瘀降逆。

  处方:麦门冬10克,太子参20克,北沙参12克,石斛10克,乌药12克,百合12克,丹参20克,三七粉分冲3克,法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10克,炒枳壳10克,炒竹茹6克,川黄连3克,蒲公英15克,生姜2片。

  服上方14剂后,胃痛,痞满纳呆,嘈杂似饥,大便秘结均好转。及上方加减出入,共服药5月余,诸症消失。胃镜复查示:轻度浅表性胃炎。根据临床表现及胃镜所示改膏药方,以缓图之。

  按  此例胃脘痛患者,为病久失治,致使气阴两虚,胃络无以濡润,气虚瘀阻,“虚则补之”中州脾胃气阴虚弱,当以甘凉滋润,益胃养阴之品,用麦门冬汤生津益胃,降逆下气。合温胆汤胆胃同治,和胃降气以便胆气疏利,中州得健则痰湿无以内聚,胆气疏泄正常则无以克伐于胃,乃相辅相成。配丹参、三七粉和血通络,去瘀生新。乌药、陈皮、枳壳理气之轻品以斡旋中焦之气机,使养阴之品不滋腻,而无壅塞中州之弊。胆胃升降如常,阴阳调和,疾病自愈。


加味麦门冬汤

麦冬9g,半夏12g,西洋参15g,炙甘草6g,扁豆9g,薏米20g,陈皮6g,生姜6g,大枣5枚。

加减

呕吐甚加旋覆花6g,代赭石12g;便秘加当归12g,肉苁蓉9g。

功效

滋阴养胃,健脾化湿。

主治 糖尿病性胃轻瘫 。


麦门冬60g 半夏9g 人参9g 炙甘草6g 粳米15g 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1.肺痿。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方义体会】

《金厦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此为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证。其咽喉不利,一因肺胃阴伤,不得濡润,一因虚火上炎,灼津碍气之故,治宜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方中所用麦门冬,且用量大,可养胃生津,清肺润燥,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强脾胃,补营养,扶正气以助生津之功。何以选用粳米而不用糯米?小析此理,粳米、糯米都有扶养胃气,营养后天之功,然粳米偏寒,糯米偏温,所以养护胃阴,所选米类以粳米为宜,此既荣养胃气,又可抑其虚火,不伤阴液。上药相伍,胃得以养,阴得以生,肺得以润,则虚火自灭,正可谓“培土生金”之意。佐以半夏辛温之性,一者降逆化痰,利咽下气,再者味辛以开胃气,使诸药得功。此方药仅六味,主从有序,相使相须,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亦为惬当之剂。

【临床应用】

1、肺结核若低热脉数,胸痛干咳,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者,本方加阿胶12克烊化、茜草9克,可水煎服治之。

例:牛××,女,24岁。患肺结核已三年,每遇秋冬之交,干咳不已,痰中血,住医院治疗后渐渐好转,此次发病已半月余,肌注链霉素及口服中草药均未能控制病状,故找余诊治。诊见颧赤体瘦,低热蒸蒸,干咳不已,痰中带血,时而作喘,触其脉象数而不弱,余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60克,半夏9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大枣4枚,茜草9克,贡阿胶12克(烊化),秦艽6克,令服四剂。一周后,患者出院。复诊云:咳嗽减轻,咽喉较以前舒适,且痰中已无血丝。又拟上方令服四剂,诸证渐息,后嘱其长期服用西药抗捞药“雷米封’等巩固疗效。

2、慢性消化道溃疡患此类病者,多以温燥渗湿方药治之,久而久之,则出现温燥伤阴之弊,证见:口干咽燥,烦热不宁,精神不爽,多饮少食等证。余常以“麦门冬汤”加乳香研末冲服,予以治之。

既养胃气、护胃阴、生津润燥,又可清虚热除烦止痛。

3、咽炎、喉炎干操疼痛,咽食不爽者,服用“麦门冬汤加川贝母9克,一、二剂可愈。

4、神经衰弱此为神经官能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多由于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所致。证见:心烦失眠,心神不定,精种不振,低热口渴等症,余多以麦门冬汤与山萸二枣汤(自拟方)治疗,令其交替服用一段时间,效果很好。

例:何x,男,42岁。五年前因头痛住医院治疗,出院后又得失眠一症,继而出现精神不振、心烦意乱,加之工作不顺心,使其十分苦恼,西医诊为“神经衰弱”建议中医调治,因此患者找余治之,见上证悉具,兼见小便短赤。先与导赤散汤二剂治之,服后心神略爽,又拟上方麦门冬汤、山萸二枣汤二方,令其交替服用一月。诸证大大改善,数月后,又有小恙,再以上方调治,取效。

5、治疗胃痛例:曹××,女,16岁,心口疼痛年余,停学四处求医,诸难取效。余诊其脉证皆和,后又详审其症,发观喜食稀饭,饮水则舒,遂按胃阴虚施方,予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30克,半夏4克,梗米12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玉竹15克,黄精16克,红枣4枚,水煎饭前温服。先后服九付药而愈,后有小复,服之则安。 


加味麦门冬汤

治妇女倒经。

干寸冬(五钱,带心) 野台参(四钱) 清半夏(三钱) 生山药(四钱,以代粳米) 生杭芍(三钱)丹参(三钱) 甘草(二钱) 生桃仁(二钱,带皮尖捣) 大枣(三枚,捭开)

妇女倒经之证,陈修园《女科要旨》借用《金匮》麦门冬汤,可谓特识。然其方原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今用以治倒经,必略为加减,而后乃与病证吻合也。

或问,《金匮》麦门冬汤所主之病,与妇人倒经之病迥别,何以能借用之而有效验?答曰∶冲为血海,居少腹之两旁。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少阴肾虚,其气化不能闭藏以收摄冲气,则冲气易于上干。阳明胃虚,其气化不能下行以镇安冲气,则冲气亦易于上干。冲中之气既上干,冲中之血自随之上逆,此倒经所由来也。麦门冬汤,于大补中气以生津液药中,用半夏一味,以降胃安冲,且以山药代粳米,以补肾敛冲,于是冲中之气安其故宅,冲中之血,自不上逆,而循其故道矣。特是经脉所以上行者,固多因冲气之上干,实亦下行之路,有所壅塞。观其每至下行之期,而后上行可知也。故又加芍药、丹参、桃仁以开其下行之路,使至期下行,毫无滞碍。是以其方非为治倒经而设,而略为加减,即以治倒经甚效,愈以叹经方之函盖无穷也。

用此方治倒经大抵皆效,而间有不效者,以其兼他证也。曾治一室女,倒经年余不愈,其脉象微弱。投以此汤,服药后甚觉短气。再诊其脉,微弱益甚。自言素有短气之病,今则益加重耳。恍悟其胸中大气,必然下陷,故不任半夏之降也。遂改用拙拟升陷汤,连服十剂。短气愈,而倒经之病亦愈。

一少妇,倒经半载不愈。诊其脉微弱而迟,两寸不起,呼吸自觉短气,知其亦胸中大气下陷。亦投以升陷汤,连服数剂,短气即愈。身体较前强壮,即停药不服。其月经水即顺,逾十月举男矣。

或问,倒经之证,既由于冲气胃气上逆,大气下陷者,其气化升降之机正与之反对,何亦病倒经乎?答曰∶

此理甚微奥,人之大气,原能斡旋全身,为诸气之纲领。故大气常充满于胸中,自能运转胃气使之下降,镇摄冲气使不上冲。大气一陷,纲领不振,诸气之条贯多紊乱,此乃自然之理也。是知冲气胃气之逆,非必由于大气下陷,而大气下陷者,实可致冲胃气逆也。致病之因既不同,用药者岂可胶柱鼓瑟哉。


【组成】

麦门冬60g 半夏9g 人参9g 炙甘草6g 粳米15g 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1.肺痿。症见咳唾涎沫、气喘短气、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方义体会】

《金厦要略》云:“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此为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证。其咽喉不利,一因肺胃阴伤,不得濡润,一因虚火上炎,灼津碍气之故,治宜滋养肺胃之阴,阴津得充,虚火自降。方中所用麦门冬,且用量大,可养胃生津,清肺润燥,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强脾胃,补营养,扶正气以助生津之功。何以选用粳米而不用糯米?小析此理,粳米、糯米都有扶养胃气,营养后天之功,然粳米偏寒,糯米偏温,所以养护胃阴,所选米类以粳米为宜,此既荣养胃气,又可抑其虚火,不伤阴液。上药相伍,胃得以养,阴得以生,肺得以润,则虚火自灭,正可谓“培土生金”之意。佐以半夏辛温之性,一者降逆化痰,利咽下气,再者味辛以开胃气,使诸药得功。此方药仅六味,主从有序,相使相须,对于虚热肺痿,咳唾涎沫者,是正治之方;对于胃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亦为惬当之剂。

【临床应用】

1、肺结核若低热脉数,胸痛干咳,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者,本方加阿胶12克烊化、茜草9克,可水煎服治之。

例:牛××,女,24岁。患肺结核已三年,每遇秋冬之交,干咳不已,痰中血,住医院治疗后渐渐好转,此次发病已半月余,肌注链霉素及口服中草药均未能控制病状,故找余诊治。诊见颧赤体瘦,低热蒸蒸,干咳不已,痰中带血,时而作喘,触其脉象数而不弱,余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60克,半夏9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大枣4枚,茜草9克,贡阿胶12克(烊化),秦艽6克,令服四剂。一周后,患者出院。复诊云:咳嗽减轻,咽喉较以前舒适,且痰中已无血丝。又拟上方令服四剂,诸证渐息,后嘱其长期服用西药抗捞药“雷米封’等巩固疗效。

2、慢性消化道溃疡患此类病者,多以温燥渗湿方药治之,久而久之,则出现温燥伤阴之弊,证见:口干咽燥,烦热不宁,精神不爽,多饮少食等证。余常以“麦门冬汤”加乳香研末冲服,予以治之。

既养胃气、护胃阴、生津润燥,又可清虚热除烦止痛。

3、咽炎、喉炎干操疼痛,咽食不爽者,服用“麦门冬汤加川贝母9克,一、二剂可愈。

4、神经衰弱此为神经官能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多由于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所致。证见:心烦失眠,心神不定,精种不振,低热口渴等症,余多以麦门冬汤与山萸二枣汤(自拟方)治疗,令其交替服用一段时间,效果很好。

例:何x,男,42岁。五年前因头痛住医院治疗,出院后又得失眠一症,继而出现精神不振、心烦意乱,加之工作不顺心,使其十分苦恼,西医诊为“神经衰弱”建议中医调治,因此患者找余治之,见上证悉具,兼见小便短赤。先与导赤散汤二剂治之,服后心神略爽,又拟上方麦门冬汤、山萸二枣汤二方,令其交替服用一月。诸证大大改善,数月后,又有小恙,再以上方调治,取效。

5、治疗胃痛例:曹××,女,16岁,心口疼痛年余,停学四处求医,诸难取效。余诊其脉证皆和,后又详审其症,发观喜食稀饭,饮水则舒,遂按胃阴虚施方,予以麦门冬汤加味:麦冬30克,半夏4克,梗米12克,党参9克,炙甘草6克,玉竹15克,黄精16克,红枣4枚,水煎饭前温服。先后服九付药而愈,后有小复,服之则安。


麦门冬35~80、半夏10~15g、人参10~15g、炙甘草6~10g、粳米10~15g,大枣4~10枚。上六味,水煎,昼三夜一服。

[方证]

1.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不爽。

2.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热、手足心热。

3.舌红少苔,脉虚数。

[现代应用]

1.咽炎、喉炎、百日咳、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结核、肺不张、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干咳、咽喉不利时可用本方。

2. 胃癌、食管癌、鼻咽癌、肺癌、喉癌等恶性肿瘤在放疗化疗过程中见有形体消瘦,肌肤干枯、口舌咽干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3.糖尿病、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应性淋巴增生症等。

[经验参考]

本方证多发生在外感热病的后期,如《金匮玉函经·伤寒瘥后篇》说“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说明可以见到发热。但从经文来看,咽喉部的千燥发痒、咳痰不爽却是本方的识证要点。许多疾病可根据这一特点来选择本方。慢性咽喉炎最容易出现卜述方证,如吕志杰治一女,素患“慢性咽炎”。近两个月来,咽中堵闷,干燥不利,咯痰不爽,口干欲得凉润,尿黄便秘,脉搏细,略滑数,舌质嫩红有裂纹,苔薄黄,中心无苔。投以麦门冬汤原方,麦冬用70g,半夏用10g,服6剂诸症缓解(中医杂志·日文版,1989;5:51)。《类聚方广义》说本方“治久咳劳嗽,喘满短气,咽喉不利,时恶心呕吐者”。肺结核属于久咳劳嗽范畴,多见本方证。如矢数道明治一女41岁,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此次因感冒后每晚咳嗽不止,咽头发痒,呼吸困难,出现喘鸣,持续一个月以上,夜间卧床后每隔l小时必醒一次,咯出稀薄痰,无食欲,腹诊心下痞硬,脉沉紧而数。投予麦门冬汤加桔梗、紫菀、玄参,服药4月愈(《汉方临床治验精粹》)。《名方广用》载门纯德治疗肺结核,见有低热脉数,胸痛干咳,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者,投以本方加阿胶、茜草。消化性溃疡见有口干咽燥,烦热不宁,精神不爽,多饮少食等证,以本方加乳香研末冲服。

本人用于治疗咳喘疾病时也有特征性表现。即病人的主诉集中于咽喉部的不适,或干或痒或痛,咳喘往往因为咽喉部的不适而引发。就诊时,患者多因咽部不适引起咳喘而不能完整、顺利地陈述病情,目声音多伴嘶哑或说话费力。病程长,其咳喘多是痉挛性或阵发性,一个劲地咳,甚则弯腰捶胸,其状甚为痛片,咳得满脸通红才咳少量痰,咳毕多伴呕逆。医者如果问及在什么情况下咳喘发作时,所得到的问答往往是闻到油烟味,或香烟味,或腥辣味,或凌晨的冷空气,或阴雨天气压较低时,甚至在人多的场所咳喘激烈发作。《古方新用》载权依经用本方治鼻衄、倒经、肺结核、脑膜炎后遗症等。《方函口决》说“又治老人津枯枯槁,食物难咽,似膈症者”;《松原家藏方》载“治虚痨咳逆,手足烦热,羸瘦骨立者,或咳血衄血者”。可见,本方在扩大运用时,当着眼于患者的体质。即形体消瘦、大病后或慢性病、老人、虚弱者之皮肤干燥或肌肉萎缩、大便易结等。若患者腹泻,或痰多易出,或服用本方之后,出现食欲减退,应禁用本方。

关于本方还应注意下列相关问题。一是对经文“火逆上气”的理解。仲景用词言简意赅,编者认为“火逆上气”四字包括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噎膈、咳喘、吐血、咳血等气机向上的症状。二是关于痰量多少的问题。多数注家认为本方治疗肺痿阴虚证,痰少难咳者。但结合肺痿的主证“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的条文来看,本方证可以出现痰量多的情况。许多临床报道也都提到痰量多的病例。其实,痰多和咽喉干燥并不矛盾。如《肘后方》说本方“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对此,编者认为应当尊重临床实际,少作主观臆断。三是本方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原方两者之容量比为7:1,但编者实测重量比为8:1。麦冬的用量一定要到位,否则将影响本方疗效。恰如《本草新编》所说“但世人未知麦冬之妙用,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不知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初诊时以麦冬用25g,制半夏用10g为妥,复诊时根据服药后情况进行调整。至于半夏,虽然性燥,但与麦冬配伍相反相成,这也是仲景配伍的特色之一。权依经对这种配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于大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人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不是半夏之功,而是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来未有之奇”(《古方新用》)。四是本方证的“咽喉不利”要与半夏厚朴汤证相区别,从药证来看,两方都有半夏,都主治咽喉病。但本方证无胸闷、腹胀的厚朴证,也无眩、悸的茯苓证,体质上也有助于鉴别。若二方证兼见时,也可以合方使用。五是要注意方证之间的转化关系。麦门冬汤证可视为竹叶石膏汤证向炙甘草汤证转化的中间证型,比竹叶石汤证进一层,较炙甘草汤证退一步,所以临床上除了单纯的麦门汤证外,还应留意是否有方证之间转化的中间证型存在,即见有汗出而渴、舌面干、脉或洪或大的石膏证和皮肤枯、涩、痒或出血的生地、阿胶证。通晓其来路,把握其去路,临证转方换药才能有条不紊。

[原文点睛]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七篇第十条)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注论精选]

汤本求真:肺结核之枯瘦骨立,咳嗽频发,痰沫粘着于咽喉,而难以咯也,呼吸浅表,心力减衰竭者,用本方屡得奇效(《皇汉医学》)。

沈明宗:此阴火上逆也,真阴之虚,阴火上逆刑金,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惟当壮水之主,以镇阳气,曰止逆下气,故用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滋培后天胃气,以生肺金,即生阴火而降火邪,惟以半夏涤痰下利,余窃以为肺痿之主方也(《金匮要略编注》)。

张路玉: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防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单、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虑。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遂,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于此。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口用润肺生津之剂,焉能建止逆下气之绩哉。俗以半夏性燥不同,殊失仲景立方之旨(《张氏医通》)


麦门冬50g  半夏9g  人参6g甘草6g  粳米6g  大枣4枚    上6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温服100ml,日3次夜1次。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祛痰。

    (主治)

    主证:肺胃阴虚,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咳痰不爽;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副证:胃阴不足,胃失和降,呕吐时作;或津枯噎嗝,并见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大病瘥后,阴津亏耗,咽燥虚喘,神疲乏力;口干思饮,舌红少苔,脉虚数。

    (临证加减}

    1.本方证如津伤甚者,可酌加沙参、肥玉竹、枸杞子以养肺胃之阴;如有潮热,则酌加银柴胡、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

  2。热病余热未尽,口干者,加石斛;大便干者,加火麻仁;低热者,加白薇;咳嗽重者,加川贝、栝蒌仁;干咳劳嗽者,加竹茹、枇杷叶、橘叶之类。

  3。麦门冬汤治疗溃疡病:临床有下列特点:①胃痛暮甚,痛而喜按,②泛酸不明显;③多有口干而渴,便秘不畅,或心烦,肛热等症;④舌红有裂纹,薄苔或无苔;⑤脉多弦细。基本方为麦门冬、半夏、北沙参、山药、当归、白芍、炙甘草、粳米各9g,党参、阿胶、生姜各6g,红枣3枚,生麦芽15g,随证酌情加减。经治后,一般均在服药7—10剂后胃痛消失或显著减轻,诸症亦随之消退。

    4。麦门冬汤加味治疗妊娠恶阻:妊娠呕吐若属“火气上逆”者,可选用麦门冬汤加枸杞子、竹茹,呕甚者加生姜。对于呕吐剧烈,难以进食而致消瘦,眼眶下陷者更为适宜。[辽宁中医杂志,1986,(2):封四]

    5。  胃溃疡、胃黏膜脱垂,属于阴虚,症见胃脘灼热而痛,口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者,加石斛、白芍、糯稻根,以增加养阴益胃之功。

    6。本方去粳米,加山药、白芍、丹参、桃仁。治妇女倒经,名加味麦门冬汤.

    7。沙参、麦冬、冰糖、生地、玉竹。益胃生津,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身无热,口干咽燥,舌干苔少,脉不数者,名益胃汤。

    8。麦冬、石膏、知母、白芍、茯苓、栀子、竹茹、白术、扁豆、人参、陈皮、乌梅、莲子肉、甘草。治中暑燥渴者,名麦冬汤。

    9.麦门冬、黄芪、人参、当归、生地、五味子。水煎服。治内伤劳役,精神耗散,胃气不升,或血后亡津而致口渴者,名麦门冬饮子。[不居集]

    10。方名相同,药味相异,名麦门冬汤。

    (1)《外台秘要》:麦门冬、炙甘草、炙枳实、黄芩、人参、龙骨。治小儿夏季服药大下后,胃中虚,热渴。

    (2)  《类证活人书》:麦门冬、石膏、寒水石、炙甘草、栓心。为粗末,水煎服。治婴儿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

    (3)《三因方》;麦门冬、生芦根、竹茹、白术、炙甘草、茯苓、橘皮、人参、葳蕤,为末,加生姜、陈米水煎。治上焦伏热,腹满不欲食,食人胃未定,汗出,身背皆热,或食人先吐而后下。

    (4)《医垒元戎》:麦门冬、炙甘草、粳米、大枣、竹叶。水煎。治劳复,气欲绝者。    .

    (5)《证治准绳》:麦门冬、人参、芦根、竹茹、陈仓米、生姜、白术、甘草、茯苓、陈皮、玉竹。尊心为粗末,水煎服。治上焦热,腹满不欲食;或食则先吐后泻,肘挛痛。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717739777/blog/14188214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