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宋爱上拆字-汉字学》

 风吟楼 2022-10-22 发布于广东

《老宋爱上拆字-汉字学》

宋亚光

【申明】由于西方苏美尔考古在先并已经强势命名,所以关于汉字与楔形文字可能更密切的系列研究不得不借助于此“成果”。但如同《旧约》是希伯莱人的家谱之逻辑一样,我们祖先于汉字、史籍以及家谱中所传承和秘藏的上古历史都是不折不扣的华夏遗产,而笔者的努力就是对这一真相的发现与证明。

§4

接上篇《汉字唱》。

百度:

《叶平:楔形文字传奇28|人类最早的学校》

苏美尔人约在B.C.3500就发明了楔形文字和书写。但是,几乎过去了将近1000年的光阴,约在B.C.2600左右完成书写革命,再历经乌尔第三王朝的文字简化,楔形文字才被广泛用于其他非经济管理的写作领域。

苏美尔语是一种属于黏着语的孤立语言,与其他语言(如闪米特语、波斯语)均不搭界。它既难读,又难写,即使对抄写员(书吏)来说也是如此。许多复杂的符号需要用脑子去艰难记忆,几乎所有的符号都有多种含义和发音。苏美尔语也没有明确的语法规则,单词之间从来没有标点和空格,很难分辨一个词应该在哪里结束,另一个词应该从哪里开始,一个句子就是一长串符号。抄写员与其说读懂一行文字,不如说需要首先在脑中翻译这行字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民众基本上都是文盲,而抄写员的身份属于书吏,通常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社会地位恐怕是仅次于祭师的“高级知识分子”,人才难得。他们接受过书写楔形文字的训练,熟悉两河流域各地的不同语言。两河流域各代帝国或者城邦国家若没有抄写员,粮食和物品分配都无法记账,信函不能被书写或阅读,皇家纪念碑也不能被刻上记功文字,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也只口耳相传,很容易被人遗忘。

于是,苏美尔建立了人类社会最早的学校,“写字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开始培训更多的泥板文字抄写员。它的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学生跻身于书吏阶层,被称为“Dubsar”,其字面含义就是“泥板写作者”

文章图片1

§5

笔者判断Dubsar 楔形文字名(见上图)是汉字“學(学)”的原型,“学”篆文比对见下图。

文章图片2

请永远相信中国的上古历史绝不是神话,只是沉睡在两河数千年。

【附说明】

苏美尔王表类似于地方志和县志,而中国上古史更接近于家族史,历经起伏迁徙但绵延不绝。所以互参不仅能够互证,而且更加有滋有味。

其实上古历史都是依靠口口相传,直至汉字成形之后才能完整记录,其形式必然是追溯。而对于汉字的造字者们,唯一可靠的标的就是我们祖先在上古已经使用的楔形文字(名),并从中拆解组合出更多新的汉字,以尽可能的接近上古历史的真相。

因此笔者的系列写作完全是从汉字研究为出发点,并以此“发现”作为极其难得的证据来顺便解读上古的历史真相,也就是似乎找到了一条验证上古历史的捷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