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诗人心灵密室的展览 ——读桑克的《我站在奥登一边》

 置身于宁静 2022-10-22 发布于浙江

关于诗人心灵密室的展览

        ——读桑克的《我站在奥登一边》

纳兰

《我站在奥登一边》:20220704日  

图片

《我站在奥登一边》作者:桑克版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时间:20224

桑克:诗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桑克诗选》《桑克诗歌》《朴素的低音号》《转台游戏》《冬天的早班飞机》《拖拉机帝国》等;译诗集《菲利普·拉金诗选》《学术涂鸦》等,曾获天问诗歌奖、《新陆》短诗奖、草原文学奖、刘丽安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中国诗人》奖、东荡子诗歌奖等,被评为当代十大新锐诗人,汉语诗歌双年十佳等。

本刊特约撰稿 纳兰

看到桑克的《我站在奥登一边》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是米沃什的那本《站在人这边》。或许,书名并无多少可以过度阐释的空间,但书名或多或少透露出诗人的诗学追求、美学趣味,以及个人化的价值判断。如果诗过于紧致或紧张的话,那么随笔就会显得轻逸。桑克身兼诗人、译者和批评家的三重身份。桑克这本小书,有他对诗歌写作、翻译和批评三种写作方式的思考。书中涉及对诗,小说、人文历史、社会伦理、哲学宗教甚至武侠小说等著作的阐释,间或谈论写作、翻译和阅读的感受,在他的字里行间,闪烁着真知灼见。
  读桑克的随笔,我体会到的就是作者的一种思想的休息,感受到的是作者在开放性心态下所进行的一次愉快的袒露,它包括诗人自己的阅读轨迹、写作心得、伦理姿态,或者说是一次心灵密室的展览和心灵密友的介绍,或是在告诉读者哪些武功秘籍提升了自我的技术和心智水平。
  我觉得,《站在奥登一边》这本书,它是怀旧的同时仍然保持自省,同样也是了解桑克文学与思想谱系的重要诗篇,它清晰地梳理了师承之树以及成长所受的诸种影响。在《奥登的涂鸦》一文中桑克又言:我的译读只是方便之门,领会妙处还要靠阅读者自己的语言修养、诗歌修养以及某种悟性。他首先在书中展现了自己的语言修养和诗学修养以及悟性。如果说译读只是方便之门,那么这本随笔集则是另一扇方便之门。读桑克的《我站在奥登一边》,无疑,就是聆听一曲书的挽歌与阅读礼赞;也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种信仰般的执念,那就是必须站在奥登这一边,哪怕是从清晨到午夜,当然也从生到死
  在《老庞德的红胡子》中,作者说:读他的诗吧,这虽不是最佳选择,却是一个最有价值的选择。显然,无论是阅读种类的选择、译什么的选择,以及写什么的选择,作者也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最有价值的选择,具体到这本读书笔记而言,所有篇目的入选,也是基于此。借用桑克在《艾略特和他的诗》一文中的话来说,他的文学谱系已经得到延伸我看到了女仆的阴湿的灵魂/从地下室的门口忧郁地抽出幼苗,(艾略特《窗前的清晨》),桑克在文章里说,一边是人,一边是植物,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一种美学奇观。在另一篇文章中,桑克又再次论述到了结合美学奇观,即《拉金的英伦腔调》一文中,他说:拉金是雅皮士。他的诗是把形式的'与内容的'不正’——不能说是'或者斜或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表面相悖而在拉金自己看起来却十分统一的东西。桑克从艾略特和拉金等诗人身上所发现的构成美学奇观的结合,将所悟转化为自己的诗学实践,在自己身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那就是写诗、译诗和评诗的结合,他构成的是一种异质语言的肌理的美学奇观,即罗兰·巴特所言一种遥远的语言借由缕缕微光,能唤起种种不可化约的差异。桑克自己也在文章中论述过差异的问题,比如他在《米沃什的金属石头》中说:有的差异是从一开始就有了,虽然看起来是错综复杂,其实根本就是泾渭分明。在《曼杰施塔姆大街》中,桑克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它们在中文之中仍旧是诗,而且是与曼杰施塔姆的声誉相配的诗。桑克寥寥数语,就准确地揭示了译文之道。从这个话题引申而言,桑克的这本书不能简单地称其为读书笔记,因为他有诗学的高度,要而言之,桑克的诗与诗学是有着相配的一致的高度。桑克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往返,继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诗文。
  在《里尔克的终结于重新〈开机〉》一文中,桑克提到了里尔克难以逾越的《杜伊诺哀歌》,桑克分析此杰作难以逾越的原因,语言的极限与观念的极限,桑克也同样走过了这种将自己逼迫到语言与观念的悬崖,因为这是里尔克式一种成为大诗人的模型。
  他说他站在奥登这一边,从更广义的角度而言,他站在的是庞德、艾略特、拉金、里尔克、曼德尔施塔姆、米沃什等大诗人的一边。可以说,这些诗人是他遥远的灵魂伴侣,是神交已久的知己,他对这些诗人的了解甚至多过于对自己的了解。往深了说,他是以这些大诗人为标杆来要求自己。这些大师的诗学美学思想,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如果说,大诗人与大诗人之间,当时相爱,而实在无知,那么三十年以后,就已经是此时相爱,而实在是深知。他说自己年老之时必说的叶芝的台词:我们当时相爱而实在无知,其实还可有另外一句必说的叶芝的台词,即随时间而来的智慧。起初是无知,最后是格物致知。虽说看书,见人,经事而仍旧无知,但不可否认的是,的边界也在扩大。

纳兰,本名周金平,80后,河南开封人。文学硕士,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潮》《草堂》《星星》等刊物。著有诗集三部,获奖若干,参加《诗刊》社第35届青春诗会。

评论专栏

张悦评田字格诗集 | 诗与美的导演

李麦花评读夏杰近作 | 隐秘的凿壁者

纳兰 |  读谷禾诗集《世界的每一个早晨》

纳兰评小丫| 致幻的妙语和无声的消隐

吕本怀 | 李唱白诗歌中的“四力”

宇文所安 | 王维:简朴的技巧

写当代诗,是等待神性降临的时刻 ——雨后读《执念》

“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读李少君的《心与意》

净化与治疗 ——纳兰评梁枫的《七寸贴》

演传评田字格近作——镂空辞

彼得·汉德克 | 我是一个规则的违抗者

田字格评李元胜:走得太快的人

女诗人现代禅意诗赏读

露易丝·格丽克:诗人之教育

西峰读津渡 | 枕戈夜话诗语者

张丹读黍不语的诗丨诗歌做到了什么?

纳兰评米绿意的诗 | 独自在亮处

纳兰 | 看不见的倾听者

纳兰 |  雪落下的时候  一切将更新。

王丙珍评纳兰的《纸上音阶》 | 光之旋律,美之哲思

纳兰评潘维组诗《童年,孝丰镇》

纳兰评灯灯的诗集《余音》 | 余音即余生

纳兰评耿占春的诗 | 作为批评家的诗人

纳兰评姚辉诗集《另外的人》 |洁净的诗写者或独立的“他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