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于璜碑》临习技法详解(一)

 朝歌淇水悠悠 2022-10-22 发布于河南

文|李济生

第一节毛笔和执笔法

一、毛笔

毛笔由笔杆和笔毛组成。笔杆多用竹管制作,杆直,形圆,粗细适中,轻重适宜。笔毛多由动物的毛发制作,由于笔毛的种类不同,软硬程度不一样,分为硬毫、软毫、兼毫三大类,硬毫弹性最好,软毫弹性最差,兼毫是用硬毫与软毫混合,弹性在二者之间。

图片制作毛笔的动物毛发,常见的有黄鼠狼毛(狼毫)、兔毛(紫毫)、羊毛(羊毫)、猪毛(猪鬃笔)、鼠毛(鼠须笔)、石獾毛等,转说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鼠须笔写的。这些毛发软硬程度和书写感觉是不一样的,最具代表性的是狼毫和羊毫,前者是硬毫,后者是软毫。兼毫是用两种或多种动物毛发制作的笔,以硬毫为芯,外圈以软毫被覆,比如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有所谓“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最普通的以狼毫为芯,以羊毫被覆。

按笔毛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短锋。初学隶书以大楷长锋兼毫为宜。古人认为好笔有“四德”:尖、齐、圆、健。“尖”指笔锋尖得不易开叉;“齐”指锋毫要齐,手压笔毛散开后,笔锋整齐长短一致;“圆”指笔毛聚拢,饱满浑圆;“健”指书写是笔毛弹性好,劲健有力。选择毛笔时,可参照这四点。

笔毛部分包括笔根、笔肚、笔尖三部分。笔根部分与笔杆部分相连,不可贮墨与书写;笔肚部分主要用于贮墨;笔尖部分用于书写。毛笔的选择须遵循“大字用大笔、小字用小笔”的原则,宁可大笔写小字,不可小笔写大字。

二、执笔

古代执笔方法众多,但使用最广泛,现在绝大多数沿用的是“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是右手五个指头全派上用场,五个指头分别“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执笔。

五指具体分工如下

按——大拇指第一关节内侧按住笔杆,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

压——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

钩——中指用第一和第二关节处,钩住笔杆。

顶——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关节顶住笔杆,用力方向与食指、中指相对。

抵——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助无名指用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书写时执笔位置应在笔杆的中部,写大字可偏上,写小字可偏下,写 3~5cm的字居中执笔。

图片

三、书写姿势

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姿,一是站姿。坐姿适宜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站姿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

图片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背直、臂开、足安。“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可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可按纸,随时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背直”,坐姿端正,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臂开”, 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左右,使手臂能轻松自如地书写;“足安”,双脚自然舒适地平放。

站立书写时,要求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也可一脚略向前,保持身体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

图片

第二节隶书笔法

毛笔书法用的是软笔,如何用笔去书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笔法”, 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多种书体之中。但每一种书体又都有一些不同于其它书体的用笔要求,比如在行笔速度上,草书明显比隶书要快;在收笔时,隶书也不同于楷书的顿笔回锋收笔。

以下是隶书的笔法概念,了解领悟这些概念对于隶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助于理解本书后面涉及的内容。

一、逆锋起笔

逆锋起笔是书法常用的笔法技艺,是藏锋的基本要求决定的,藏锋的字显得浑厚有力,符合含蓄的审美意趣。简单地说“逆锋起笔”就是落笔时笔锋先逆行,然后再转回行笔。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逆锋起笔的书写要求,使隶书横画起笔处圆浑含蓄,形成隶书的一个典型特征——“蚕头”。

二、逆入平出

逆入是指逆锋起笔,平出是收笔的方式,平出的意思是指收笔时,不要顺势出锋,写出尖的笔画,而是在笔画的末端戛然停止或稍作停顿,随即提笔,完成书写。隶书中平出的用笔特点,明显区别于楷书收笔时的顿笔回锋。

三、中锋行笔

中锋是指笔锋(笔尖)在笔画书写时处在笔画的中间位置。中锋书定的笔画,线条两边齐平,圆浑饱满,有立体感。中锋行笔被认为是书法用笔中的“千古不易”的准则。姜白石《续书诺》中说:“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也。”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笔画都是中锋行笔,也有侧锋(行笔时笔锋不在笔画的正中间)。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说:“正锋取劲,侧笔取妍。”说明正侧锋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在作品中可以相互映衬,使笔法显得丰富多变。

四、回锋收笔

这是和逆锋起笔相对的收笔法,回锋就是在笔画结束时,再提起笔向笔画书写的反方向收笔,起到藏锋的效果。一般情况下,隶书不要求回锋收笔。

五、驻锋

驻是停的意思,驻锋是指在运笔过程中,笔稍作停顿,之后或收笔,或转锋继续运笔。隶书书写时,驻锋之后收笔,可避免回锋收笔带来的楷书笔画,又可避免因戛然收笔造成的露锋,是隶书的重要笔法。

六、提笔和按笔

提按是笔在书写时的上下运动。行笔时引笔向上是提,其效果是笔画由粗变细;行笔时往下压笔是按,效果是笔画由细变粗。隶书承袭了篆书的点画特点,笔画中段一般较饱满,即“中实”,这一点和唐楷有很大的区别,唐楷在“起、行、收”中,重起和收,所以笔画往往是中间略细。当然,隶书也非一味的强调“中实”,也有一些笔画中间略细,比如波挑横画,书写至中段时,须稍稍提笔,笔画末端重按写出雁尾后,出锋收笔,如果中间细的比较明显,我们称之为“细腰横”。

七、迟行涩进

“迟行”和“涩进”都是和运笔速度有关的概念。一般情况下,隶书的行笔速度较慢,即所谓“迟行”,当然每个人的书定习惯有一定差别,有些书法家在写隶书时运笔速度也很快,但初学时一般要求较慢的行笔。“涩进”也和行笔速度有关,但更加强调书写者的行笔感受,书写时仿佛笔的运行遇到了阻碍,尤如风中逆行、大漠推车。迟行涩进所产生的书写效果是明显的,能表现隶书的古朴苍劲,避免笔画油滑无力。

八、波磔

早期的隶书更接近篆书,没有明显的提按波磔,至西汉后期隶书成熟,出现波磔,波磔使得隶书的笔画更加丰富多样,也是隶书的重要特征。

波磔分两大类,一是横向的波磔和右下方向的波磔,前者称为“雁尾”,后者发展成为楷书的捺;二是左下方向的波磔,称为撇,和楷书的叫法一样,图片要引起注意的是,隶书中的撇和楷书的撇在写法上有很大的图片区别,区别在于,隶书中的撇,笔画末端铺毫行笔,写出 “雁尾”,而典型的楷书写法,末端是提笔出锋。如颜体“太”字是典型的楷书撇画,而《鲜于璜碑》中“大”字撇画,是雁尾状。

“蚕无二色,雁不双飞”,这是隶书在处理雁尾状笔画的规则,“蚕无二色”(另一说蚕无二设)是指,一字之中,蚕头的形状不可雷同,要写出丰富的变化;“雁不双飞”是指往右向(包括右下方)书写的“波磔”笔画,也就是“雁尾”,一字之中只能出现一个。捺画也是“雁尾”,因此,如果一个字已有一个捺画,那么横画也不能再出现“雁尾”。如下图“王”字,一共三横,只有最后一横写成雁尾状波画;“大”字,因为捺画是斜方向的雁尾状波画,所以横画也不能写成“雁尾”。虽说撇画也是波画,也可以理解为“雁尾”,但“雁不双飞”这一规则不适用于撇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字有一个“雁尾”,撇画仍可写成“雁尾”状,如“庐”字。

图片

九、转笔和折笔

转笔和折笔都是改变行笔方向的书写方法。“转以成圆”,“折以成方”,前者写出弧形笔画,后者写出方折笔画。隶书的转折笔画(如横折),在转折处不作顿挫,宜形方而笔圆,也有断开分作两笔书写,不必刻意以方切笔书写。这点与楷书不同,楷书的横折往往有顿笔,比较下图中的个“礼”字,能明显地感觉到折笔写法的不同。姜夔《续书谱》说得好:“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应之以方,斯为妙矣。”用笔“须有转折之妙”,点画当以方圆兼备为佳。

图片

(未完等续)


(原文连载于《青少年书法杂志》2018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